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捕鱼是东北三江平原赫哲族的传统生产,因而他们吃鱼的方法较多,其中较为別致的有这样几种:·杀生鱼·对外来的客人,赫哲人常常以杀生鱼为敬。赫哲人叫作“塔拉卡”。它多用鲤、草根、鲟、鳇、胖头等鱼为原料。制  相似文献   

2.
炒米,是蒙古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食品。那黄灿灿珍珠般的炒米,兑上酸奶子,用白糖一拌,吃起来清香爽口,既解饿,又解渴,的确别具风味。炒米的吃法有好几种:用黄油、奶皮、白糖拌着吃,很象芝麻糖的味道;用奶茶泡吃,又香又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象太阳(赫哲族民歌)毛主席,共产党,好象升起的纽太阳,晒化了千年的冰雪冷霜,照亮了苦难的赫哲家乡。从此赫哲人得了解放,从此赫哲人翻身作主把家 当,从此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从此赫哲人儿女上了学堂。开探先学毛主席,唱歌先唱共产党,赫哲人有了重生的父母,祖祖荤辈永不忘。翰船不禹航标走,吃鱼不能忘三江,赫哲人永远跟着毛主席,赫哲人永远跟着共产党。岛苏里江东边有大海 (赫哲族民歌)岛苏里江东边有弋海,海深比不过毛主席的大恩 情,多亏共产党领导的好啊,赫哲族走上了人民公社好前 程。山连江水水连村,赫哲族和汉族亲又亲,各族人民太团…  相似文献   

4.
我们侗族山区的饮食,说不上是山珍海味,中国食谱上也找不到它的名称,但它确实别具一格.侗乡盛产糯米,是我们一日三餐的主食.抓着糯米饭就着酸鱼吃,是我们的美餐.侗家人一年四季备有酸类食物,鸡鸭鱼肉瓜果豆角无不腌酸.食物腌酸后可保醇味两三年,肉类可保10年左右.酸鱼可放存二三十年,成为迎宾送礼的上等佳品.关于侗家人喜欢吃酸的原因,曾有过各种传说.但传说总归是传说,侗家人喜欢吃酸,主要与我们的先民当时的生产生活有关.在那无油少盐的艰苦岁月,腌制酸菜,既能保存食物也可以不失其味,且方便省时.侗家人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出门做工带酸去,收工回家挖酸吃,一日三餐不开火,方便省时又好吃."这大概就是侗不离酸的原因吧.这种习俗后来还影响到了一些汉族地区.除了"酸",侗家人最喜爱的就是油茶了.我们常  相似文献   

5.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36-36
客家人办喜事,娶新娘一般都在下半夜进行。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嫁,第一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要离开父母依依不舍;二是哭好命,意味着到了夫家会有好运气。同时一定要有送嫁(伴娘),体现新娘人缘好。出嫁时一定要换上新衣服、新鞋,还要头插富贵春加茉莉,意味着富贵常存。到了夫家,首先拜过天地,见过公婆,进入洞房。进入洞房后,要择个吉时吃“十二碗”。婚桌中摆有十二只碗,碗中装有十二种食物:白米饭、红枣、黑豆、清丁(冬瓜条)、龙眼、红圆、糖、猪腰尺、小母鸡(一只)、糕仔、鱼、蛋酒。吉时一到,媒人便指着十二只碗为新郎新娘唱好话:“吃白饭穿…  相似文献   

6.
知识荟萃     
炖梅与雕梅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多产梅,从洱海东岸一直向北延伸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是浓荫蔽日的梅林。白族俗谚“吃杏遭病,吃梅接命”。这一带所产的梅有“苦梅”和“盐梅”两种,在白族民间有自己传统的加工方法,分别制成“炖梅”和“雕梅”。炖梅,又称“煮梅”或“黑梅”。它是一种酸调味品,选用梅作原料,浸在陶罐内用微火持续加温一至二日即成。炖梅颜色黝黑,酸香异常,可加糖净吃,也可作为佐料煮酸辣鱼、拌凉菜、作渍水等等,味道香醇。它又能搁置数年而不“走味”,因此,白族人常把它作为探亲访友时的相赠之物。雕梅,形状宛若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色泽金黄,清香四溢。在白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神话中关于鱼和龙的神话很多,流传很广,遍及赫哲族足迹所到之处的三江流域.下面从产生鱼、龙神话的原因;鱼、龙神话的种类;赫哲族、汉族鱼龙神话的比较等三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赫哲族产生鱼、龙神话的原因赫哲族关于鱼、龙神话特别多,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与江河多有关.赫哲族所居住的区域靠日本海和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河  相似文献   

