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儒家学派第二位领袖人物孟夫子的思想要比孔夫子思想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为系统,更为进步,这已举世公认。本文所要揭示的是:孟子整个思想的内在联系,即以仁政学说为主体,以民本思想(哲学),性善论(伦理学)井田制(经济学)思想为其、三大理论文柱。同时以作者主观理性和客观历史相统一的尺度,参照或直接采用近人研究成果,对孟子思想的相对历史进步性和现实局限性,给以尽可能中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郝晓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23-26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予思的儒学思想则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曾子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孙祖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4-7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创立性善论,并提出"仁义礼智"为仁政之"四端",从内在性上深化、超越了孔子的仁学,并将其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他将孔子的仁的观点诉诸"不忍人之心",并由此论性善,由性善论天与命,提出"民贵君轻",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国理想,从而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本文追溯仁及仁政的由来,说明仁政学说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郭学信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庆历新政中的民本、仁政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仁政思想的体现,也是宋代社会现实的反映,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基本构想,实施“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条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如法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
(一) 一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个个自乐的理想社会。其中,“秋熟靡王税”的思想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在陶渊明之前,还极少见有人用这样明确的语言,从根本上反对王税,否定君权。 与陶渊明有类似思想的,是比他稍前的鲍敬言。鲍敬言认为“曩古之世,无君无 相似文献
6.
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与仁政学说的本质杜建民,胡炳林仁政王道学说是孟子政治理论体系的核心,而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则是先秦儒家代相承传和弘扬的民本思想.对于国家、君主和人民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对地位,法家宣扬君主至上的君本位主义,鼓吹“权者君之所独制”... 相似文献
7.
西汉初年的思想家贾谊在吸取前人思想、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以及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的基础之上,阐发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认为施仁义、行博爱才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应该用贤爱民、重本抑末、慎用刑罚才会天下大治。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不是生而俱有,而是“教习然也”,是由后天环境影响和学习所造成的,因此主张通过以礼为主的后天教育,来使人性向好的方向发展,才有利于国家的兴盛。贾谊政治思想中蕴含的哲学理念对其政治主张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倪晋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19-23,40
孟子的“仁政”,简言之即以仁义为本 ,以德政治天下。但这一学说在孟子的政治理想中 ,先天的理论破绽是其在实践中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而诸侯的先“王”后“圣”与他先“圣”后“王”的背道而驰的价值追求则形成了其“仁政”理想的第二重困境 ;欲为王者师的传统心态和不得不行臣道的现实环境是其实践理想的第三重困境。正是由于这三重困境的存在 ,才使得孟子的仁政在当时无法践行 相似文献
9.
祝敏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2)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为东汉许慎所著,全书连叙共十五卷,分五百四十部,收正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说解十三万余言.这部著作,或书于公元一二一年(汉安帝建光元年),是我国第一部汉字大字典.千百年来,研究《说文》形成专学,它不仅是我国清朝以前的文字学中心,而且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林彪、"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淫威下,《说文》却和许多优秀古籍一样,名列儒党,遭到禁锢和大棒.它的基本思想倾向,被指责为"肆意宣扬以谶纬神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孟之道的反动唯心主义思 相似文献
10.
田玉洁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2)
今年,是全面整党的第三年,重温毛泽东建党学说,回顾几年来我们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历程,是很有意义的。 一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建党理论的新贡献,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我们党的建设的历程叶,发挥了并且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牟永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批判杜林的平等观不等于否认平等自身一样,我们当前政治思想领域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不等于反对自由本身。相反,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由学说,既是理论战线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这一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一“自由”这个哲学上既古老又常新的范畴,历来歧义丛生,致使历史上形成各种各 相似文献
1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
孙中山建国学说是其政治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1924年以前,他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他选择了“苏俄式”人民共和国的新目标。我们把两个阶段综合起来考察,他的建国学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国家的建立”,二为“国家的建设”。本文试就孙中山关于建国学说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周韬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45-48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第一次提出"仁政", 并把仁政思想发展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在当时虽没能实现, 但在今天, 我们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这一思想,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党的建设、社会权力行使主体道德完善等各方面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邓大松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3,(3)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阶段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不应以是否生产物质资料为界限,而应以是否能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界限,一切能够满足人们消费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因此,他们提出教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教育工作者从事的劳动也算作生产劳动。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下面就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标准及其意义,结合教育是否生产劳动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张国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本文论述了先秦道家三派——老子、庄子、黄学的阴阳观的异同,分析了道家阴阳学说的特点,指出:阴阳学说是先秦道家的重要思想内容,是道家为了充实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对阴阳观念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发挥与运用。本文认为,先秦道家的阴阳学说,既不同于儒家荀子和《易传》的阴阳观,又与燕赵之地的以“五德始终”为核心的阴阳学说有着根本差别,它是楚地独具特色的阴阳理论,它提出的以阴阳为基础的宇宙生成论、“因时制宜”的农业政策、等级有别、上下有序、“刑德并用”的政治主张,以及主柔守静、与世不争的人生哲学,皆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考察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质的种观点,指出了它在哲学上的意义。本文认为,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史上,弗洛伊德的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弗氏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这就是它具有还原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田力刚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公孙龙(约前325年——前256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著名的逻辑学家。他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载“公孙龙子十四篇。”杨雄《法言》亦称“龙诡辞数万。”但今本《公孙龙子》一书,除《迹府》为后人辑录他书而成外,仅余《指物论》、《名实论》、《坚白论》、《白马论》、《通变论》五篇,其他著作大多散佚了。晋人鲁胜认为公孙龙之学出于墨翟,近代一些著名学者也持这种看法。然而,公孙龙不只是继承了墨翟的逻辑思想,而且大大发展了墨子的学说。特别是在概念论的分析研究上,他独树一帜,对当时流传的许多重要的逻辑概念作了深入分析,表现自己特有的看法。他虽沿用了前人曾提过的“指”、“物”、 “名”、“谓”、“坚” 相似文献
18.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试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陈建东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是他在1967年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讲座中提出的。1975年发表后,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誉为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是对语言学的一大贡献,从而奠定了格赖斯作为语用学开山始祖之一的地位。十几年来,国... 相似文献
19.
邓大松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阶段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不应以是否生产物质资料为界限,而应以是否能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界限,一切能够满足人们消费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因此,他们提出教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教育工作者从事 相似文献
20.
高晓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65-67
通过对维吉尔、贝阿特丽采、上帝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阐发了但丁学上的进步性:即处于具有双重化意味的历史环境中的但丁,以他特有的化智慧,冲破了中世纪宗教化的樊篱,使其思想和作品闪耀着人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