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境内的瑶族,现有142万余人。瑶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民间文学是瑶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是瑶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作才能的结晶。瑶族民间文学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说词等种类。近年来,笔者在研究瑶族民间文学过程中,发现瑶族民间文学与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神话、故事传说,或者是歌谣,无不渗透着宗教的内容与色彩。本文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试图阐明宗教与瑶族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瑶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主要有音乐、舞蹈、绘画和工艺美术等。这些传统艺术,是瑶族人民情感的抒发和智慧的结晶。音乐瑶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他们有传统的“耍歌堂”、“坐歌堂”和“玩坡”的歌唱  相似文献   

3.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鼓舞是瑶族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它融歌、舞为一体,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4.
瑶族《信歌》,是瑶族民间以歌谣写信给远方的亲友或情人的一种形式。在瑶族民间,以这种形式互通来往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 我们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大樟、贺县的平安、资源县的中峰、凌云县的逻楼等地,共搜集到瑶族民间保存的二十多封《信歌》。其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反映旧社会的黑暗统治、朝廷的腐败、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反映瑶族历史上的迁徙,  相似文献   

5.
服饰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的内在心灵的升华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对瑶族古代服饰的文化特质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瑶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瑶族的“打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有着一定的影响。整个“打卦”活动共21天,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主要阶段的活动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它不仅是瑶族人民增强体质的一种方法,而且是瑶族人民进行传统教育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意志及民族向心力进行塑造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瑶族信奉盘王。盘王即盘瓠,俗称龙犬,是瑶族早期的图腾崇拜对象。《盘王歌》,亦称《盘王书》或《盘王大歌》,是祭祀盘王的主要唱本,系汉文手抄本,其间也夹杂有用汉字记瑶音的词语。现存的手抄本有二十四路、三十二段和三十六段三种,内容大同小异,歌词均在三千行以上。 《盘王歌》广泛流行于信奉盈王的瑶族地区,不但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等地瑶族  相似文献   

8.
瑶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盘王歌》、《盘王书》和《评皇券牒》(俗称过山榜),是瑶族用汉文记载的三大民间文献资料,对于研究瑶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试就《盘王歌》的内容、产生及社会价值略述管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描绘瑶族生活的诗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除这首诗外,刘禹锡还写了《莫徭歌》、《蛮子歌》等诗作,对瑶族先人的生活习惯、婚姻制度、生产情况、风土人情作了生动的描绘,给我们留下了独具一格的古代瑶族风情画。下面,仅就《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谈一些肤浅的看法。先看题目。连州,现广东连县县城。  相似文献   

10.
《盘王歌书》是瑶族的长篇史诗,是瑶胞的“国际歌”。它形成于唐朝中期,是我们今天研究瑶族史前社会、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民间文学以及民族融合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密洛陀》①是瑶族的一部史诗。它生动地反映了瑶族的社会历史状况,形象地描绘了瑶族的生活风貌,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它的形象是世界艺术画廊里的一座丰碑。应该说,它不仅是属于中国瑶族人民的,而且也是属于世界各族人民的。  相似文献   

12.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文章结合侗族大歌的历史、流传地域,大歌的演唱方式及演唱场合,大歌的种类及内容,大歌的演唱者、歌班传承等,认为侗族大歌成功申遗后所保护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令人焦虑,保护与发展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以及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欧洲、美洲的瑶族人民中,长期保存并流传着一份记录本民族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千家峒》。据《千家峒》记载,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重要的原始居地之一,瑶族先民曾经在千家峒一带过着非常自由、非常富裕的生活。到了宋元之际,官府发现了千家峒这片好地方,就将瑶族先民赶出了千家峒。自此以后,瑶族人民流散于南方各省的高山峻岭之中,形成了现的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在宋元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瑶族人民过着四处流浪、极其悲惨的生活,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向往千家峒的民族心理,即希望重返千家峒居住,过从前那样的生活。在这种民族心理的支配下,几百年来,许多瑶族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千家峒的故地。由于千家峒在瑶族历史上和民族意识上的重要地位,所以解放前后都有一些学者到湖南、广西等地调查千家峒故地,并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千家峒不是一个真实的地方,而是泛指瑶  相似文献   

14.
从神到人,瑶族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也给人一种魅力。神的产生,便有了神的艺术。这在瑶族舞蹈艺术里体现得最为直接,最为逼真。生活在红水河一带的瑶族人民,在隋唐之前便塑造了他们大智大勇无所不知的密洛陀神。而后,又有了24位男女大神。由于这些大神们创造了生命之本,对于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发展,都与这些大神们的影子分不开。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还愿舞“。还愿舞开始是在屋内一边打铜鼓,一边唱一边跳。跳舞的人必须装扮成密洛陀等诸  相似文献   

15.
从已有的瑶族史诗<盘王大歌>和古籍记载的民间槃瓠故事看,瑶族是从_华夏族群中分化出来、并在历史发展中分阶段形成的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直至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6.
瑶族人民长期受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非常残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活格外困苦,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特别勤劳勇敢。历史上瑶族人民反抗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斗争连绵不绝,瑶族是一个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的民族,但组织程度和斗争水平较低,缺乏明确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瑶族是否有自己创造的文字,宋代以来就有争论。从大量的文献资料记载和我们长期的田野调查表明,瑶族聚居区曾流传着似篆非篆、似汉非汉的圆印篆文,后分化成两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流传在湘南、桂北一带平地瑶中的菱形文字———蚂蚁文,后因社会进步、文化的发展,这种瑶族古文字只在妇女群体特别是女红活动中传承下来,演变为一种特殊的女性文字———女字。另一种就是流传在世界各地过山瑶中的喃字。这两种瑶族文字的创造、传承都离不开其独特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瑶族文书《过山榜》的内容涉神话、传说、族史、生产、生活、风俗、宗教等,比较详尽地记录了瑶族的起源、迁徙、习俗及瑶族人民开发山区所享有的种种权利,号称瑶族的“圣经”和“护身符”。作为契约型文书,《过山榜》是瑶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瑶人既坚守神圣又关注世俗的特定精神追寻,对于缓解全球化语境下去圣化带来的精神危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禁风节是桂北瑶族独特的节日习俗,禁风节的成因与瑶族自然崇拜的宗教原因有关。狂风能对居住在山区的瑶族人民带来巨大伤害,瑶族人民通过民间文学的咏叹、民俗活动的安排、民间宗教的祭祀仪式,不仅避免了现实中的自然灾害对自身的伤害,还体现了瑶族人的生存智慧,实现了与历史上产生的自然灾害的和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禁忌到会期再到节日的历史演变中,体现出在族群迁徙和流动的情境下形成了同一区域不同族群间和谐共生的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20.
二、地名 [千家洞] 传说中的瑶族远古居地之一。据瑶族的《盘古歌》载:“……”千般言语且莫唱,且唱桃源出世边;桃源不离千家洞,千家洞口出桃源。……” (见《湖南省民族志》修订稿)可见千家洞这个地方可能在湖南省的桃源县或该县的附近。 [梅山洞] 瑶族古代分布地区之一,位于今湖南资江流域的新化、安化等县。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