8.
生活之窗     
侗不离酸“穿不离带,吃不离酸,住不离楼,走不离盘”是侗族人民衣食住行的四大特点。酸,是人人爱吃,天天不离,家家腌制。在侗乡,宴请宾客的满桌菜肴,尽是各种各样的鱼、肉、菜蔬的酸制品,少则五、六样,多的有二十多样。而草鱼酸,则是侗家的酸品之最,其形鲜亮透红,其味醇厚松脆,是待客和馈赠必不可少的珍品。侗族腌酸是有很多讲究的,不论鱼、肉、菜,都要洗净晾干水份,然后将糯米酿成甜酒或用锅将糯米炒干熟,拿来拌(米劳),隔层铺放,根据不同的肉、鱼、菜和  相似文献   

9.
布依族传统及化中有明显的鱼图腾崇拜遗迹,表明布依族原始先民曾奉鱼为图腾崇拜物。布依族源于古越人,古越人也有鱼图腾崇拜。而古越人先祖"无余"乃"禹之苗裔",禹之祖考颛项和鲧也都以鱼为图腾。因此本文认为,布依族的鱼图腾崇拜遗迹,是古越人鱼图腾崇拜的延续,其源可溯至曾以鱼为图腾的夏族原始先民。这是布依族深层文化具有夏文化因子的又一例证。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布依族的又化来源和古代夏越民族的关系,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整体性特征的研究,都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与鱼共生赫哲族渔文化文/奇河吃的是鱼,穿的是鱼,唱的是鱼……鱼骨做成了纽扣,鱼皮制成了帽子、烟荷包与背兜……跳神的萨满穿着鱼皮神衣面对苍穹。这就是赫哲人———在精神上与鱼融为一体的民族。他们仅凭水面的波纹就能判断水下的鱼种;叉鱼时,不仅叉叉命中,而且...  相似文献   

11.
正一防"艳"。对颜色过分艳丽的食品要提防,如草莓像蜡果一样又红又大又亮、瓶装的蕨菜鲜绿不褪色等,要留个心眼。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会有漂白剂、增白剂等化学品的危害。三防"长"。尽量少吃保质期过长的食品。四防"反"。就是防反自然生长(或称为反季节生长)的食物。五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业的产品,这类企业的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最低。  相似文献   

12.
年文化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西方人的年节,大致是由圣诞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国的旧历年(现称春节)则是从早早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就开始听到了年的脚步.这年的行程真是太长太长,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算一算,40天.  相似文献   

13.
关于赫哲族早期的图腾崇拜物,学术界目前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如龙、鹰、虎、熊等。这也不足为奇,一个民族是完全可能有若干种图腾崇拜对象的。笔者认为,赫哲族先民曾经也以鱼作为图腾崇拜物。现就这一问题作些粗略的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鱼与赫哲人社会生活的关系 赫哲人居住在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地带。这里河道纵横,江流宽稳。所以赫哲族的社会文化与水有一定的联系。有水必有鱼。该地区盛产各种鱼类,以鳇、鲟和鲑鱼(大马哈鱼)最为著名。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赫哲人在食物结构上与其他少数民族相差殊异,成为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相似文献   

14.
赫哲人对亲友和客人常以请吃杀生鱼为敬,这已成为他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了。比如,当客人来时,为考察该人是否是朋友,赫哲人常从刚捕来的活蹦乱跳的鱼身上用刀割下一块肉用刀挑起,请他吃。如果他很愉快地从刀上咬下鱼肉吃了,那他就会受到赫哲人的热情招待,并被当作朋友;如果他不吃,那就别想再登这家的门。当然,这只是最为简单的杀生鱼。而当赫哲人招待亲朋好友或自己家里想要改善生活时,吃的杀生鱼就要讲究多了。它一般要用最新鲜的四季鲤、鲟鱼为原料,冬天可用狗鱼和牙不斯哈鱼等,夏天则是鲤子鱼。制作时,先将鱼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连接的鱼条,再把鱼皮片下来,切成鱼丝,然后,装入一个大盘子,拌上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芽、粉皮或粉丝、韭菜,  相似文献   

