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之窗     
小浪底水利枢纽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洛阳以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28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工程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水库总容积126.5亿立  相似文献   

2.
镜头     
万人观瀑小浪底6月18日上午,在黄河小浪底大坝的观水台,观瀑的游客在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当日,首届黄河小浪底观瀑节在小浪底大坝景区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万名游客亲眼  相似文献   

3.
三门峡市是随着黄河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应运而生的新兴城市,辖四县(池渑、陕县、灵宝、卢氏)、一市(义马)和  相似文献   

4.
《社区》2008,(25):63-63
宁夏沙坡头水利风景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区西20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从此横穿而过。景区依托沙坡头水利枢纽,集黄河、沙漠、绿洲、长城和民俗等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  相似文献   

5.
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黄河小浪底南石山风景区管委会主办的黄河小浪底暨南石山文化研讨会于4月12日至13日在洛阳举行。来自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考古所、河南省博物院、黄河小浪底建管局等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认为,由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组提出的南石山是黄帝密都的论断是有充分依据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河南大学教授陈昌远先生认为,从文献和考古材料都可以证实,南石山是中华第一都,这里是洛阳古都史的开端。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民教授说:“南石山黄帝密都遗址的发现,是…  相似文献   

6.
“西藏粮仓”後藏日喀则最大的水利开发项目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新近建成交付使用。至此,62项工程全部建成,并开始产生效益。 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13亿圆,这一项目的建成,使西藏新增电力装机2万千瓦,解决下游100多万亩上地的灌溉。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央各部委和内地各省市无偿援藏的62项工程之一。62项工程目前投资已突破50亿圆。在此之前,中央还曾於1984年调集全国力量授助西藏43项工程。这“百项工程”涉及能源、交通、通讯、工业、农牧、森工、水利、文教卫生、广播电视、市政建设等方面,不仅改善了260…  相似文献   

7.
三峡区域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她既承载了丰厚的历史积淀,也充满了勃勃的现代生机。不仅因其雄壮、秀美的自然景色,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川鄂咽喉的战略地位而闻名遐迩,更因三峡工程的兴建而举世瞩目。随着上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区域逐  相似文献   

8.
《母亲———大地》中的“大地”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叙述的角度,而以客体的身份置身于小说事件之外。《河的子孙》中的黄河形象同小说的情节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它以自身的变化跻身于事变之内,与人物的命运直接相关联。黄河与人,黄河与整个中国的历史有一种内在的交互感应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中西部水资源需求矛盾突出,大青山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可以为吉林西部区域的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水源保证.本文对大青山水利枢纽工程的流域概况、流域气象、径流、洪水、泥沙与冰清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大青山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要素做了可行性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结合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后评价项目,针对建于多沙河流,建设、运用过程和影响复杂,并以防洪为主要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对水利工程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2000年起,国家将上马“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这项工程涵盖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13个省(区、市)的770个县,国家预计投资1035亿圆。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堪称我国生态建设的“一号工程”。这是中国治水方略的重大战略调整,即由治标转向标本兼治。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的天然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将由此出现转机。提到中国,人们就会想到那两条奔腾不息,既孕育人类又桀傲不驯的大河——长江和黄河。古代中小国5000年灿烂文明,大多都与这两条大河有著…  相似文献   

12.
黄河工程供水中存在着活跃的市场机制 ,然其并不完善。在经济转型时期 ,黄河工程供水单位应抓住机遇 ,积极探索 ,不断完善黄河工程供水市场。  相似文献   

13.
从"数字黄河"工程的背景出发,论述了"数字黄河"的概念,分析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总结了"数字黄河"工程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承载着万般风情与畅想,振奋着太行、吕梁腾飞的翅膀激搏着三千万儿女心脏的跳动抒发着火的炽热、爱的潇洒。是巨臂———给壮丽的汾河以舒展,是脊梁———予负重的龙城以刚强,是长虹———绚丽着时代的光彩,是乐章———奏鸣着亢奋的铿锵。拓展着中华五千年文明,释放着黄河文化  相似文献   

