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剑阁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辖57个乡镇,有68万人口,幅员面积3200平方公里。灾后重建以来,该县工业效益明显,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土地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破解资源管理难题,剑阁县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机制,大力推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清闲理乱巩固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节约集约,凝聚着当代人的发展智慧,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社会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多年来,土地管理在节约优先的战略导向下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尤其是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向立体空间和未利用地要资源、促节约的有效途径,催生了一批节地新模式,推动节约集约取得制度性成果,一个公众广泛参与、部门与行业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正在形成。上海:土地新政促经济转型升级2014年1月,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表示,东部三大城市群发展要以盘活土地存量为主。  相似文献   

3.
人才资源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资源,是科学向前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不但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决定着其他资源的应用和运用效率.人才资源开发的无限性,在所有的社会资源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人才资源的开发在社会资源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才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更好地实现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以及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今天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民生之本,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基石。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对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5.
曹亮 《职业时空》2012,(7):170-171,173
从数字图书资源的种类、数字图书资源与传统图书资源的利弊比较、我国现阶段数字图书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如何提高数字图书资源利用率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开发利用数字图书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源的作用,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刘双良 《城市》2010,(5):58-63
一、引言土地是经济增长的资源和载体,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关乎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近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从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人类从大气层中获得呼吸所需的空气,从水环境中获得满足各种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水,从动植物群体中获得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而土壤和地质环境是这些物质在动植物生态系统中为其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的重要基础,它所形成的土地资源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牛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不断的对自然社会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为了发展经济不停的破坏环境,今天,自然社会开始报复人类,我们是时候考虑保护资源环境,同时对于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也要辩证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世界土地资源及经济发展状况入手,比较了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并分析了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因素;指出土地资源的自然环境、自然丰度、自然区住等自然因素和人口、经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结构,集约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郑向阳 《城市》2005,(4):18-20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近年来人们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在实践中探索并提出的,其主旨是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产品-污染"的流程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方式转变,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指物质闭路循环流动型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1.
王禹 《现代交际》2014,(4):95-95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为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料。自然的恩赐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同时人类也按照自身的需要不断地改造着自然。受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还不能随心所欲地开发自然资源。如不自觉地协调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使人类走向资源枯竭的道路。本文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途径,为使自然资源能够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引起生态问题的原因.它从人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要承认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入手,指导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处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建立正确的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语文教师开展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一是充分开发利用教科书、活动范例、硬件设施等校内课程资源,二是充分开发利用学生家庭和社区、学校周围的环境、文化、校外活动基地、互联网等校外课程资源。提出的若干建议,对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这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研判"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的基础上,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对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资源与人居环境是一个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题,是一个绝对主旋律的话题。资源与人居环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类将资源的积累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物质基础,人居环境的尽善尽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目的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已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无奈的反抗是必然的,温室效应、土地沙化、水源枯竭、大气污染、地质灾害、物种减少等都能给人居环境以重创。可见,要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有资源与人居环境的循环递进。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无法替代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和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大力推进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丽萍 《城市》2008,(2):76-78
一、风灾概述 风是可从自然界中获取.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绿色能源。由于其发展潜力大.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强风能的开发利用.但是风所蕴含的强大能量如不能因势利导.则会因风灾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因此应加强对大风灾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为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预测,"十二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学校正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文章从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目标和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强调要打破把教材作为一的课程资源的局限。在高中思政课程的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思政课德育性的体现。将乡土课程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丰富课程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成才等深远意义,在乡土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合理性,特色性,时效性等原则,可以通过提高教师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的素质与能力,建立乡土资源库等路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