15.
独木河和清江河流过的地方,苗族人民至今过着古老的杀鱼节。连绵的阴雨季节过去了,夏天来到了。花桑叶长得还茂。据说,这里春种之后易干旱,要是把花桑叶投到江里,药死了鱼,也药翻了龙王,它就会布云播雨。因此,春种插秧刚过各寨的鱼头(通常是威信高、杀鱼技术好的中年人)就通知人们去山上采摘花桑叶,准备好鱼叉、网兜。不能上山采花桑叶的要出钱买。既不出钱又不出花桑叶的就不能去杀鱼,也不能分到鱼。这是古老渔猎生活的遗迹,人们自觉的、默默的遵守着,至今不破坏这个规矩。  相似文献   

16.
端节,水族叫“借端”,语义为吃端、过端,与汉族的春节相似。这是居住在贵州省三都、都匀、独山、荔波等县境内绝大多数水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水族有自己的历法。以小季开始为岁首(相当于汉族农历的九月),以大季收割为岁终。按水族的习俗,每年从水历12月的第一个亥日起到次年二月上旬期间(相当于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或午、未日,各地区分批过端,辞旧迎新。端节的当天,是节日期间最欢乐的一天。上午,大人按惯例挨家逐户去吃庆贺的年酒,倾寨的儿童则尾随去分享馔品。每到一家,大人就把干鱼、糖食、果品等散发给孩子们。逗趣的儿童认为谁获得的馔品最多,谁最能干,来年也健康幸福。所以每分馔品,大家总是踞着脚、伸着  相似文献   

17.
<正>30多年前,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的张家界,老百姓们却尝不到自己香甜的水果。"吃起来真是又涩又酸啊!"谢新华说自己现在想起来舌头都有麻麻的感觉。"我是一名科技人员,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使张家界生产出优  相似文献   

18.
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男子迅猛地向那水牯刺杀。牛牯倒地,叔伯同舅辈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谓之“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镖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请他们回到苗寨与子孙团聚,禳灾赐福。其仪式程序大体如下:1、开酒布(出公告);2、开天门(敬雷神);3、老斗牛(杀黄牛祭饲养黄牛的祖先);4、吃猪(祭蚩尤);5、戏相(祭主家祖先);6、九刀业(给祭牛烧纸并祭祀);7、…  相似文献   

19.
越南古代汉文史书和文献中,常有文人雅士借用与越南语读音相同或相似的汉字对越南某些特有地名或物名进行注音,以保持其越语读音的措词现象。这些用中文注音的越语特有名词往往不能按中文字面进行理解。《大越史记全书》所记“鲳(鱼公)鱼”和“鯸鱼”即其中的一个例子。从历史语言学、音韵学、中国南方方言与越南语的关系等方面对该词进行考释,结果显示:就词义而言“鲳(鱼公)鱼”和“鯸鱼”即今日越南语之江豚或海豚;就语音而言,“鯸”有两个汉越音“hau”和“heo”,前者源于“”的古汉语读音,后者则源于客家方言“鯸”的读音。  相似文献   

20.
《圣经》记载,巴比伦人(Babylonians)想要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耶和华因嫉妒而降罪,变乱了巴比伦居民的语言,使人们的语言彼此不通。①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代西亚是众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古代西亚有塞姆(闪)语系的阿卡德人(Akkadians)、阿摩利人(Amorites,民族学界一般译为“阿摩里特人”)、腓尼基人(Phoenicians)、希伯来人(Hebrews)、亚述人(Assyrians)、迦勒底人(Chaldaeans) ,有印欧语系的赫梯人(Hitties,又作Hittites)、加喜特人(Kassites,又译作喀西特人)、米底人(Medians,又译作米堤亚人)、波斯人(Persi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