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系影响是指分析特定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借鉴不同法系的程度,法史学的方法与比较法学的方法成为分析当代中国法法系影响的两大进路。当代中国法制史具有阶段性特点,在大陆法系传统中断后,建国初期的中国法仅在意识形态上受到原苏联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国法的移植采取了务实的态度,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借鉴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资源,世界法律发展趋势与当代中国法制实践导致分析中国法系影响的复杂化,因而应当从整体和局部、形式与内容、实体与程序、历史与现实、实然与应然、观念与制度等多元角度审视中国法的法系影响。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司法中的民意现状与策略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日华 《太平洋学报》2010,18(12):19-28
中国转型时期,法官对司法中的民意采取了比较模糊的回应手法,缺乏对民意精细化和程序化的分析与运用,导致了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因此,法官需要对民意进行灵活的识别,有针对性地回应。民意的回应策略需要坚持论辩主义精神,建立在程序主义基础之上。对法律方面的民意须保持警惕,并充分地解释;运用事实方面的民意还原事实真相,节约司法成本;思考结论性民意背后的推理逻辑,但不直接采纳结论性的意见;将制度建设的民意作为日后司法改革的参考资料。建立科学合理的媒体交流平台,需要媒体在民意与司法之间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与姿态,避免媒体的不当报道加剧司法与民意的矛盾。改善司法的运作模式和法官选任机制,降低日后回应民意的司法成本。  相似文献   

3.
马永伟 《社科纵横》2008,23(8):69-71
WTO规则作为全球多边贸易规则,其中规范、透明和程序法定的法律规则必然对中国司法审查制度产生巨大冲击.WTO规则复审制度的要求也对中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提出了新课题.为与WTO的规定相协调.在目前中国司法体制的条件下.可以根据中国的承诺通过对司法审查模式之选择,改革并完善中国司法审查相关制度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是中国检察制度的一大特色。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基层检委会的主要作用就是断案,但其断案程序却存在着不足:因办事机构虚设导致检委会审议的案件前置,审查程序不科学;案件的讨论不能充分体现集体智慧,案件的议决程序行政化色彩较浓,致使民主集中制原则不能充分贯彻实行;剥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决策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因此,必须以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为路径,从规范案件的提请程序、完善办事机构的设置、实行主持人轮换制度、推行阳光检务等方面来完善基层检委会的运行程序,提高其断案质量,这已成为深化司法改革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4):88-93
现行破产债权确认制度相比,俄罗斯破产债权确认制度程序设计相对完善,具有诸多制度优势。中国应借鉴俄罗斯破产债权确认制度的先进立法经验,分阶段设置债权确认程序,确立法院在破产债权确认程序的司法能动地位,完善破产债权确认审判程序,增设不服破产债权裁定的上诉程序。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从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发挥两个层面探讨了社会结构变迁与上海家庭制度的相互作用。指出上海家庭制度的变迁不仅受制于社会结构的变迁 ,它还有自身的自主性 ,其演变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按照其内在固有的逻辑延伸 ;尽管市场化改革已经引发了上海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但是 ,传统中国家庭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上海仍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司法自由裁量权既是司法权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司法活动中的一种权力运作方式.规范司法自由裁量权既涉及相应的制度建构与机制建立,也涉及制度、机制与法官日常活动相结合并产生良性互动的问题:既要实现司法裁判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又要保障司法裁判的积极性和适应性,从而调动法官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效率,维护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外部制约包括立法制约、程序制约和责任机制的建立;内部制约包括优化审判组织结构、完善审判公开制度、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功能、健全案例指导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司法政策变迁与行政诉讼法学的新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一系列重要司法文件的颁行,我国行政审判领域的司法政策新近发生了明显变化,行政诉讼制度正经历着由"是非曲直型"向"纠纷化解型"、由"损害修复型"向"民生保障型"、由"封闭对抗型"向"开放合作型"的转变.伴随着行政审判司法政策的变迁,我国行政诉讼法学面临着诸多现实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治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基础工程乃是促生一个现代的法律家主体结构。本文就此讨论了 :一、司法角色制度在法治发展中的优先性。文章认为这种优先性长期被我们所忽略了。当前中国司法角色群体的现状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 ,而改变现状的唯一途径就是必须优先发展司法角色的相关制度。二、新《法官法》和《检察官法》在中国司法角色制度上的历史地位。文章认为它在中国最终确立了司法角色专业化的录用规范和择优、开放的录用程序 ,使我国司法角色的录用机制最终走向了科学的、符合司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10.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制度伦理既为制度变迁提供了价值目标,又为制度变迁提供了主观条件,人类对制度的正义追求导致了制度发生变迁,对制度正义的追求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在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现实演变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城乡二元结构变迁受着一颗伦理之心的指引形成的伦理路径.改革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中国农村居民长期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要求平等地获得生存权是对制度伦理的终极诉求;改革后,随着劳动时间的合理利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制度的自由价值的诉求,不断地冲击着现有的制度安排,表现出不断的制度变迁的过程.由于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仍然没有达到制度伦理所需要的价值诉求,由此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给公民尤其是农民以平等、自由的权利;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形成并完善根本解决城乡关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11):98-103
