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古代学者解释《诗经》的著作中,就出现了专门解释其中鸟兽草木的一类。但古人缺乏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不能对每一种动植物给予科学的定位,对其性状的描述也多有不精确之处。虽然这些描述可以作为今人研究《诗经》的宝贵资料,但并不适合现代一般读者的阅读需要。因此,运用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对《诗经》中的“鸟兽草木之名”加以准确定位,进行科学描述,帮助现代读者更加确切而直观地认知《诗经》作品和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鉴赏,应该说是现代《诗经》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现代读者的一项阅读期待。2003年7月,三秦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2.
余三定讲话我补充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云梦学刊》关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界定。我在《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发表过一篇文章《学术史:“研究之研究”》,其中说学术史是关于研究的研究,或者说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当代学术史研究”还有一个“当代”的时间限定。《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当代学术发展的宏观研究。包括对学科发展、学术思潮流变、学术现象等的整体研究和描述。这是精确意义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二是学者个案研究。学者个案研究就是选择一些当代著名的有成就的学者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 “意境产生于创作过程还是产生于对作品的审美过程?抑或两个过程都包括?”这是《意境之限界》(载《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3期,以下均称《限界》)一文所提出的问题。该文的回答是:“意境产生于作品与读者的审美关系中”,“是读者对艺术作品审美关系的产物”,“是读者对作品的体味评价”。这种把意境与创作主体一刀切开,把诗人排斥于意境创造之外的论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没有创作主体的介  相似文献   

4.
科学美感的心理机制,也就是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心理机制,它是科学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功能,或者说是科学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由于科学创造是”审美的创造”,科学鉴赏是”审美的再造”,科学鉴赏中所特有的理解活动同时也是对鉴赏对象的再创造,科学鉴赏中的美感体验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科学创造中的美感的再体验.因此,无论是科学创造中的美感还是科学鉴赏中的美感.其审美心理机制都是相同的.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过程,始于不和谐感的出现,终于和谐感的满足.从心理机制上看,这一过程大体上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就是移情、同构和直觉.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化价值观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文化价值观是国际学术前沿课题  关于文化价值观 ,加拿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谢弗讲道 :“把一切价值观都看作文化价值观” (谢弗 :《从文化观点看新的世界体系》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199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4 4 7页 ) ,美国学者亨廷顿讲道 :“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5页。)文化价值观作为世界性的当代文化思潮 ,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很多学者都在探讨这一问题 ,成为国际学术前沿课题之一。目前 ,具有…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罗忼烈教授在《话柳永》(《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一文中说:“两个月前,偶然看到梁丽芬女士所著《柳永及其词之研究》,发现了宋元间著名学者王应麟《镇江府志》中关于柳永墓的材料。”罗先生把明万历《镇江府志》的修撰者说成是“宋元间著名学者”,是不确的。宋朝的王应麟《宋史》有传,是浙江庆元人,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举进士,官至  相似文献   

7.
对于鲁迅塑造阿Q的创作心理,教学之余,时不时拾得一鳞半爪,值此机会,列出一些,为探讨鲁迅创作心理,提供点线索。 阿Q影象的信息源 作家主体对现实客体的心理经验积累——信息沉积,往往会酿成艺术形象的产生、孕育、成熟,造出长河中的沙洲、小岛——作品。鲁迅说:“我在年青时候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多忘却了”,“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呐喊〉自序》)组成这“许多梦”的人和事,便是沉积于鲁迅头脑里的心理经验积累。这些“梦”里的人和事,也叫做被大脑储存的客体信息。但不是所有储存的信息都能成为塑造人物形象、创造作品的创作信息。只有经过作者的不断筛选、取舍,最后剩下“不能全忘的一部分”,才是产生形象、创造作品的信息源。在这些信息中,有些便是产生阿Q影象的信息源。  相似文献   

