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布朗族源自古老的百濮族群,是云南省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布朗族婚恋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俗本身是一种传承文化,其婚恋习俗的传承既受大环境如社会发展、时代变革的影响,也受小环境如地域观念、民族心理、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西北,有一个晶莹碧绿的翡翠般的山区小坝,名叫户腊撒.这里世代居住着勤劳勇敢的阿昌族人民.他们不仅擅长于种植与加工那橙黄沁香的烟草,制做与供应那美味可口的食品——米线,打制与销售那闻名遐迩的户撒刀;他们还发展了具有多种风格的民族传统节日. 在阿昌族的众多节日中,最隆重的是会街节.传说会街节是为迎接佛祖释迦牟尼每年6月15日到已故的母亲处尽孝道(即进洼),并于3个月后的9月15日返回人世(即出洼)而举行的.现在,会街节还发展了各种文娱、体育、游艺和商业贸易等活动,大大丰富了节日 相似文献
4.
正因为从事女性研究的关系,我经常在湖南民族地区调查走访。在走访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由于受儒学思想、传统礼教的束缚相对较少,湖南某些少数民族女性解放程度甚至要比非少数民族女性更令人乐观。比如,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岭东地区瑶族居住地域,有女儿为家族传人的习俗。当地流行儿子嫁出去,女儿为家族的传人。在瑶族婚姻习俗方面,大山区的瑶族有个显著的特点是招郎。所谓招郎,就是男嫁女家,瑶族女子向来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低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没有女孩子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恩施地区土家族聚居村廖家坦村有不少表示婚恋习俗的语汇,如"女儿会、哭嫁、茶食"等等,这些语汇反映了当地曾经"以歌为媒"的婚恋传统和哭嫁的特殊婚俗。"换亲、开脸"等语词的消失又反映了当地土家族婚恋习俗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6.
7.
8.
游猎在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他们的婚姻习俗具有初民社会的一些遗风,但它又有其不同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传统的婚姻习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它仍保留着不少的民族色彩。鄂温克人现在是严格地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在婚姻结合上,一般是同辈婚配,但过去曾有错辈婚配的现象,只要年龄适当,舅父也可娶外甥女为妻,这在习惯上并不受到任何限制和非议。尤其是间接的错辈婚配更是如此。从前,鄂温克人还通行“夫兄弟婚”、“妻姐妹婚”,即同一氏族的女子为同一氏族男子的妻,而同一氏族的男子则为同一氏族女子的夫。现在这种习俗已发生变化:妻死后可续娶其妹为妻,但不 相似文献
9.
10.
摩梭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聚居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以四川和云南为主,摩梭族人口较少,至今不到10万人.摩梭族发展历史悠久,因其特殊的服饰风格、礼仪、母系家庭制、走婚制等民族文化被外界所熟知,尤其是摩梭族特殊的"婚恋"习俗中,民族舞蹈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要解析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需要从最具代表性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研究入手.本文将以探究摩梭人的"婚恋"习俗文化渊源、与舞蹈的联系、"婚恋"舞蹈中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以及摸索"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等四个方面为重点,解析独特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 相似文献
11.
裕固族传统婚俗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别内涵。在正式婚姻和非正式婚姻形式中,特别是在婚礼习俗如戴头面仪式、打尖踏房仪式、阿斯哈斯仪式及婚礼歌谣中都渗透着裕固族人的性别观念与性别意识。婚俗中反映出明确的男女性别角色意识、分工意识和合作意识,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是,裕固族人既有女性主导型家庭模式,也有男性主导型家庭模式,同时两性在婚姻家庭中具备平衡协调意识。这对当今现实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从东巴古籍记载的饮食习俗和当代的延续、饮食禁忌与民间信仰的关系、食品祭祀和相关的水土观念、纳西族饮食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饮食烹饪习俗中的社会性别和长幼观念五个方面探讨了纳西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纳西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纳西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较大的变迁.其从古相沿的饮食文化,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米佐人是从中国西南地区迁徙到印度的一支少数民族。1947年印巴分治时,米佐人居住的地区并入了印度自治领,米佐人开始了印度治理下的新生活。概括而言,并入印度后的60余年来,米佐人的生活经历了从期望到失望、从起义到和平两大转折。20世纪60年代米佐山区武装分离主义运动爆发后,印度政府积极应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德宏旧城大寨傣族婚姻习俗的考察与比较,阐述德宏傣族婚姻习俗的变迁,认为德宏傣族婚姻习俗的主体核心仪式没有发生变化,而由主体核心仪式派生出来的非仪式部分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嬗变。 相似文献
17.
在桂滇交界地带驮娘江流域的约 30万壮族人中 ,至今仍盛行着一种女娶男嫁、男从女居的婚姻形式 ,壮语称之为“欧贵”。在实行欧贵婚姻的社会里 ,没有婆媳、姑嫂、妯娌的关系 ,夫妻和睦 ,家庭和气 ,社会和谐。欧贵婚姻具有传宗接代、养老抚幼、调济家庭男女余缺、保障穷人婚配等功能。稻作农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是欧贵婚姻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现在 ,欧贵婚姻已同当代社会自然接轨 ,成为自主婚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不同宗教信仰下的柯尔克孜族和汉族在婚姻习俗和婚姻状况方面差异的分析 ,探讨不同民族间的婚姻差异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是自古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民族,壮语和泰语均称水田为"那"(na<'2>),壮族和泰族聚居的乡村有许多带"那""纳"(水田)字地名,构词和含义基本相同;有相近同的稻作农业生产及加工食品词汇并自成体系;有类似的稻作生产传统仪俗和信俗观念.特定的地名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着一定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为揭开民族来源和历史文化的谜团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