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茶名英译的规范化对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与国际间的相互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茶名英译规范化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茶名译名的统一。通过分析影响茶名英译的因素——茶名命名方式、术语英译原则、译名的接受情况,以期加快茶名译名的统一和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从地理学术语翻译的角度出发,以概念史的方法探讨了“美国”一词在中国近代文化背景下生成、演变和确立的历史过程。分析认为:认知程度和民族情感对译名的影响、政治和外交层面对译名的操控以及学者和文人对译名的规范与统一是“美国”译名演进的3个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们对现代汉语体系中“美国”一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论语》的英译由来已久,不同译本对其高频核心概念词有不同的翻译,形成明显的《论语》英译困境,研究不同译本对同一高频核心概念词的翻译和宽容性看待《论语》英译困境有助中西方读者多角度解读《论语》。  相似文献   

4.
“仁”是重要的文化负载词,是儒家思想重要概念之一。徐大同所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讲录》涉及16条含“仁”引文,对应52条影响较大的英译文。在回顾“仁”的英译研究的基础上,对这52条英译文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仁”的英译呈现不均衡样态,译者对于“仁”的译法不尽统一,对“仁”英译核心词项的词性选择不尽统一,对“仁”的典型译法呈现本土学者或海外学者的非典型分布的特征。笔者结合“仁”的英译核心词项的词源学释义,探索“仁”的英译规律,同时指出,采用音译法翻译“仁”是当下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重要路径,为“仁”在英语国家主流传播渠道的恰当翻译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前,体育学论文标题的英译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中英文标题不一致、语法错误频出、术语译名不统一、文化名词 传递失效。从双语维度、语法维度、术语维度和文化维度的多维视角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例证分析,并提出“恪守忠实原则,中英 对照校审” “遵循语法规则,熟悉固定搭配” “考证专业术语,推敲学术译名” “再现文化意象,彰显中国元素”四项准则,以期提高 体育学论文标题的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学术界开展民族形成问题讨论中,提出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民族”一词的译名统一问题,许多文章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个问题是民族形成问题讨论的一部分,只有随着民族形成问题讨论的继续深入,才有可能解决;另一方面,通过讨论“民族”一词译名统一问题,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学术语还不够完备,不够统一。本文意在通过回顾经典著作中“民族”一词译名统一问题的讨论,比较不同的观点,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以期引起专家的重视和研究,使问题能早日得到解决。简略的回顾  相似文献   

7.
刘勇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70-73,91
主要探讨《海洋百科全书》一书中术语的翻译。术语英译汉定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5类:同一个词在不同术语中的译名混乱;一组术语的统一性问题;汉语译名不确切;尚无确切汉语对应词的术语;英语本身混用的术语。然后,就统一译名的可行性提出建议:首先要尽可能遵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等的规定要求。其次,充分利用词典和网络。第三,与专业人员合作。第四,要加强与汉字文化圈的科技术语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翻译工作者应该遵守各种规范要求,尽量做到译名统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大量的法律法规被译成英文,为国外了解中国法律以及国人学习法律英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英译本的质量却不容乐观。文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英译本为例,分析了其中对法律术语的英译存在的包括冗译、译名不统一和译名不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由于能深刻体现传统艺术精神而于近年迸发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该词没有比较统一的英文译名。