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系列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学说在当代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的典范。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论述的人民性在理论逻辑中具体展开为三个维度:一是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依据,突出强调了健康的基础性作用,将人民健康视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秉承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价值旨归,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坚持系统观念、运用底线思维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历史人物。但现实生活中 ,许多人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这势必影响对群众观点和路线的坚持。基于此通过对历史人物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分歧、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等方面的分析 ,论述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以期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能很好地坚持与贯彻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恩格斯曾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当代中国伟人邓小平也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两位伟人的精辟论述道破了人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了人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的历史哲学及其现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哲学是瞿秋白哲学思想中十分重要且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瞿秋白的历史哲学主要是围绕着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与意志自由、历史有定(决定)论与历史无定(非决定)论、历史的必然与自由等方面展开的。瞿秋白的历史哲学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对于反对唯心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存在着对主体的选择作用和能动活动比较忽视的缺陷。瞿秋白历史哲学的主要贡献和失误,对当代中国哲学界关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讨论,都具有一定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深刻而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为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基督教哲学、维柯、康德、黑格尔都有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也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恶”的历史作用.但是在承认“恶”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历史发展的其他动力,特别是不能否认与“恶”相对立的“善”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基督教哲学、维柯、康德、黑格尔都有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也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恶"的历史作用.但是在承认"恶"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历史发展的其他动力,特别是不能否认与"恶"相对立的"善"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断发展和实现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人的不懈追求。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和实现人民民主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邓小平同志发展人民民主思想的重要内容。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和实现人民民主相关问题的重要论述进行分析研究,论述并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人民民主的基本思想。邓小平发展人民民主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人民民主的认识,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宏观考察 ,提出了文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新概念 ;阐明了这一规律与五种社会形态发展总规律之间的关系和该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论述了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论述了人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进而系统阐述了人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即人是检验科学发展观的最高标准,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也全面阐述了人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即人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是发展的根本战略。  相似文献   

11.
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要以其个体功能的实现为基础。社会职业存在与发展的模式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基于“职业功能-需求-收益”的交易行为。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体现为对受教育者功能与需求主体特征的现实影响,以及对外职业环境发展趋势的引导。在一定时期内,教育能实现的职业服务功能是有限的,不可能单纯地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所有与教育职业服务能力不足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可持续发展观看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从一种泛伦理而非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抹杀了人与自然主客体分野的现实差异。我们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生态伦理关系 ;把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和谐关系作为追求目标 ,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怎样生存,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有什么关系,人的生存是能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这既是人学理论研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存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德育目标的达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追求,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并根据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大学生时代特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学说是在对经典社会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即个体与社会、人与结构、主体和客体之关系所持的二元论的正统共识进行批判性解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结构化理论旨在瓦解对上述关系作抽象对立的理论立场 ,确认人 (行动者 )的主体能动性和社会结构的客观制约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其创新之处在于确立了阐释社会现象的实践活动向度。因此 ,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使动性和制约性便成为理解结构二重性学说的关键。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学说与马克思的社会实践本体论有着十分密切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既建立在我国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厚理论基础之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和哲学的高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涉及了诸多方面的关系:以人为本中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理想与现实、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激发活力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正义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和为贵"中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发展观既与人们对影响发展实践诸因素的认识有关,也与不同时期对人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可以说,西方现代发展观的演变过程不但是从单一经济增长向综合社会发展的转变过程,而且还是发展价值维度从客观物到主体人的转变过程,也是对人之理解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群体人,最后到个体人的转变过程。所以,与相应人之理解相联系的现代发展观表现为:经济人与经济增长发展观、社会人与现代化发展观、群体人与可持续发展观、个体人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和谐的人——儒学视野中的人及其道德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视野中的人是和谐的人,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身心的和谐。作为封建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体系,儒学在现时代已不合时宜,但其理论中又积淀了道德生活实践中特有的智慧和历史经验,包含不少真理性颗粒,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论应当建立在社会生存本体论的基础之上,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统一,要求人类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人口的生产方式,维护世界和平、改善世界秩序、加强世界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应当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主导思想和基本决策。  相似文献   

20.
儒家天人相和仁学思想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儒家强调万物一体、主客统一,天地自然更具根本性;以生释仁,强调珍惜生命、珍爱万物,是"替天行道"的道德至善;提出"民胞物与""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凸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人当尽天赋本心,尽关爱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以体现人贵于自然万物,实现以人为本、爱物与爱人的统一,实现仁,达到人的道德完善.儒家天人和谐仁学思想在生态环境伦理观上的独特认识,可为我们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认识,为今天解决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