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建设"双一流"院校的具体任务之一.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如何转变教育思想建立起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这是高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该文主要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如何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为今后高校构建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与评选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培养模式要求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实验室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该文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探讨通过加强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开放型实验平台与提升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室产学研联合培养等渠道,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如何培养具有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的主要问题。为此,该文从微观层面综合剖析了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微环境的内涵及影响研究生成才的因素,并从健全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团队建设和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三个视角,提出了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微环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创新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课程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加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使其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该文通过重塑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对环境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新型农业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多种条件与因素的制约,但教育条件、教师因素,尤其是研究生导师所起的引领、规范作用则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应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把确立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把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真正担当起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发挥其在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引领、规范作用,这是实现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既是教育的专项改革,也是对于高等教育普及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各个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高校建筑学专业为例,对于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7.
当今高校需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人才。该文首先分析了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本科生具有提高人才培养效果、输出优质管理人才的意义,其次梳理了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为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本科生,高校应该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并积极与企业共育创新型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8.
高凤霞 《社科纵横》2014,(2):168-171
通识教育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与渊源、通识教育与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文章提出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能适应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适应现代知识型、创新型、和谐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专业教师应该充分认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己任,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课堂教学的实际,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培养更多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承担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目标亟须与国家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在“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下,电子科技大学积极革新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程精英导师制“全员上阵”、沉浸式科研平台“全程保障”、科创育人一体化生态圈“全方位牵引”,合力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依托国家和高校的权威教育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验,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专业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学习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方法。该文以机械类专业为例,以协同育人为教育方针,构建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探讨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创新型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1+X”证书制度的实施,使高校也转变了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模式,也为我国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指引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该文介绍了“1+X”证书制度,分析了在此制度之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分析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岩  吴友石 《社科纵横》2008,23(8):136-137
准确把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特征,建立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激励的新机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关键.只有更多地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才能真正体现出我党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13.
创新型人才产生于创新性管理之中,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支撑。文章从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出发,对广州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就其如何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等教育教学迎来新的改革,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构建“创新+”人才拓展培养模式,需要对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的调研数据进行数学分析,总结人才拓展培养方案,最终落脚到“双一流”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各个高等院校也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将创新型和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就业可选择范围明显扩大,能够有效减少就业压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能够与学生深入交流,是“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一员。如何使高等院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让其更好地对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进行指导,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每个辅导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该文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指导的现状,提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主流,民办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也是新时代的教育思路.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与旅游行业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高校已经成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文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究与分析,提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些许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旅游人才,为旅游行业和现代管理型企业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朱学义  董靖 《创新》2012,6(3):115-118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思想的体现,是高校培养杰出人才的有效举措。如何让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呢?一个重要方面是给这些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本文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设立了五大平台:高端人才访谈平台、名人学院搭建平台、发明创造社平台、科技孵化基地、创新俱乐部平台,并为这些平台的运作设计了相应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新文科的提出与实施为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外语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科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一些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人才培养模式过于简单等。基于此,该文从新文科的背景和内涵出发,结合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了外语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外语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茜 《社科纵横》2022,(6):150-157
理科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高校是培养高等理科人才的主要阵地,“双一流”高校是高水平理科人才培养的“排头兵”。以复旦大学为例,通过系统梳理理科人才培养的历史和传统、培养体系和经验发现,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深耕通识教育土壤,实施荣誉课程科研计划,创设自由开放的多元发展路径,以一流学科支撑一流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教材和课程等是复旦大学理科人才培养获得社会高度认可赞誉的重要举措,这些经验对我国新时代“双一流”高校理科人才培养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目标进行了探究,针对地方高校有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缩短学用落差的实际需要,从革新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强化产学研平台建设、资源保障;完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持续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各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