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末农会肇始于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随后,其他各省相继创办。清末农会呈现出农事活动的广泛性、成员构成的复杂性、组织制度的近代民主性、团体活动的民间性、机构权限的官督性等特点。它是一种旨在改良农业、依附于政府的咨询性的近代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2.
清末的全国农务联合会,是一个由资产阶级发起并领导的民间社会团体。它的产生,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早在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及一些工商界代表人物为推动农业发展、适应资本主义增长的需要,就曾倡导成立农会。如康有为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即阐明“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译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农业自盛。”1896年,南通状元资本家张謇也曾提出创立农会的建议,并具体指出:“农会办处宜分,议处宜合,合处惟上海宜,宜有总会,有会督。”次年,张謇又为请设农会专折上奏清廷,强调创设农会乃“今日标本兼治”之重要措施,“官民一心,逐件经营,必有成效可观。”  相似文献   

3.
论晚清重农思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清中国,特别是1860年后,随着新型工业的创建、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勃兴、市场的拓展,有识之士在倡导“重商”的同时,逐渐认识到农业对工商业的支助作用,因而形成了新形势下的“农本意识”,并企图通过创办农务学堂、刊农报、设农会、讲农政、派遣留学生、广译西方农书等方式来推动农业的转型。此种重农思潮与兴农实践对于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中国社会的技术化、细密化、专门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农会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自西汉以来,在各朝代中都设有专门管理农业的官员,但是如果说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一个涉农组织,则只能追溯到清朝后期。尽管这一组织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农会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农务联合会,后者指农民协会,但是,通过考察清末农务会产生的历史背景、组织运作及其历史贡献,可能对今天所讨论的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是我国近代成立最早的农会组织.它的诞生既是清末全国农业生产的衰微、实业救国人士的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吁请以及清延"新政"的实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又是与该省"地瘠民贫"、"京畿重地"以及"新政权舆之地"有着直接的关系.直隶农务总会的基本特点是对申请入会者无任何限制;会员等级分类较为详细;会务经费主要依靠自己筹措等.该会主要开展了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开办农业试验场、举行农产品评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开展调查研究;受理调解民事纠纷等较为广泛的农事活动.其对于清末各地农会组织的广泛兴起、推动近代中国的农业改良步伐,具有前驱先行的作用.但由于其受到官府监督、绅商控制以及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末农会的兴起引起了社会权力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是以士绅阶层为介质,以这一阶层权力功能的变化为契机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乾隆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代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帝王之一。他继承父祖业绩,励精图治,为清朝统治的巩固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清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乾隆是如何治理这个偌大的帝国的,本文就此作一些论述。 一、奖励农桑,促进生产发展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状况如何,关系着大清王朝的江山能否长治久安,因此,乾隆即位后很重视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计,他汲取前代帝王重农务本的经验,奖劝农桑,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要求各级官吏要“重农务本”,并反复强调“养民之本,莫要于务农”,他认为:“食为民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而耕九余三,虽遇灾年,民不菜色。”并把“劝民勤农,为政之本”作为考察各级官吏政绩的主要标准。 在乾隆皇帝的各项重农措施中,对当时社会生产发展起了较大积极作用的是劝农开垦田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乾隆皇帝针对当时各省“生齿日繁,地不加广,穷民资生无策”的现实问题,立即下诏,命令各地“开垦闲旷地土”,“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嗣  相似文献   

8.
百年农会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农会衍生变异,显现为清末民初的士绅型农会、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南京时期国民党领导的农会、中共苏区的贫农团、抗日根据地的农救会、解放前后的农民协会、文革前后的贫下中农协会及至当代中国复兴的农会等形态.农会组织的发展道路与"三农"问题紧密相关,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工补农的经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大才 《学术探索》2003,(10):17-20
以工补农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经常被人们错误解读,并在实践中予以错误的推行。其实,新时期的以工补农不能再沿袭计划经济时期以农补工的老路,而应该构造一种全新的工农关系,建立一种"双赢"的补农方式,即要帮助农业走出困境,又要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从广义的定义来看,以工补农就是工商业对农业的一切帮助和支持,包括以工建农、以工支农、以工助农、以工补农、以工养农、以工护农、以工带农等等。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广东财政陷入危机,为弥补财政收入不足,广东地方当局开赌征饷.清末广东赌风弥漫一时,其赌博种类之多、形式之简单是其他地方所不多见的.盛炽的赌风是清末以来广东社会蜕变的一个流品,其最大的危害在于致死人命、败坏风俗人心、破坏纲纪法度、败坏吏治、助长盗风,从而加剧社会动荡,有碍社会进步.以清末广东赌博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近代广东在历史转型时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1.