追逃追赃工作是我国当前刑事司法领域的热点问题,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自2012年确立以来,对追逃追赃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和程序支撑。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又确立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两个程序的关系以及如何衔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司法实践要把握: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是一项独立的审判程序,不是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前置程序,而两个程序的制度设计使得追逃追赃更多地适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而非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建立一套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 ,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 ;完善诉讼程序 ,可以从程序上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 ,可以从队伍建设上保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制度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唯物史观是第一个对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作出系统阐述的科学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制度理论的形成虽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至今仍然是所有制度理论中最有说服力和解释力的。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是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的合法性依据;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是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为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唯物史观的制度研究将会成为唯物史观理论创新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对建立多元化民事审级制度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璇 《学术交流》2004,(9):35-38
司法公正的实现很大程度源于审级制度的保证,而我国现行审级制度由于欠缺应有的功能设计和相关民事诉讼基本原理的指导,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种种弊端和制度体系上的不和谐。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并遵循审级制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法治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的民事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李萍 《探求》2004,(2):52-54,63
程序化建设是民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保障。广州在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序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必须开辟新的渠道;提高参与素质,塑造理性公民;加强制度化、程序化建设,追求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16.
建立公正、独立、及时的司法审查制度,是中国统一实施WTO协议的国际义务。中国承诺层面上的司法审查的主体不但包括各级法院,也包括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司法审查的依据当然是法律、法规、规章等,但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依据尚需完善;司法审查的范围不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也包括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的抽象行政行为。中国现行的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司法审查制度的诸多方面均需完善。为此,要进一步确立司法审查机关的独立地位,扩大司法审查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司法审查的内部程序,改革法官和行政复议人员选拔机制,并建立健全司法审查机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加强刑事司法协助的理论研究及相应的国内法的健全、完善工作是世界性的趋势,也是我国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我们应参考、借鉴外国关于这方面立法及司法实践的有益成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基本利益,将我国的刑事司法协助的体例和内容构思、设计为三大类:(一)调查收集证据、代送司法文书的司法协助,包括这一形式的范围、执行方式及程序等问题;(二)引渡制度,包括引渡之罪的范围、“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适用、本国公民和可处死刑罪犯的引渡问题等;(三)对外国法院刑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包括执行的范围、必备条件、方式和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8,(4):59-64
独立(公共)报告人制度是最近几年我国有关地方法院的一个创新。这种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庭前程序,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措,实际上在多方面体现并提升了司法公正与法律公平。这表现在诉讼双方力量均衡、专业力量对司法的介入、程序优化和诉讼和解等各个层面诠释者审判公正,这里面很多东西需要总结与概括,以有利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论公众听证制度的程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听证是行政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而公众听证的程序化则是其规范化、制度化的前提条件。但是,中国目前有关公众听证的程序立法相对滞后,公众听证欠缺法律上的界定、制度上的系统性、适用范围上的周延性和效力上的正式性。为此,公众听证的程序构建已成为行政法治的当务之急。应将公众听证作为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有机构成部分,明确规定公众听证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改换当前行政主体主导的听证模式,认可公众听证的公定力、执行力、拘束力和强制力。  相似文献   

20.
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雪光 《社会》2009,29(3):1-23
本文通过中国北方一个乡镇村庄选举的个案研究,分析讨论了基层选举这一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2006年的最新一轮选举中,正式选举制度的实施有了重要突破,镇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了干预活动,并在维护程序的公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村庄选举程序逐渐走上了正轨,选举结果基本体现了村庄的民意。基于这一案例,本文特别着眼于制度变迁的机制和过程分析,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制度变迁不是来自于政府的理性设计,而是由不同领域中互为独立的多重过程在特定时间、地点的互动作用所导致的;第二,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工作应该从理论方法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即关注多重过程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和历史过程,并提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