本文以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提出现代"意境"已渐由"意与境"转化为"意之境",其英译不仅是术语翻译而且是文学翻译,并在此基础上,从相关词语分析入手,对比"意境"现有多种译名,从更深入的层次、更立体的角度探究其英译,为这一核心范畴获取更成熟的翻译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比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菜肴的命名,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异”,可以为中式菜肴的英译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梳理各种中式菜肴名称,探讨其英译策略,有助于中式菜肴名英译的规范和统一,也有助于语言和文化的对外传播。准确的菜肴译名可以帮助外国客人既能品尝到我国菜肴的独特风味,又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可分为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二是检阅后经典时代以汉学诂训和宋学章句为代表的经义疏证,梳理并勘订关键词之经学解诠;三是勾连从经部到集部的文献通道,识鉴关键词之经义根性在集部之诗文评中的诗性绽放。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经学视域,对于关键词理论谱系之建构和关键词诠解路径及方法之新创,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幕末到明治期间,虽然是朱子学的活跃时期,但是儒学却处于解体之中,"如何应对这种危局"成为日本知识分子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山崎暗斋学派的朱子学者,楠本端山(1828—1883)和楠本硕水(1833—1916)兄弟几乎很少被人提及。然而,楠本端山的学问以深潜缜密、体认自得而被视为当时朱子学者中的佼佼者;楠本硕水在山崎暗斋学派的朱子学者中却以重名分而为世人所称道。楠本俩兄弟以儒学者的身份活跃在幕末维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那么,他们是如何应对儒学与时代的这种变局的?对此进行检讨,可以说对于认识处在剧烈振荡时期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学者的时代观,解读日本遭遇危机时的民族性格,以及探索变革时期日本思想文化的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儒万希槐撰《十三经证异》八十卷,将唐以前经史诸子、小学要籍、类书政典及汉魏六朝隋唐古注古疏中所引经典异文广搜博辑,逐经逐篇逐句排纂,并加按断考证。其引群书以证群经,囊括了本校、对校、他校、理校之法,而尤以他校为特色。该书兼具学术著作和工具书性质,征引宏富,体例详当,对异文的考订涉及本字借字、异字俗字、衍脱讹倒、古文今文及史料异同等诸多类型。这对于考察写本时代经典古本的面貌及流变,对经典文字校正和训诂阐释,对研究汉字形音义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至今仍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学者对《孟子》的成书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其一,该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其二,该书由孟子自著;其三,该书由弟子追述而成。孟子的仁政主张、性善论和教育观,表现出孟子率直的个性和重教思想,这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避开儒家思想立场,更客观地把握陈献章“自得”这一重要概念,借鉴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某些思想洞见,通过中西认识论的比较,分析“体认”“贵疑”和“自得”几个关键词。研究认为,“体认”是用儒家意识形态解释、塑造个人的生活体验;“贵疑”是召唤个体抛开书册,获得与儒家思想的真切认同;而“自得”标志着儒家意识形态主体的诞生,即一个把自我视为儒家价值观的独立源泉,并自由地臣服现实秩序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第三期儒学一概念,原为“儒学之第三期”,首见于抗战胜利后牟宗三先生起草的《鹅湖书院缘起》,产生于当年鹅湖儒者群体之文化意识与文化反省。这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概念。牟先生将儒学第三期之发扬定性为一场我们这个时代“担负圣人型范下大事业”的文化运动。由第三期儒学文化运动所要树立所依据的“道德的理想主义”之大纲维与时代之需要,牟先生提出道统、学统、政统三统并建说。此是牟先生为儒学第三期文化运动确定的总使命、总方向与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语述何》是刘逢禄以《公羊》微言大义论说群经的具体化。以《公羊》说《论语》决非无根之论,然而,刘逢禄却通过《论语》以证《公羊》的微言大义,颇多牵强附会之说。因而,《论语述何》在理论上难以成立,但其治学方法,及借此方法而从《公羊》附会微言的风气,却在晚清经学史上开创了《论语》的《公羊》义理化,有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传统儒家的语言观以言与所言、言者与所言之间存在着的稳定性关联作为话语的语境。儒家和道家虽在其稳定性的看法上并不一致,但却因为儒言切中人性诸多特殊性质及专制政治的传统而成为主流话语。在社会发生转型,语境出现重大变化的今天,反思儒言的传统及其经验教训,对于言路通畅与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本的平民主义思想是明治二十年产生的,思想家德富苏峰是首倡者,并赋予其以完备的思想体系。该体系所包括的经济发展、社会道德、国民教育及生活、政治结构等内容,深受儒学的影响。从平民主义与儒学的内在关联看,儒学成为嫁接西方先进思想的桥梁,为日本营造了一个赶超西方的文化氛围,在近代日本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