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汉论坛2003.08青年学者柳剑平博士著《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问题研究》,2002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问题的学术著作,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政治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该成果不仅全面梳理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问题的研究,而且还部分折射出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新进展。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格局逐步变化的背景下,国际关系中的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趋势日益明显。几乎在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趋势开始显现的同时,国外一些国际…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学术研究环境的相对宽松推动了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出版了一批史料翔实且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  相似文献   

3.
邢亚玲 《阴山学刊》2005,18(3):69-72
国际关系伦理探究的再度复兴是时代背景的使然,具有新的动因、特点和问题视域。关于国际关系伦理的讨论具有相当明显的现实意义,就此所作的思考和探索,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当代国际体系性质的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探寻改良现有国际秩序的途径。在对待国际社会中的国际关系伦理问题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各执其说,但均未独树一帜。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建构一个反映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视角、国际处境和利益需求的国际关系伦理框架,是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陈乐民,著名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会长等职。著有《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文心文事》、《学海岸边》等,主编有《西方外交思想史》、《战后英国外交史》等。  相似文献   

5.
时殷弘,1951年3月生,江苏省常州市人。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国际关系史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美关系研究会理事,美国历史学家组织外国会员。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在战后国际关系与美国外交方面,兼及国际关系理论。迄今已出版专著5种(其中3种为独著),译著3种(会泽),并已在《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时段弘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本科一年半后,他提前考取该校美国外交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  相似文献   

6.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一门前沿学科,是研究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机制的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成长迅速,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关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科学。理解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暨南大学历史系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中、下旬,召开了为期三周的学术讨论会。这次学术讨论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宣读学术论文,第二阶段就中国古代社会性质与财产形态问题和第二次大战后国际关系史的体系和分期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学校领导和历史系党政领导对这次学术讨论非常重视,一年多以前就成立了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8.
国际私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律制度,在当代无政府状态的国际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国际政治学界和国际私法学界对当代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下外国法的有效适用、无政府状态下私法性国际条约的有效性、无政府状态下缺乏强制力的国际私法的遵守和国际私法对维护国际秩序的局限性等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尚不够全面、深入。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益于正确认识国际私法的效用和当代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问题是关系到这门学科的研究范畴以及建立何种体系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学者既有不同看法;而国外学者在晚近更是昇说纷驰。莫衷一是。我觉得国际关系史应当是:以国家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尤其是政治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和趋向为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正> 济南惨案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特别是中国及日本外交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中日学者既有某些共同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从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的角度就这一历史事件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宏观上,《国际法史论》从具体国际法史实分析到理论学说述评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一幅国际法史的全景图;在微观上,它通过三条线索,尤其是通过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史的交叉研究,以国际法律文件为中心和国际事件为中心,展示了国际法是如何在历史现实中运作并发展演变的.由此也可见国际法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是国际经济关系在国际政治的影响下,越来越成为实现国际政治目标的有效手段,并逐步向国际政治转化,明显地具有控制与协调各国之间国家利益关系的国际政治功能的一种现象。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形成是国际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但是,这种国际关系中的新现象与哪些已有的国际关系现象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或者说它与已有的哪些国际关系现象承担着相同的社会作用呢?这便是需要我们从国际关系诸多现象的相互联系中进行探讨的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涛华 《理论界》2007,(10):228-230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机制的研究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开始兴起。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各流派都对国际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尽管各大派别的研究视角不一,但对于国际机制是否独立变量却趋于一致。国际机制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对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了冲击,引起学者们持续的浓厚兴趣,并表现出非凡的整合能力。国际机制在国家、国际社会及构建国际社会伦理的层面都在实践自己的整合行为,这正是国际机制独立性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安全问题,是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民族国家的永恒的主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战后中苏及中亚地缘政治的变化曾对中国安全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这一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政府以上海合作组织新机制为载体,积极倡导和实践新的安全观,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的地缘政治战略。  相似文献   

15.
空间,特别是社会关系空间,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又在人类的生产和交往中演变生发,是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都注重横向交往,两者在空间上的融合,如国家之间交往形成的区域性跨国空间,正在凸显生产要素在人类交往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生产与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两种基本动力的开拓能力。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全球空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各种空间的融合,将汇总为“全球”与“国际”,动态地展现人类各种群体的发展形态和世界面貌,促使全球史与国际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为中国全球史和新型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奠定空间维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刘建平 《阴山学刊》2007,20(1):114-118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国际恐怖主义泛滥成灾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冷战后时期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危害性更大,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就冷战后时期国际恐怖主义空前猖獗的原因及其特点,美国霸权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的关系,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是“911”事件后对大国关系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伏广存、于桂华、马风岗合著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纲>,以现代化、全球化为背景,以国际关系体系及国际格局变化为主线,研究并阐释了1945年以前400余年中不同国家、国家集团间的分化与整合、战争与和平、竞争与妥协的国际关系发展历程,堪称近年来出版的国际关系史本科课程教材的一个优秀范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一理论的研究,是深入认识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优化当代国际关系,对于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进而更好地开展我国对外关系的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李爱华教授的论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专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力作.通读全书可见,该书的研究呈现以下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 周恩来对战后国际政治的最伟大贡献就是提出并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钱其琛外长评价的:“这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集中概括和高度升华。”它不仅被奉为我国基本和一贯的外交国策,而且也作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而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推崇。笔者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对五项原则的研究和著述,发现在辞典工具书,大学教科书、报刊杂志、论文专著中散存流传着种种讹误达数百处。为了不破坏本文思维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