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序言"是一篇论战性的文字,其论辩对象是窃取哲学名声的诡辩。黑格尔将自己置身其中的论辩追溯到柏拉图,并且以"特殊性原则"作为诡辩哲学的基本原则;为了让哲学从诡辩哲学的基本原则中超越出来,黑格尔尝试建立起主观与客观、特殊与普遍、历史与逻辑相同一的"同一哲学"。这恰恰是导致现代性危机的"人而神"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从总体上简略地分析、比较了泰国、菲律宾、印尼三国华文小说的差异:泰华作家多注重现实的苦难和人生的多艰;菲华作家似乎有意与现实保持一段谨慎的距离;而印(尼)华作家由于所在国处境的特殊,则只能借言情和身边琐事去承续华文文学的香火。与之相适应,在艺术表现方面,泰华小说显示出它们对传统的叙述"故事"方式的偏爱;菲华小说则通过"返回内心"的方式去获取艺术表现的更大自由和灵活性;而印(尼)华小说显然的是以"非故事"的叙述方法去演绎更富于个人情感色彩的生活感受。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由于自身存在状态的特殊性,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决定了中国人思维理性和感性融合统一的特殊方式和特殊内容。而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则又决定了中国传统画家创作特殊的艺术表现,从而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画卷。  相似文献   

4.
翦伯赞在《历史哲学教程》和《史料与史学》中,主张史料与理论不可偏废。这一观点在1949年以后他一直坚持着。其《中国史纲》一方面使用大量史料,另一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读历史。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与"史料学派"在学理上有一致性,就其与西方实证主义史学关系而言并无二致。"史料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学派之间的区别是:前者的方法是实验主义,其历史观是进化论,其成员多为学院派学者;后者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其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其成员则系革命家。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之初的伤痕小说面临如何叙述当代历史的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伤痕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叙述模式表现其历史立场:以"忠奸对立"方式将文革历史"空白化",以时间切分方法表达"回归十七年"的历史立场,以"忠诚"叙述表现对革命"原点"的回归,等等。这些历史叙述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使伤痕小说成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曹操为样本,概述了曹操历史形象的变迁,浅析了这个变迁背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并由此引出了对"历史史料"与"历史真相""、史料背后的思想"等一些历史哲学方面的浅思。  相似文献   

7.
历代乐府叙事作品按乐府类别、时代和叙事特征分类统计,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乐府叙事作品中戏剧因素的发展演变,揭示乐府叙事作品的反戏剧化倾向。这一倾向具体表现为四方面:一是作者由幕后走到台前;二是改人物语言为叙述语言;三是变动作性强为抒情性强;四是变细致描写为简洁叙述。乐府叙事艺术反戏剧化倾向的形成是乐府功能和表演形式变化的表现,是文学的自觉和诗歌审美观念发展的表现,也是诗歌声律追求与戏剧要求相冲突的表现。汉乐府叙事作品适应了戏曲"表演叙事"的要求;后代乐府则脱离表演"直言咏事",与戏曲"分道扬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相似文献   

8.
伏尔泰认为真实是美的第一要素,戏剧情节要符合历史的实际;莱辛则认为性格才是戏剧表现的重心,作品为了表现性格可以改编历史。莱辛对人物性格的强调与他试图要建立市民悲剧的主张联系起来。伏尔泰的戏剧观以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为基础;莱辛对戏剧的认识则以古希腊特别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为根基。在启蒙大潮中,莱辛思想的古典色彩与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代文学中女性想象继承了"五四"新文学关于女性的叙述成规,这主要表现为叙述的三种模式:欲与理的冲突、家庭与事业的矛盾、男性与女性的对立。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新文化女性想象具有极大的同构性。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上,它是"五四"的回归,是启蒙遗产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围绕"历史表现"这一核心概念,安克斯密特对史学叙述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分析.其观点要义,是强调文本在语义上并非其中所包含的具有明确指称的陈述语句的逻辑总和,因此,历史叙述不是过去的摹仿镜象,而是历史实在由之被形塑、建构,其意义得以澄明的语言文本.在此基础上,安氏明确提出从表现的观点看待史学文本的理论主张,强调关于历史事实的真实陈述是史学文本的起点而非终点,历史叙述更深刻的内涵乃在于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更多、更宽广的视角和更独特的理解样式.安克斯密特从历史哲学出发,在本体论高度上探讨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揭示出史学与美学的内在会通之处.但是,在诸如句子与文本的联系以及史学表现与艺术表现的关系等问题上,其观点和论证尚有未尽之处,这为今后进一步的探讨留下了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1.
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是重要的传统,并因文明视域的差异而形成普遍史与循环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将"非西方"降格为历史总体进程中的低级阶段从而将其纳入以西方为"历史终结"的"普世文明话语"中,其实质是一种殖民与驯化。中国历史循环观是"天下"观念下"大一统"政治图景的历史表现,建构了历史演进中断裂与连续之间的张力,彰显了传统史学"形而上学"与"实际历史"之间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在复杂的历史文献中,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表述是不一样的,由官方文书、档案和民间记述组成的“话语系统”共同描绘了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从今天现存的史料中解读1897年发生在山东境内的巨野教案,并将史料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就会发现不同的史料背后代表了不同阶级、不同集团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民间、清政府、外国教会对巨野教案的不同叙述代表了其各自的立场和观点,以及不同集团的权力和利益诉求,都是为各自的政治利益服务的,历史的复杂性要求而且必须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现.  相似文献   

