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日本人资助编纂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互为补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本书并没有最后完成,且存在很多疏舛.当前,傅璇琮、赵昌平先生正召集国内目录学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意图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纂工作.我们即以旧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集>类为例,说明其优缺点,以对正在进行的新编工作提供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学军先生<周永年对(四库全书)的贡献>一文,对周永年在<四库全书>编纂中的贡献作了全面总结.但周永年入四库馆的时间为乾隆三十八年,而非乾隆四十年.其所辑<永乐大典>佚书目前可确定者仅有<周官新义>、<周易口诀义>、<易说>、<老子注>、<金楼子>、<公是集>、<彭城集>、<浮溪集>、<斜川集>九种.  相似文献   

3.
亡佚已久的齐、鲁、韩三家<诗>在清代得以全面复兴,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学、<诗>学发展的要求和汉代去古未远的客观实际及三家<诗>的存在状态是清代三家<诗>研究形成的内在原因;统治者积极的文化政策、<四库全书>的编纂、乾嘉新义理的发展及常州今文学派的兴起,是促使清代三家<诗>研究全面复兴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书籍万余种,清乾隆前中国古代重要书籍多已囊括其中,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极具价值.其所著录江西人著作甚多,然其讹误疏失亦在所不少,如<尚书纂传>、<江南野史>、<正思斋杂记>、<自堂存稿>诸书,于著者籍贯、字号、生平,或言之有误,或言之不详,或有疑问;以为宋刻本<集古录>篇目已无从核定;分析<洞麓堂集>、<华阳馆文集>之源流,或结论失误,或存有疑问.本文摭拾史志文献,略为考辨,凡七则.  相似文献   

5.
把<四库全书总目>研究视为一门专学来研究,有助于<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的拓展和深化.而关于<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以其两百多年的积累,是到自成体系的时候了.因此,本文对<四库全书总目>两百年来的研究做了一个综述,是放在专学的体系下,分四个阶段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所录存的著作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各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成果。地处西南地区的巴渝大地,虽不及江浙、安徽一带学人众多,但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同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渝籍四库馆臣、私家献书人、录存渝人著述进行分析,有利于挖掘巴渝地方历史资源,从而丰富了《四库全书》编纂的地域多元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清人对汤显祖诗文的评价,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官方性,主要体现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明史>的评价.二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文人学者为汤显祖诗文集所作的序中.三是具体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学者对汤显祖具体诗、文的评价.四是广泛性,即对汤显祖诗文等进行评价的参与者众多.  相似文献   

8.
将天一阁藏<明史稿>与著录为万斯同撰清钞本以及<明史>修撰中产生的其他卷本比对后,初步认定,天一阁藏<明史稿>中墨、朱笔所改内容,符合万斯同信赖<明实录>并倾心焦兹<献征录>的史学思想,该稿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反映出万斯同编纂<明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成果:一是他亲笔誊改的手稿;二是经他编纂的初稿.前者由万斯同本人誊录与删改,属于手稿的性质;后者是<明史>形成过程中分撰稿的综合编纂稿,部分卷首标明"明史卷"若干,"列传"若干,以改定初稿的面貌出现.重要的是,两者具有共同的一点,即万斯同的史料选择、取舍、分合、排列状况,均清晰可见.因此,天一阁藏<明史稿>便具有清修<明史>重要底本的性质,拥有其他卷本<明史>所不具备的独特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卢靖、卢弼兄弟辑录《四库全书总目》中有关湖北先贤之作而成《四库湖北先正遗书提要》四卷。然其并非仅仅钞录,还于每书下罗列众多版本以补《四库全书总目》之缺,又对所辑提要内容进行了考辨,以纠《四库全书总目》之误。文章阐述了该书的编纂缘起、编纂经过,揭示了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尚书考异>是第一部系统考辨<古文尚书>为伪作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关于此书版本.较有价值的是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抄本、孙星衍平津馆刻本.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年代最早,有了它,可以大体推测<尚书考异>在传写过程中致误之由.文渊阁抄本最为常见,四库馆臣在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时,对书中许多讹误作了校正.平津馆刻本最为完整,它不仅比前两个抄本多出两万余字.而且更全面而系统 地对<古文尚书>进行了辨伪搜证工作.但此本虽经顾广圻、孙星衍两位清代大学者"详加校正",但书中仍沿袭了故宫旧抄本的许多错误.这也就是说,<尚书考异>迄令尚无一部理想的版本.本文通过<尚书考异>版本的比较研究,以见各版本的优缺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