毛克明 《河北学刊》2007,27(4):110-113
本文以清末(1911年)的广东禁赌作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分析了清末广东禁赌的酝酿;禁赌的主要措施以及禁赌的成效和原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广东在历史转型时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2.
赵紫阳总理在视察上海时,对郊县农业提出了建立“贸、工、农”型生产结构的要求。 如何理解“贸、工、农”型生产结构的涵义?如何理解“贸、工、农”型结构的客观必然性?如何理解“贸、工、农”型结构的意义和作用?如何促进“贸工农”型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等等,都是摆在上海外经和农经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促进上海农村“贸、工、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实施“以工哺农”政策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政策上实现从"以农养工"到"以工哺农"的根本性转变是工农业发展关系演变的必然结果。与国际上先起工业化国家相比较,我国实施大规模"以工哺农"的时间是2003年。从经济结构来分析我国的工农业发展关系,可知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实施大规模"以工哺农"的要求。从国家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政策进行历史考察,可知我国工农业市场化阶段是工农业发展从"以农养工"向"以工哺农"过渡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国民政府时期新疆农会受国共两党的影响,其组织及职权经历了一个特殊发展时期。农会在草创、改组两个阶段中,组织不断充实,职权不断扩大。初期农会名称各异,职能旨在改良农业,兼顾基层行政;1942年农会改组为农牧改进委员会,人员充实,组织细化,完全成为行政权力机关。后期由于人员匮乏、组织不健全、经费摊派严重,加之新疆政局变化,农进会对农牧业的指导和推动效能不够,最终被撤销。但农会在近代新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致力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于倡农,兴办农业组织,举办农业学堂,惜农,护农,颁布政令等.清末民初我国农业经济的近代化,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的努力,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管子》富民思想在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都提出了许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张,以农、工、商诸业并举、贫富有度、俭侈兼顾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民众利益要求的。由于《管子》富民思想是在管仲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极强的务实性,对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在当前我们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也能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印子 《人文杂志》2023,(1):113-122
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在进城务工方面,乡村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自主性增强,乡村社会发展出结构化的兼业化“老人农业”。“半工半耕”结构中的“半工”与“半耕”,不仅相对独立,也相互支撑、相辅相成,这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持续优化了家庭劳动力在城乡经济形态中的配置,推动了“半工半耕”结构的变化。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农民为了家庭发展而长期存在的伦理动力支撑着农民在城乡往返中释放出坚韧的能动性。在宏观经济形势的推动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保护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与小农户经营实现了有机融合,为乡村社会在可持续发展后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圣福 《天府新论》2007,1(6):127-131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曾领导农民建立过农会组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会主要是组织和发动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为夺取政权而斗争。农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农会还是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权形式。当建国初期广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结束和建政工作完成后,农会就悄然消失了。其后的贫下中农协会,为克服国民经济困难,改变农村面貌和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为群众组织的作用。当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后,贫协也被撤销了。农会组织被撤销,其原因十分复杂。在中国共产党同农会之间,农会同农民之间都没有建立起适当的关系,应当是影响农会命运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农会由"革命组织"向以维护和拓展农民利益为基本职能的真正群众组织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与农会关系上并未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地方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向世界、向全国呈现了一个社会稳定、绿色生态、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健全与发达的正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和谐广东。广东地方社会建设先后经历了"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工业化时代来临打牢基础"、"以法治广东为目标,全面振兴社会建设"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建设和谐广东"三次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的举办,并得力于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推动。实业学堂由最初的只限于军事技术学堂扩大到农、工、商、矿各方面。至清末《壬寅学制》颁布,实业教育始列入学制,并开始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