13.
把"文革"作为主要写作资源的"朦胧诗",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对历史记忆的书写。"寻找"成为"朦胧诗"主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姿态,在寻找中表达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重建的努力,在寻找中确立了这一群体的独特个性;而在其中体现出"朦胧诗"对历史与自我的自觉的反思意识,在深层文化心理上则表现为生命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历史书写中的“最炫流行风”在今天的文化市场上大行其道——用拆解、谐谑、碎片化、戏拟等方式拉平历史的深度,以“傲慢与偏见”来充抵叙述历史的自信,也经由这种时尚化的叙述使历史以“轻松一刻”的形式实现消费欲望的满足.刘保昌的《楚武王》则疏离“流行前线”,以史料为据,正本清源,守正而出新,为历史“正名”,以彰显历史意识、历史理性的写作姿态,以坚持文学之理想力量的叙事激情,以有文化承担的叙事态度显示出对当代历史小说叙事品格与尊严的坚守.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继李大钊之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开创之功的史学大师。他的史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一是善于开风气。首先表现于他以唯物史观为钥匙,打开历史科学的殿门,解决了中国古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其次是他的不断追求、只问攀登莫问高的学术创新精神。他的许多研究引领了当时的学术争鸣和学术繁荣。二是他重史料,尊重考据学。这一特点反映了时下学者动辄以"史观派"称谓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片面性。三是他具有"以情智交融之文笔,传古老历史神韵"的历史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商品矛盾只是资本矛盾的最抽象最一般的形式。它潜在地包含着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但它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因此,对商品矛盾到资本特有矛盾的转化以及资本特殊矛盾的经济内容,必须细致地加以分析和阐明。1 一般的货币转化为特殊的资本货币是商品矛盾发展的最后产物和尖锐表现。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从历史上说,是两个伟大生产时代的转化,但从逻辑上说,则是从资本矛盾的一般性到资本矛盾特殊性的转化。历史的转化与逻辑的转化是一致的、吻合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代表作《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传达出比较清晰的文本本位立场与思想史意识。宇文所安以文本细读为重心,以思想史构建和问题意识为条贯,对中国古代文论提供了跨文化的重新读解,同时,这一书写模式为"重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题下,如何调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问题,以及历史连续性与断裂性的对抗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西方学术界的核心议题之一,其讨论中展示的对普遍人性的肯定、对自由、平等、博爱等的颂扬,反衬出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本位、忽视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结构缺陷,刺激了中国学者对历史资源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梳理与诠释。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完成了人与神的剥离、人与自然界的剥离,以及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作用与价值的推崇,并从人与人相处时的原则推广到了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表现为"以仁为本",并借由"仁"的实践属性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而切实的作用。经由西方学术思想的梳理得以逆向建构的"以人为本"思想所面临的严苛的价值评判也提醒我们,以更包容的心态、更客观的立场,全面评价传统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四川三线企业是历史的产物,但随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三线企业下岗职工群体,却成为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四川三线企业形成和变迁的特殊性是四川三线企业下岗职工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三线企业(职工)来源特殊性、行业特殊性、地缘的特殊性、体制的特殊性、贡献的特殊性构成了四川三线企业下岗职工群体心态形成的特殊性;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三线企业下岗职工心态则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不是哲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哲学史"是哲学界、特别是哲学史界广为传播的一个命题。它的几种可能解释,如"哲学等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的一部分"、"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等,或者是错误的,或者表达极不严格,容易引起误解。而从语用学上考察,"哲学是哲学史"导致哲学研究以史料研究为主,哲学论文被哲学教学论文所取代。哲学的特殊性不在于它与历史的特殊关系,而在于它的题材、问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