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已50年。在这半个世纪中,经历了三次解读和研究的过程:上个世纪50年代的政治性解读,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思想—文化史解读,90年代中期后的多维理论透视。每次解读和研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个历史时期的研究,隐现了当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于1956年经编辑大改后的“修改版”,比之“原作版”,其主要差别在于改变了区委书记周润祥的形象。“原作版”中的周润祥是与刘世吾、韩常新、李宗秦的冷漠与官僚主义相对立的正面人物。“修改版”中的周润祥,被改成与刘、韩、李一样的反面人物。“这样改”既使思想倾向较好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更表现了编辑作风的简单粗暴。毛泽东因此而“震怒”。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沧浪之水》讲述的是一个“组织部又来了个年轻人”的故事,是对这一主题的续写和改编,也是对“年轻人”和“人”的又一次重新想象。同时,《沧浪之水》是在“新写实”之后现实主义创作的又一次尝试,它在再一次充分地释放现实主义能量的同时,也同样受到了这一写作方式的限制。这一限制既体现在小说的创作当中,也体现在批评家的批评文本里。  相似文献   

4.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刘世吾一直被随意性地定为有着复杂思想性格的官僚主义者代表.但是,当我们稍稍远离了这一段历史,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重新审视这一人物形象时,便会清晰地看到上述定论是一种武断、简单的推理.刘世吾是一个有着清醒的头脑和忧患意识的党的干部.他能够在特定形势下,以自己的方式稳妥应对极左狂潮,给各级干部树立了典范.而且性格鲜明,是一个极具审美形态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文学的历时考察中,分阶段选取青年革命者典型;在与官场、职场、市场变迁的互文阐释中,剖析政党政治文化、单位人际伦理文化对知识分子文化的收编与规训;勾勒出革命的转向与革命者的偏航,印证林震、小林乃至池大为等人物系谱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表意结构,确证中国革命、社会历史嬗变的知识框架、认识装置,彰显中国革命的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从思想主题、情节模式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丁玲的《在医院中》和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也论述了它们的差异性.从而论证了它们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地位,并且对于它们曾经遭遇错误批判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涵盖了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众多社会学科 ,并且在其中的一些学科引发了重大变革。多视角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对王蒙笔下的林震与刘世吾、韩常新三个人物性格的不同内蕴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却相对忽视了其精神性格中无形的"血缘"联系.林震面对现实大胆干预的激情有着刘世吾青年时代的性格侧影,刘世吾精神性格上的成熟与敏锐是林震性格未来的发展趋向,韩常新对林震在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指点迷津和批评帮助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他们在对厂长...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本结构和解构文本两个层面来解读麦尔维尔小说《大白鲸》的深层意义可以发现,它不仅描述了一个英雄船长悲壮的复仇悲剧,更包含了对社会深刻的精神世界探秘、探讨精神出路、探索人文元素和向社会提出质疑的开放而多元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斯坦贝克的<菊>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通过对束缚与自由、物质与精神、希望与失望三组二元对立的分析,挖掘出小说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揭示了一个功利主义至上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精神追求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抛开表层的、具体的历史时间,以乡镇和上海两个地点为分节点,《倪焕之》的时间可分为三段,在三个时间段中,主人公各完成了一个希望—失望—希望的过程,三个过程的循环构成小说的深层结构。通过这一深层结构,《倪焕之》既暗示了20、30年代作家们为了希望进行失望书写的创作心理,也为现代文学史塑造了一个浮士德式的执着追求的主人公形象,同时隐喻了中华民族100年不懈追求的苦难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倪焕之》超越了同时代那些沉浸于书写失望的小说,具有了形而上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历来关注原始思维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女神》中代表作"鼓舞调"与"回环调"两类诗体结构是在原始诗歌"反复体"与"叠句体"基础上的扩充互渗而成.《女神》中的两大基本意象大海与太阳,其内在结构也是互渗的,并且与诗歌形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互渗导致了郭沫若个性的极度扩张的同时,更导致了对个性的消融.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最推崇的创作观念与方法,但其批判现实的精神又常常被严重弱化甚至彻底抽空。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较早触及新社会体制下的诸多矛盾与人的精神状态。小说中刘世吾形象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官僚主义者的定性,从一个世界的改造者变成现实的认同者,既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又是社会文化体制的惯性所致;而林震初涉人世所遭受的挫折,也使人有理由担心其最终是否会变成另一个刘世吾。这是人性的悲剧,灰色与杂质正是生活的本相。  相似文献   

15.
学界倾向于对某一作者(尤其是其意识形态立场)形成某种固定的看法,这种定见构成一种阐释陷阱,影响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差异的认识,而这种差异往往是潜藏文本或深层意义的重要载体。由于对凯特·肖邦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性缺乏认识,西方学界将她的《黛西蕾的婴孩》解读为反奴隶制和父权制的作品。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潜藏文本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呈相反走向的种族政治,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表层的种族政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置换了性别政治。若要挖掘作品的潜藏文本,我们不妨首先尽量抛开成见,对作品的叙事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判断这一作品本身的隐含作者,然后再考察隐含作者与历史语境中真实作者的关联以及同一作者笔下不同隐含作者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批评的遗憾”。  相似文献   

16.
从深层结构方面揭示《红楼梦》与《巴黎圣母院》这两部世界文学史上的巨著在文化蕴涵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因其编辑加工而成为中国当代编辑出版史上的著名事件。其编辑加工自觉强化小说反官僚主义的主题,凝聚了《人民文学》执行主编秦兆阳自觉的编辑追求。毛泽东提议公开批评后,中国作家协会坚持编辑理性,以座谈会形式研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倡编辑无名英雄,在中国当代编辑观念演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自发表后经历了一评再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王蒙和五十年代的林震都集知识分子、青年、干部/革命者三种身份于一体。多重身份对应着多重焦虑。身份之间的压抑、转换、矛盾、冲突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困境。只有通过成长才能最终实现身份的突围、认同。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世界的殖民化——对《项链》深层结构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对项链的解读涉及主题阐释、写作风格分析、人物分析、历史背景介绍等,都是从显性的表层结构对《项链》做出的解读。采用候症式阅读法从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点分析《项链》隐含的深层结构,了解卢瓦泽尔夫妇的行为动机。对《项链》深层结构的解读表明,其主角的生命被阶级冲突、强权、异化和拜物殖民化了,这是卢瓦泽尔先生想方设法弄到舞会请帖、其夫人借项链参加舞会、他们隐瞒丢失项链真相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