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毛纺织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因工作关系,要经常深入到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等地的草原去考察了解山羊绒的生产和使用情况.一次到内蒙古伊克昭盟出差,在当地的文化馆里,我首次看到了《民族团结》杂志.通过这个杂志,我了解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  相似文献   

2.
在《民族团结》杂志创刊35周年之际,我作为一名民族文化工作者,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写这篇征文谈谈我的一点想法和意见。因为我是搞民族文化工作的,出于职业上的需要,多年来,差不多  相似文献   

3.
鱼水情深     
弹指一挥间,35年过去了。《民族团结》与我鱼水深情,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是一个回族干部,长期从事民族工作。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我,回顾过去,倍感民族团结杂志社同志们情深意切。每当我收到杂志社寄来的刊物,就爱不释手;每当刊物登了重要文章,我就一气读完;每期杂志我都抓紧时间通读一遍。它不仅指导我搞好民族工作,而且还不断提高我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采访     
程野萍 《中国民族》2007,(12):57-57
难忘的民族情结让我把副业当正业 1978年的一天,国家民委文化司的鲁生同志约见我,说他看了我刊登在《人民文学》的中篇纪实性小说《风雨人间》后,认为写得真实生动,想邀请我参加《民族团结》杂志的复刊工作。当时,由于放不下从事了30年的医学事业,我没有同意。1984年,鲁生同志又经多方询问找到我单位,说《民族团结》要将月刊扩为半月刊,急需选调合适人才,希望我不再拒绝。  相似文献   

5.
《民族团结》杂志诞生三十周年了。用人生“三十而立”这句俗言比拟它的成长,是很确切的。三十年来,《民族团结》在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方面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上,在报道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新变化新面貌上,在介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特点上,特别是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各族人民并教育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6.
忆萨老     
在庆祝《民族团结》杂志(《中国民族》)创刊50周年的时候,我不由得回忆起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开拓者、本刊的创始人之一和首任主编萨空了同志。  相似文献   

7.
我国杰出的满族作家老舍先生,从《民族团结》杂志诞生时起,就给予了热情的关怀与支持。1957年秋,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民族团结》杂志(试刊号)问世。当时,在汪锋同志和萨空了同志的主持下,先后两次邀请在北京的一些专家、学者、民族工作者和文化界知名人士举行座谈,听取他们对《民族团结》杂志的意见,并希望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作为编辑部的一员,我参加了这两次座谈会。萨空了同志在会上恳切地说:“《民族团  相似文献   

8.
缅怀《民族团结》的创始人萨空了文/苏明达萨空了同志是《民族团结》杂志第一任主编,《民族团结》杂志的诞生和成长,凝结着他的一份心血。在我的心目中,萨老不仅是一位领导,也是一位博学多识、诲人不倦的良师。我有缘在萨老领导下工作,是从1954年开始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近召开的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王恩茂同志作了题为《在十二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开创我区民族团结的新局面》的报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报告。这个报告讲了三个问题;一、民族团结的大好形势;二、增强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三、全面开创我区民族团结的新局面。报告是在十二大精神指引下,结合新疆工作的实际,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在处理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它不仅对新疆的民族团结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全国的民族工作也提供了新的经验。本刊征得王恩茂同志的同意,节录了报告的经验部分,供全国广大读者、特别是民族工作干部学习参阅。  相似文献   

10.
翻开了《新疆兄弟民族小说选》,尽管这是一本一年多以前出版的书,选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早巳不是新疆兄弟民族的现实生活了,但它俩依然唤起了我不久以前在新疆旅行的亲切的回忆。美丽的新疆,、辽黝的新疆,当人俩没有看到它的雄姿.的俐候,是以怎祥神秘的心情想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团结》召开发行工作表彰会司马义·艾买提主任指出:做好《民族团结》杂志的发行工作是民族工作的组成部分。日前,在乌鲁木齐召开的《民族团结》杂志发行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会上,国务委员兼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指出:“《民族团结》杂志是国家民委的机关刊物...  相似文献   

12.
1985年,(《民族团结》(今(《中国民族》)杂志编辑部从原隶属民族出版社的一个部门,经批准成立了民族团结杂志社,成为国家民委所属的一个司局级文化事业单位。民族团结杂志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探讨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更好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使刊物沿着正确的方向越办越好。从一定意义上说,部改社的出发点就是要创办(《民族团结》杂志的各少数民族文字版。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相似文献   

