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该文以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阐述目前智慧工地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资力量薄弱、考核机制落后等问题,结合新工科理念,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要求为标准,探索并提出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打造“工程师+教师”的教学团队、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机制等具体改革措施,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探索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已经难以适应高校教学发展的需求,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有助于重构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加快推进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该文首先阐述了开展SPOC混合教学的必要性,并以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专业为例,分析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施现状;其次,设计了分层式“组间学习”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最后,分析了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市场对人才及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人才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实施“1+X”书证融通,可以给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变化,更好地培养财会专业人才。该文主要介绍财会专业实施“1+X”书证融通的重要性,分析“1+X”书证融通背景下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1+X”书证融通背景下财会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理论性强、计算复杂的概率统计课程,将数学软件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该文基于概率统计课程特点,提出了将数学软件引入课堂辅助教学的改革措施,包括增加直观演示性实验、应用性案例,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复杂计算等,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实践证明:将数学软件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新工科建设、产教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下,针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在新工科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工智能+X”专业课程体系、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新特点进行研究,结合烟台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实践,提出适合职业院校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提高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建设性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数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核心课,其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针对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基于BOPPPS的多元混合式教学、优化考核评价的创新举措,旨在持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课程教学质量。创新举措能够为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双碳”战略催生了机械类新工科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该文在分析目前“双碳”战略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不足、交叉融合难度大、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双碳”战略背景下机械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目前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比材料类专业课程单纯线上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不足,重点探讨了在材料类专业课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解决办法,提出了材料类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构建、实施、分析、评价思路与策略,建立了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与模式,上述工作开展为全面系统地实施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科背景下和OBE理念指导下,以自动检测技术混合式课程为例对"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并采用了"五步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多元化混合式教学评价.实践证明,该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显著,切实推动了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与关键环节,“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出了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该文基于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以控制方向课程为例,分析与思考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培养新时代新工科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和“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采用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平台等信息技术,为探索适应新工科人才需求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新文科”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数据产业高速发展和人才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是针对传统文科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实现课程结构、知识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提高非工科专业背景学生数据素养、数据思维能力、数据应用创新性的重要依据。该文以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移动应用开发本科专业课程为例,根据“新文科”建设特点和要求,分析当前数字科学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竞争力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一流课程建设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其中工科专业的一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工科专业的基础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依托,结合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及工科专业课程注重实践应用的特色,对一流课程建设方法展开研究。提出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了项目案例,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流程。该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一流课程的建设要求,同时为其他工科专业的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工科建设,对地方行业类高校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分析了传统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齐齐哈尔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重点从课程体系、项目牵引、科教融合、产学协同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教学相长,探索形成了“科教融合、产学协同”的地方行业类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各大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探索正逐渐深入.本校大学计算机教学部在此背景下以应用为导向,不断积累经验并改革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与优化相关评价机制的措施,并在进一步教学改革中,完成了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及相关教学评价体制的建立,有效提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跃峰  秦国华  韦雪岩 《学园》2011,(23):71-71
本文主要介绍了独立学院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的思路与实施办法,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与认证结合”的软件类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会计行业的改革发展对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部分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教育目标不清晰、涉农特色不明显、数智化融入不充分等问题。该文以“1+X”证书制度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探究在“1+X”证书制度下提升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策略。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1+X”证书制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农业特色,构建“岗课赛证”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教育迎来了改革机遇。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是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特色,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结合跨学科课程特征及线上线下教学的特征,在教学目标分层设置、教学内容模块化组配、教学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教改实践,总结经验,为大学教师提供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和教改实践的思考框架和普适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是建筑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上轻课下和重结果轻过程等诸多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目标,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结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特点,面对常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Lab VIEW虚拟化仿真实验平台为依托、以校企协同课程培养模式为抓手的教学改革思路,从3个方面升级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架构,部署立德树人任务,实现工程实践素养高、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培养新时期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该文采用态势分析法,对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相关学术团队背景,提出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总体构架和理念。以创新竞赛、开放平台、双导师贯穿式引导的“三位一体”实践模式开展本科生产学研协同育人;以“项目驱动”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开展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充分发挥校企导师联合培养的优势,以提升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