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理论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家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发生在中国有史以来生存发展问题最多的时段。反映这些问题的人口理论也就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变化、冲突和发展。清末的减民论首先对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众民论作出了断然的否定。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现代化的先行者们开始把人口问题同现代化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在二、三十年代中国第一次有了从学科意义上构建的人口节制理论。新中国诞生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对抗有力地支配着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人口理论。直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人口理论才第一次能够真正地面对人口问题的现实,实事求是地支撑起现代化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2.
人口容量问题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敦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人口发展过程所面临的一个最实际问题是地球可容纳多少人,即人口容量问题。人口容量和人口发展密切相关.它是当今人口生态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昔日人口规模不大的年代,这一同题并不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重视,但在人口与环境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它却是一个在理论上必须探讨,在实践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从纯生态学角度讲,人口容量属生物种群环境容量的一个范畴,后者指的是在一给定环境下某一种群得以生存的规模大小,即该生态环境支持这一种群的潜力.这一潜力是由环境中的生存条件、资源能力(尤指食物供给能力),竞争种群和天敌状况等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这些环境支持能力所体现的生存空间即是生物环境容量的物质基础。人类是生物发展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市适度人口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目标决策下的适度人口容量研究方法,从建设用地、可供水量、GDP总量和就业人口四个方面预测了哈尔滨市2010年的经济和自然资源适度人口容量,与本课题人口预测部分的结果相比,自然资源适度人口容量较宽裕,但经济适度人口容量极易突破。为保证未来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采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环境人口容量浅析郭玉箫,黄万华环境人口容量是现代人口地理学和人口学中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问题,它同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综合需要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多数学者大都把研究的重... 相似文献
5.
城市人口容量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清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Z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发展又与人类自身的发展(人口增殖)密切相关。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直困扰着的问题之一即是地球究竟可容纳多少人口,即地球的人口容量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 相似文献
6.
黄明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Z2)
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一系列矛盾。到2000年其土地适度人口容量所显示的前景不容乐观,粮食生产将供不应求。解决办法包括:稳定耕地规模,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发展规模经营及从区外输入粮食。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量人类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的研究方法。说明生态足迹模型的关键概念和具体研究方法,计算并分析出按新行政区划后的合肥市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发现已经出现生态赤字且人口规模欠佳。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根据公式可分三个方案分别计算出合肥市的人口容量,以期为合肥市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8.
沈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5,(2)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人口的边缘化──少数民族贫困的历史透视沈红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形成与贫困地区的形成,是一个相关的历史过程,因为历史发展过程不是一简单的年表,而是一个有机的、前后关联的生长史,如果把历史这个时间轴压缩若干倍,我们就能观察到少数民族是在某...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上海市历年经济发展和就业数据,利用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不同时期上海市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及经济人口容量。结果显示:未来几年上海市劳动力需求量及经济发展所能承载的人口容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劳动力人口将是未来几年上海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认为,在增强经济发展对上海市人口容量承载力的同时,应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完善户籍制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将人口管理与公共资源配置有效结合,实现人口规模与结构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0.
11.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红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38-42
民族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重新兴起。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表现形态上是一种相对温和的、以世俗理性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在内容上则根本上是一种爱国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中国的民族主义受到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尽管如此,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它在中国的大地上仍然有存在的必然性,而且还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维护民族利益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2.
俞宪忠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6):71-74
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领域中表现为由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路径变迁过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将日益表现为社会人口大规模的市场化流动,这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所必然内含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特征就是失业人口日益显形化、流动人口规模日益扩张、人口流动空间日益拓展、农民市民化主导、流动人口家庭化。 相似文献
13.
黄明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Z1)
川南地区,位于四川省南部,经纬位置大约27°40′N—29°38′N,104°00′E—106°20′E,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及宜宾地区(不含屏山县),共3市15县,面积28,461平方公里。1985年川南人口1115.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391人,远远大于四川省(177人)和全国(108人)的平均人口密度,分别高出其1.2倍和2.6倍;而川南垦殖指数已达43.46%,远远高出四川省与全国(13.9%)水平,川南人均耕地约1.4亩,四川省和全国分别为0.82 相似文献
14.
陈秀英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
苗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和贵州的苗族人口分别为502.12万人和258.26万人,分别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第5位和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第1位。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等,同其他民族人口一样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资料作如下分析。 一、人口数量的发展变化 不论是全国的苗族人口或者是贵州的苗族人口,人口数量的发展速度都是愈来愈快(表一):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人口(1982年有10亿零8百万人)。作为一个文化古国,它的悠久历史是无与伦比的,现在它正在继续努力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的道路。在最近的人口普查以前,对现代中国人口预测的根据是1953年(总数为58,260万)和1964年(69,460万)的人口普查。从1964年到1982年的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模型可以测度和比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承载力的关系。通过对生态足迹消费和生态承载力的分析,得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基础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应与人口容量相协调。将万元GDP生态足迹应用于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容量预测,可以得出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市区的适度人口容量。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1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生了结构性与趋势性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走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和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等为主要特征的人口新常态.在人口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曾经以充足劳动力和较低抚养比为主导的传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人口结构调整、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为主导的新型人口红利正在产生.对当前新型人口红利的开发与利用可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荣栋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多年以来,我国对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一直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已开始了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重新评价。鉴于马尔萨斯人口论影响巨大,甚至于在一九八五年联合国的国际人口统计学大会上,还作出了再版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决议。也鉴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和我国人口问题关系的密切,因此,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总结我国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于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发展我国人口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惠鸣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5-60
中国文学复古心态的文化始基最早孕育于先祖崇拜与祭祀活动中,复古心态通过尊经与重史完成了复古文化的历史建构。中国传统文学是在从文化复古到文学复古的双重复古中踯躅前行的。文学复古的核心观念是在以德为文。复古的努力是从某种理性原则出发,对文学演进中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语言与情感、创新与继承等对立观念间进行艰难弥合的一种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维新派婚姻观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资产阶级的文化高度对中国封建婚姻陋俗进行自觉地文化批判是从维新派开始的。显然,中国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是促使维新派产生新式婚姻观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从婚姻文化的视界来探索问题,那么维新派的婚姻观与国人在若干时间内接触到西方婚姻文化并受其影响和启迪,当认为不无联系。这包括赴欧美的国人对异域婚俗的直接闻见;外国传教士在国内介绍西方的婚姻观;西方婚姻文化的理论形态对国人价值观的影响等,均为形成维新派婚姻观的值得研究的文化要素。一、走出国门的国人婚俗祝界:中西婚俗之比照近代中国人对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