13.
值此《民族团结》杂志创刊35周年之际,我以一名少数民族读者的身份,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三年前,我与《民族团结》结了缘,在千里之外的怒江能够读到刊物,并爱上她,同时也能为我们的民族说点心里话,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快慰。《民族团结》是一本宣传民族知识,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再教育、再学习的好刊物。但略感不足的是,内容不够广泛,刊物中所报道和反映先进民族地区的材料占的比例多,反映后进、特别是最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情况的太少。仅我们怒  相似文献   

14.
1957年10月,国家民委机关刊物——《民族团结》杂志创刊了.实际上,它的筹备工作是从1956年开始的.记得是在1956年春天,我的主管领导——民族出版社汉文室主任李宏烈和编审梁瓯弟找我去谈话,说是国家民委指示要创办一个民族方面的刊物,专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介绍民族地区的情况;这个刊物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以文字为主,图文并茂,筹备工作从现在就开始.当时筹备组只有一帅一卒:李宏烈兼筹备组组长,我是小卒.梁瓯弟先生未参加筹备组工作.当年秋天我  相似文献   

15.
再接再励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立新功国家民委副主任江家福《民族团结》杂志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创刊的。创刊四十年来,《民族团结》杂志坚持以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方面,在促进各民族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16.
买买提沙力·买提肉孜,维吾尔族,现任民族团结杂志社新疆分部主任,《中国民族》杂志维吾尔文版副主编、维吾尔文编辑部主任。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买买提沙力翻译出34万字的《论语》,填补了《论语》维吾尔文版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我常想,就算毫不润色,只是把我与《民族团结》从结识到成为朋友的经历,平平实实地摊摆出来,就是一份比较感人的材料,因为《民族团结》确实在为如我一般忠实而陌生的读者朋友们做了许许多多份内和份外的事……1987年,我读大学三年级,当时所有的文字功底就是作文,偶尔被老师在课堂上轻描谈写地表扬一下,以及在一些报刊不起眼的角落登个篇把"豆腐块".有感于当时一些人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生活情况知之甚少,便斗胆提笔写了《从少数民族服装想到的》一文,寄给了《民族团结》,当时并没有把握能在这家全国民族工作的权威杂志上发表.3个多月后,我收到了杂志社寄来的第9期《民族团结》,得知自己的文章发表了.我当时的心情,如一个痴情而其貌不扬的少女,突然被一个自  相似文献   

18.
深情依旧     
在人们高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五十年代,经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委推荐,精明能干的小伙子沙砚勤走马上任,当了《民族团结》杂志的通讯员。从此,他就与《民族团结》共建了团结友谊的彩桥,心心相印,频频往来。 1986年,他不远万里,特邀出席了《民族团结》杂志在贵州安顺召开的首届特约通讯员代表大会,受到大会表彰,并邀为特约通讯员。当《民族团结》创刊35周年之际,我有幸与他在天山脚下相会。他像一个久别故乡的游子,突然见到乡亲,紧紧握住我的手,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 30多年来,他把《民族团结》视为自己须臾难分的良师和挚友。1989年4月8日,他应《民族团结》之  相似文献   

19.
每当我回忆起1984年寒假探家时在火车上与人吵架的情景,内心总是充满欢乐与自豪.因为我用自己的语言征服了一位穿着警服却不懂得、不重视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同胞,使他终于认清了《民族团结》的重要,并成为《民族团结》的好朋友.1984年寒假,我在阜新市车站登上了沈阳至赤峰的列车,我的座位旁是一位青年警察.落座后我从挎包里掏出一本《民族团结》,目不转睛地看起来."小同志,看什么小说这么津津有味?借我看看好吗?"我从挎包中拿出4本给了他.但是,他翻了几分钟后,把书扔给了我:"什么乱七八糟的,尽是些少数民族的事,一看目录就烦了.照片上的人穿的是什么啊,你看那憨劲,真象个大山炮!"本来对他扔杂志就反感的我,放下手里的杂志,看着这个服装与内心极不相称、非常粗鲁的人,质问道:  相似文献   

20.
说起《民族团结》,与我还真的十分有缘。每与人提起她,总有一种熟识感和亲切感溢于言表。她的强烈的向心力,有时甚至让我自以为是其中一员,归属意识竟那么的浓烈。这大概是另一种“熟人效应”吧。我是1985年走出校门的一个青年民族工作者。初识《民族团结》,却是在1982年。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大学生,班主任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种刊物,其中之一便是《民族团结》。老师说,由于她的政策性、资料性、知识性和生动性,是我们民族工作者的“日用必需品”,也是做民族工作的向导。于是我便欣然自费订阅了《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