8.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0,31(2):F0002-F0002
我担任主编的《云梦学刊》从1990年起开办了一个栏目叫做“当代学者研究”。“当代学者研究”展开对当代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类似于“学案体”(张岂之在发表于《云梦学刊》2003年第4期的《学术史与“学案”体》中说:“所谓‘学案’实际就是学术史”),这是当代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当代学者研究”栏目从2003年第1期起改版为“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该栏目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的学术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米·杜夫海纳(M·dufrenne),其基本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系统地反映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杜夫海纳研究“悬搁”、“还原”、“意向性”理论,主要吸收了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一书的思想,他对胡塞尔后期先验现象学和早期心理描述现象学的不同有细心的把握,他在主客体二元对立之中趋向于“主体与客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整体。他同意梅洛·庞蒂的看法,认为感觉引导我们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互为存在条件,主体依赖于客体,客体也依赖于主体。他坚持唯实论却又认为审美对象的物的存在依赖…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玄论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3年2月,刚从德国回国的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人生观》的演讲,他宣称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激起一些科学家的义愤。地质学家丁文江首先起而论争,于同年4月,在《努力周报》撰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对张进行反驳,指出科学与人生观不能分离,科学可以支配和统一人生观。随后,其他一些名流学者也欣然上阵,由此引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也称“科学与玄学论战”,简称“科玄论战”。科玄论战是在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的一次思想大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即学者对《庄子》的褒贬悬殊。从魏晋时代开始,好《庄子》者代不绝人。玄学家将它作为经典,称为“三玄”之一。唐代道教称为《南华真经》。许多著名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画家,都深受《庄子》的影响,都给它以很高的评价。远的不说,现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对《庄子》的评价也特别高。例如,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就是说先秦诸子的著作没有超过《庄子》的。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徐复观研究发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写了一部500页的专著,论述《庄子》  相似文献   

12.
一何谓唯道主义老子学说,由于其开拓性的惊人创造,深奥难识。即使在他那个时代的著名学者,也已感到难以理解。例如《史记》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后说:“鸟,吾知其能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天运》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达——引者注)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亦得道  相似文献   

13.
学问之美     
彭炳忠 《湖南社会科学》2006,(5):I0001-I0001
提起学问之美,首先想到的是科学之美。在科学家看来,科学是美的,不仅表现为科学创造本身的美,也表现为科学理论蕴涵的美。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之美。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被誉为“科学史上的艺术品”,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和罗素都曾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作为实践客体的环境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创造的特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正象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写道,“人在作用外部自然界的时候,他便改变了他自己的本性。”,显然,马克思一以贯之的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中蕴含着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作为实践客  相似文献   

15.
<正>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即民主主义)、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构成了孙中山著名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占据最为突出的地位.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所提出的一切政治要求,本质上都根源于民生主义所提出的经济要求.可以说,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基础、出发点和归宿.孙中山自己曾经指出,“民生主义若是不能实行,民权主义不过是一句空话”.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孙中山在《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中又指出:民生主义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重大问题为本党之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方法学的对象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殊研究对象,否则,这门科学就不能成立。方法学当然也不能例外。方法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方法的科学。所以,简单地讲方法学的对象就是方法。什么是方法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第三卷(1964年)上这样写道:“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从实践和理论上掌握现实的形式;改造的、实践的活动或认识的、理论的活动的调节原则的体系。”民主德国《哲学和自然科学词典》(柏林,1978年)上写道:“人的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调节原则所组成的体系;达到业已精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切对象化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人创造或获得价值对象,即把“自在的存在”变成“为我的存在”。从一般意义上看,“为我的存在”是指人们根据活动对象的客观属性(物种尺度)和人的需要(价值尺度)去现实地塑造外界客体和主体自身,从而不断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世界。然而,在创造“为我的存在”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似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怪圈,即同时生产出“反我的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创价活动中与正面效应并存的负面效应。探讨和把握此类问题,极有现实意义。一、创价结果与创价效应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9月推出吉林大学副教授王家福同志撰著的《国际战略学》一书,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很高评价。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给作者的亲笔信中说:“国家领导必须下气力研究国际战略学,靠经验不行了。”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将《国际战略学》学科编入他主编的《新兴学科博览》一书。吉林大学苏联研究所张守刚教授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学者郭震远,先后为该著写了书评,称赞这本书是“探索理论创新与国策咨询的结晶”,是“推动国际战略研究的一本专著”。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反复阅读了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缘起人们争议的这段话是大家都熟知的:“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357页)我觉得,列宁这段话的意思还是清楚的:第一,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并不是三门独立的科学,并不是通常所谓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科学、客体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专门科学以及关于主体认识能力、源泉、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没有留给后人的就是这种“大写字母的”逻辑,亦即与“辩证法”同义语的逻辑学。第二,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一) 什么是民族自主?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说:“每个民族都是自主的,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民族有权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它有权随意处理自己的事情。当然,也不能侵犯其他民族的权利。这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