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词汇的文化蕴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志刚 《唐都学刊》2000,16(1):115-118
以汉英语言材料为依据,从文化词汇学、跨文化交际学分析的角度,按汉英对应词的指称意义、蕴涵意义的对应关系进行例举,从而论证汉英对应词文化蕴涵意义在词汇研究、翻译和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隐喻研究只限于对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如今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在Lakoff和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隐喻使人类认知思维对不相关的事物产生相似联想,利用对不同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开拓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伍卓 《唐都学刊》2002,18(1):126-128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 ,其中非言语交际习语的存在既表达了丰富多彩的非言语行为 ,又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语言的内在文化信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构成的习语自有它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赵琦 《创新》2009,3(8):65-67
很多英汉习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由于不同的来源及各异的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喻体有不同的喻意,对同一概念又用不同的事物作比喻。就英汉习语中几种动物喻体,从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历史典故及文学作品等方面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语言更成功地服务于交际。  相似文献   

5.
陆全 《社科纵横》2011,26(2):105-106,109
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精神和审美观。把具有文化意象内涵的隐喻翻译出来,使译入语读者有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是隐喻翻译的难点。辜正坤对《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为探讨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和理念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方法,当代认知观将隐喻看作是"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隐喻映射包括映射层次和映射方式两方面,汉语隐喻式定中结构中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层次分为单层和多层(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两种,映射方式有一对多和多对一两种,一对多映射体现了语义泛化的过程.语义泛化是构成新词的重要手段,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定中结构中隐喻的功能主要是认知和修辞两个方面.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表达新概念和复杂概念的手段.修辞功能体现在通过超常的搭配,以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二者相比认知是第一位的,修辞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7.
宋培杰  何孟良  盂月阳 《社科纵横》2012,(1):173-174,178
语言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系统。熟语作为介于词组和句子之间的语言单位,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更能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空缺现象是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大量存在。本文把空缺理论引入俄汉熟语对比研究中,旨在深刻剖析不同语言体系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民族差异成分,从而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媒介,消除空缺,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心理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英 《学术交流》2006,(6):172-174
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代表的是本民族文化,即文化身份不同。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需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下谋求共同发展。根据跨文化心理学“人类心理统一性”的理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和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9.
中西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毅伟 《学术交流》2004,(12):159-161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隐喻不仅反映汉英的文化特征,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比研究中西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发现隐喻的文化取象极为丰富,隐喻研究与文化密不可分。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即异形同义的隐喻。但汉英也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这是因为汉英具有某些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话语标记语是元意识的体现形式之一,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语言理解的主观监控。英汉两种话语标记语在保有共性的基础上,在应用频率、类别、分布等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语言模因异同的根本原因是文化模因的对称与不对称映射形成的。汉语的思维模式存在道德型、迂回型、形象型以及综合型等特点,相对而言,英语是理想型、直线型、逻辑型及分析型思维模式的综合体。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决定了汉语标记语更能够体现交际中的谦虚准则,而英语标记语使用频率较高,能更好地体现语篇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进喜 《浙江学刊》2007,(5):206-209
幽默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蕴喻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就英语幽默的语用及跨文化特征进行分析,以使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幽默语言的语用特点,掌握其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英语幽默语言,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2.
论习语中的文化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晓丹 《学术交流》2004,(5):136-13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要想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一门语言,就一定离不开该语言所在的地域文化。英语习语是英语中的精华,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如何运用已学的文化知识恰到好处地把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对于译者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马慧 《社科纵横》2005,20(1):192-193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语典故成语的起源及翻译 ,并按各个文化层面进行分类 ,使英语学习者既能学到文化 ,又能学到语言 ,并从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通过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来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郭冰洁 《生存》2020,(14):0163-0163,0161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具有普及性最广的特点。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的精神源动力。高校在积极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同时,要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本文结合高职英语专业写作课的教学案例,对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用动物作喻体来表达某种抽象意义或某种情感。但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用动物作喻体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涵义在两个民族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有的甚至完全相悖。  相似文献   

16.
论语言的形式美──兼论汉语民族性格之三张凡一、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美有不同特色人类语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个客观事实。这是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地理环境既有共同处,又有区别,乃至迄今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对宇宙的认识和人...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以及不同的民族对数字赋予了不同的联想意义,使普通的数字具有超越语言的灵性,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英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的喻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比分析中英数字所构成的习惯用语之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和冲突。  相似文献   

18.
范晓迪 《社科纵横》2013,(9):168-170
随着各民族间交流的日益加强,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在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即使用得体的语言达到顺畅交际的目的。文章分析了常见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文化渗透,努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个性化自主实践相结合,以求最大限度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香君 《社科纵横》2009,24(5):170-17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要掌握好一门外语必须了解其所反映的该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本文拟把英汉文化差异在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英语学习中的体现作一归纳,旨在帮助英语爱好者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把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渗透到日常英语学习中,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徐国柱  吕文澎 《社科纵横》2009,24(10):176-178
中英两种语言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是由各自的民族心理、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和自然因素构成的。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文化空缺现象,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词语难以找到对应词语,因此其翻译就成了一大难题。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特色词语进行分析,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探讨了对这些词语的翻译策略并阐述了其翻译规范化的必要性。该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文化空缺造成的译文难以理解和缺乏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