15.
河政与清代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代政府对黄河的治理高度重视,设有长官督理河道,对黄河的投资逐年增加,然而开支越多,决口的次数也越频繁。大部分的资金成为河官的奢侈靡费。在这种腐败河政体制下,河防工程每况愈下,南河总督驻地清江浦呈现畸形繁荣,而黄河改道所经由的广大农村却一派萧条,河政的积重难返,不仅使盐政遭到破坏性打击,漕运也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城镇都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1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寒声,最近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媒体宣传的新闻人物,这不仅是由于他对文化工作和戏曲研究的突出贡献,也不单纯因为他耄耋之年仍在耕云种月的创新精神,而是缘于他主编的一套不同凡响的学术丛刊———《黄河文化论坛》。从抗日战争起就活跃在文艺战线上的寒声,曾担任过流动宣传队队长、太行区《胜利报》、《晋冀豫日报》艺术编辑,他亲手设计了边区政府的第一张邮票。解放后,寒声担任过省文工团团长、省剧协主任、省文化局…  相似文献   

17.
FLAC^3D是一种先进的岩土工程计算软件。介绍了FLAC^3D软件的基本特点及使用方法,用该软件对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马崖高边坡进行三维空间稳定性及变形计算。结果表明,马崖高边坡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水利厅在“湖控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设想。本文初步分析了工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工程的技术经济效益及对沿湖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小浪底库区移民本底调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调研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调研效果 ,胜利完成了小浪底库区移民社区的本底调查工作。总结小浪底库区本底调查经验 ,对其它水库的本底调查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由于气候、地势等条件所决定,黄河以水量小而变率大著称,以陕县水文站观测记录,多年平均流量不过1546立方米/秒,但历史上曾出现过360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同时黄河含沙量大,平均含沙量约为每立方米40千克,最高时可达590千克,是世界大河中含沙量最高的。这些特性,决定了黄河历史上“善淤、善决、善徙”,据文献资料记载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前的3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多达1500多次,洪水所及,北抵海河,南达淮河,整个黄淮海平原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受黄河水沙的灌注与淤淀。对区域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一区域在过去3000年来一直是中国开发最早,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黄河的演变,可以说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关。因此,对黄河演变及其影响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历史地理学核心的问题之一。对于黄河流域历史时期自然和社会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季风区大型河流巨型人地复合系统演进的典型案例,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取得的代表性成就之一。1949年以来,在国家大力治理之下,黄河下游河道从未发生过决溢事故,这是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同时,近年来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初见成效,黄土高原很多地方退耕还林、还草,植被得到恢复,使得进入黄河的含沙量有所减少。另外,中游小浪底水利枢纽等一系列工程的建设,使得黄河防洪调控能力提高。但是,黄河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流域内诸多城市都面临严重缺水的困境,影响了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上中游抽取黄河水用于工农业生产过多,导致下游甚至一度出现断流现象。入海泥沙的减少,对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也有一定影响。同时,黄河河道自1855年改道,光绪初年全线堤防贯通,其间除抗日战争时期花园口决堤改流颍涡入淮以外,实际行水150多年,下游河道因长期堆积而淤高,大部分河段早成悬河,有的河段高出堤外地面达10米以上,累积的风险在逐年增加。在气候变暖所导致的全球变化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下,对于未来黄河的研究更应引起重视。未来大洪水出现的可能性一直存在,甚至有可能出现千年未遇的洪水。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为更好地应对这类挑战,不仅应在黄河河道、水文变迁等基础问题上进一步地深入,也应加强历史时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诸多要素的具体研究,以推动这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深远社会影响的研究更上一层楼。作为研究黄河六十年的历史地理学者,我十分期待有更多创新和突破的成果出现。现在《云南大学学报》组织了两篇文章。吴朋飞博士、刘德新博士的论文《审视与展望:黄河变迁对城市的影响研究述论》在系统梳理了历史时期黄河变迁对城市迁移、城市形态变化和城市兴衰影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树立“大黄河”和系统研究的观念,在黄河变迁史和城市史研究中,以系统化、多学科的视角,深挖黄泛城市的社会价值。孙涛博士的论文《1644—1855年间黄河决溢的时空分布规律初探》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对清代铜瓦厢决口前黄河决溢的规律做了探索,指出在河防工程的影响下,河道内河流发育过程仍然遵循自然规律,黄河下游河段决溢核心区的演变趋势总体上是从上游向下游移动,若人为影响强烈则规律性演进速度趋缓。这些想法和具体工作较前人都有进步,是很有益的探索。两篇文章的几位作者都是青年学者,慨然投入到这一有深厚研究积淀的领域中来,并做出相应的成绩,我十分欣慰,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者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所谓“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只要持之以恒,潜心钻研,必能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前人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