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很多工科高职院校都开始设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通过对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办学现状以及导致该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基于“课、岗、证、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究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专业课程与岗位、“X”证书、技能竞赛深度融合,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稳定性不强等问题。通过改革与创新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智慧设计创新平台、成立两级工作室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参加不同等级职业技能考证与竞赛,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与岗位核心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岗位认知与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学业证书“1+X”制度打破传统证书制度,使学前教育成果评价从学校的单一维度走向由学校与校园、企业单位等相结合的多重维度,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基于“课证岗能”四维互融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能够打破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壁垒,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1”与“X”相结合。明确“课证岗能”的内在关系以及建设四维互融课程体系必要性,提出建设四维互融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并研究相关保障机制,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职业知识、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规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载体,将“岗课赛证”有效应用到综合育人上,课程建设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更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对“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的课程建设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课程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课程建设实践案例,提出“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在推进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真正落实综合育人。  相似文献   

5.
“岗课赛证”融通可实现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思政教育则达成素养目标。该文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筑工程技术行业标准、“1+X”证书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确定课程教学标准,基于建筑企业调研分析施工员、监理员、BIM建模员等核心岗位,梳理岗位能力要求,基于“岗课赛证”融通重构课程内容,并有机融入鲁班精神、环保节能、标准意识等专业思政内容,探索适应智能建造、绿色环保等新时代特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汽车产业正加速融合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等变革技术,社会亟需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汽车人才,而该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岗课赛证创”一体化课程体系,并应用到汽车电气设备课程中,创新设计教学模式,开展“预导学练评拓”六步层层递进教学,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课程模块与职业大赛三融通发展,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练赛结合,练就过硬真本领。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高职英语“岗课证赛”融通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进行研究,探索“岗课证赛”融通教学模式的落实措施,以提升高职的英语教学质量。该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明确高职英语“岗课证赛”融通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向、构建意义以及构建路径,从课程实践性的角度出发实现“岗”“课”融合,从课程就业性的角度出发实现“课”“证”融合,从课程应试性的角度出发实现“课”“赛”融合,最终达成“岗课证赛”的融合发展,使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岗位素养发生很大变化。结合广播影视节目制作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实践,着重探讨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下跨专业传媒人才培养与“岗课赛证”融通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火如荼举行的环境下,专业课程体系如何更好地有机衔接岗位技能培养、资格证书考试、职业技能竞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该文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从"岗课证赛融合"的角度,构建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该文针对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现代园艺产业需求侧不完全适配的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五共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产业需求,开发培养标准,重构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系统构建了园艺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国内首批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起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通道,形成了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五共三融合”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幼儿照护(中级)职业技能低能级标准》,以“1”是基础、“X”是拓展和强化、补充,结合当前试点院校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证融合”模块化教学的探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X”证书分离的问题,以学生能力为导向,重新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教学目标,结合“X”优化课程内容,基于能力培养的理念,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团队,构建学前教育“课证融合”一体化实训教学模式,即”1+X”证书制度学前教育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旨在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证高效融合的方法与实施路径,为全省试点院校“1+X”“课证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1+X”证书融入专业教学改革的运行逻辑与实践路径。“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从岗、课、赛、证四个维度实现标准、体系、要求、内容、过程和评价六个方面的对接。而重构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实现标准对接;搭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能实现体系对接;推行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能实现过程对接;优化多元多维的评价方法能实现评价对接;打造育训结合的培训体系能实现要求对接;开发产教融合的教学资源能实现内容对接。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以来,涉及装备制造大类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1+X”证书对装备制造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提出“1+X”证书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相结合,形成适应岗位的人才培养新方案;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培育适应新形势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与培训评价组织联合开发新教材,丰富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学习资源;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等措施,以提升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1+X”证书制度是教育部为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各种证明自身职业技能的证书所发布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X”证书制度在产教融合、课证融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这与“1+X”证书制度出台的意义相契合。因此,如何将“1+X”证书引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课证融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该文以我校会计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引入“1+X”证书中的智能财税中级证书,阐述“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师资能力培养方面探索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养老机构管理实务是养老服务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课程。养老机构管理实务课程设计应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与行业发展要求,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新理念,该文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提炼岗位核心能力,融通“岗课赛证”,确立核心知识与技能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随着物联网技术及其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物联网综合实训室的建设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理念,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该文分析当前物联网实训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完善实训室环境资源配置,为满足新兴经济对高职物联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提供可行策略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学院对道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要求,通过对道路运输类土建行业进行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面的调研,进一步明确道桥专业职业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岗位为主线构建道桥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以提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道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更好地为产业链服务。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改革的核心在于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高职院校需要更新育人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体现职业特色,培养专业职业型人才。“1+X”证书制度的推行是职业教育改革迈出的坚定一步,也是职业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对接工作岗位需求的必然选择。“1+X”证书制度倡导课程教学与职业证书考取的结合,强调对学习者职业技能水平的认定,将切实增强教育的职业特色。该文以学前教育为例,探讨课证融通思维下“1+X”证书推行的问题,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课证融通思维和实施路径,以实现“1+X”证书制度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宗旨,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需要融合区域经济文化特色。只有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分别与地方产业需求、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生产过程对接,将区域经济文化引入校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培养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交融发展,跨界融合能力成为先进制造业工作任务与岗位核心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该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定位与产业核心岗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与融合能力培养需求错位、实施载体与教学方法创新需求存在偏差等问题,构建了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四链三阶”模型,从能力链、课程链、项目链、资源链四个要素入手,系统设计并实施了每个要素的三个培养阶段,探索了高职制造类专业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