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众所周知,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而少数民族妇女则是这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这部分人力资源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以加速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证明,在广大农村妇女中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本文联系湖南省民族地区的实际,就少数民族妇女与“双学双比”活动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山口修先生在《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将“音乐学”代替“民族音乐学”.引起众多学者的思考与反思,同时也被认为是音乐学里面的精品佳作.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首先是作者将“音乐学”代替“民族音乐学”的缘起及定义;其次是对著作内容的理解和自身感悟的梳理;最后,是分析作者将“音乐学”代替“民族音乐学”的可能性,以及出现重视民族学而忽略音乐学的这种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义,通常是指一种宗教的信仰体系,其简明表述即信条、信纲。大凡体系完备的宗教,皆需以某种形而上学为其宇宙观、认知论的基石,这便是宗教哲学。伊斯兰教义学既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文化传统,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因其内部流派不同,称谓各异。教义多以“尔歌一德”(akīda)相称。正统教义学称为“凯拉姆学”(Kàlam),即思辨教义学,亦称经院教义学。苏非教义学称为“认主学”,而思辨苏非首创的一种独特的认定方式,因坚信真主之光对人类心灵的启迪作用,故称“照明学”、“灵智学”。 正统教义学始自艾什尔里(公元874~935年)。艾什尔里学派对穆尔太齐赖学派的批判和扬弃,首开思辩教义学之先河,后  相似文献   

4.
首届“壮泰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届“壮泰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覃彩銮由泰国艺术大学举办的首届“壮泰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7日至13日在泰国首都曼谷隆重召开。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广西壮学学会名誉会长陆兵为团长的广西壮学代表团一行18人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5.
论壮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壮学是在“后轴心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文化中心主义”逐渐被打破,区域性、族别性研究蓬勃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壮学产生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壮族研究。80年代以来,壮族研究成果的系列化和综合化,使学术界在壮族渊源、壮族文化的本质等根本问题上基本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壮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壮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发散性,这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壮学的神圣使命是要促进壮民族的文化自觉,沟通世界人类。  相似文献   

6.
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承办的“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 ,将于9月4日至7日在阿诗玛的故乡、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石林召开。这次会议 ,将在彝学研究领域创造两个记录 :一是首次在彝族的故乡、在彝学的发源地中国召开了国际彝学研讨会 ,标志着彝学研究本土化的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是在国际彝学研究领域第一次采用了“政府 研究机构”的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为彝学研究提供了经费和组织上的支持 ,给经费紧张的国内彝学研究注入了活力 ,同时也在学术研究上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来自美国、德…  相似文献   

7.
北魏时期元氏墓志所处的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实行“汉化改革”运动下的产物,其关联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状况;元氏族人所呈现的文化素养是跟随“汉化”进程而逐渐改变的,是元氏家族从“辞无烦华,理从简实”到“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蜕变,以及语言文化方面的杂糅状态;其墓志的志文中可见鲜卑族人文化素养的嬗变,可见其从“渐学诗礼,善武爱学”到“尚穆南朝,文武双修”再到“才贯古今,善通南韵”的转变,从中窥见民族间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融合对鲜卑族身份转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每个民族都是人类多元文化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 ,合为一个实在的———文化载体。只是物质生命的血缘关系 ,化入了文化血统中 ,依旧是多元文化 ,却在内在同一的不断整合中 ,同类价值观念的群体共同参与下 ,形成了“这一个”。这就是×族学之谓。回族学的提出 ,时也、势也使然。其实 ,她早已鲜活地结构在回族八百年的文化时空里 ,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只是应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小小的命题 :意识落后于存在。既然登高一呼———回族学 ,显然文化视野需扩大开来。成果略丰的经学、史学、民俗学、教育学 ,只是部分 ,非是回族学整体。动…  相似文献   

9.
禹被颂为“中华共祖”。“禹”文化符号的诠释与宣传,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大有裨益。学界对“大禹”存在的历史真实性仍有争议,超越疑古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禹”作为文化符号意义上的存在性已然无比“真实”。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大禹的崇拜与追思,禹庙、禹陵遍布;大禹足迹遍及各地;除治水之功外,大禹功绩还在于打破氏族部落时期的政治组织形式,建立夏朝,“画为九州”“任土作贡”,为后继者开创了国家形成与发展范式;大禹改造自然的哲学智慧以及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安邦救民等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丰碑。“禹”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给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磅礴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徐松石是近代著名华牧和“壮学先驱”.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汉—壮”交融的民族情感,中华大传统、岭南小传统与基督神学间的交织互动等元素,通过“知识—信仰”二元运行机制,总体促成了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早期延续家教传统,寄情于中华帝制往史和民国政治;居沪四十年,力推本色教会运动,希图“依照圣经真理,建立簇新的中国文化”,护教理念与国粹主义相始终,开创了“以文化成”的认同范式;晚岁流居港澳美加等地,信仰日趋保守而治学日见开放,力倡神本主义“灵治之道”的同时,欣然洞见“环太平洋”族群的华裔底蕴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并以之重构了海外浪者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1.
巴桑旺堆 《西藏研究》2008,(4):F0002-F0002,F0003
“写本学”或“手稿学”,即英文Codicology,已成为学术界共识的学术术语。写本学研究的宗旨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形成于某一历史时期的写本或手稿的内在和外在特征进行详尽的研究分析,描述其所折射出来的历史文化及年代信息。除明确标有具体年代的写本外,弄清某个写本的成书年代及相关的历史文化问题,是写本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班旦次仁 《中国藏学》2022,(6):35-44+213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公元12世纪左右,藏传佛教萨迦派大德们奠定了西藏古物学的雏形。14—16世纪左右,出现了一批精通不同门类文化的大学者,构建和完善了西藏古物学的理论体系。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西藏古物学的分析对象逐渐扩大到佛像、瓷器、乐器、兵器、丝绸、纸张、茶、马鞍等“外来之物”。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文本进行了研究,但直至今日,对相关文本的挖掘仍不够深入,研究成果零散,尚不足以体现该传承的重要性,诸多相关问题有待发之覆。文章通过3部布达拉宫馆藏古籍文献,以佛教造像作为考察个案,分析西藏传统文化中对南亚、中亚以及汉地和西藏不同时期佛像的认识。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材质、地域、风格的佛像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希冀对构建西藏本土的“古物学”或“艺术考古学”有所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论坛》2011,(8):6-6
8月2日,新晃侗学研究会第一个分会——新晃侗学研究会中寨镇分会正式挂牌。 中寨镇是新晃侗族人民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人们讲侗语、唱侗歌,至今还存有“行歌坐夜”古风,但许多侗乡人民还没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此次侗学研究会分会的成立为挖掘侗族文化,培养下一代讲侗语、唱侗歌、学侗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空间。  相似文献   

14.
海正忠 《回族研究》2002,(2):116-119
“我已经到了老年 ,亲身的经历以及外出的观察 ,都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 :没有文化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 ,在我的一生中 ,再没有比办教育更有价值的事了。”———海长泉“我们老俩口是一对孤儿 ,都没有上过一天学 ,是苦水中泡大的 ,托共产党的福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现在 ,我们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的,其研究的单位并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群体,即它主要研究不同人群的文化特点。欧洲大陆的学术界将人类学(Anthropology)称为“Ethnology”,其本意是指研究“各种不同的人群”,而汉文将其翻译成“民族学”,并不完全准确。“Ethnic”有“民族”的意义,但又不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民族”。其实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人不是仅以民族为单位,而是以各种不同的人群为单位。这个“人群”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以职业、地域、年龄、宗教信仰、性别等的不同而划分的不同的人群,所以如果我们将“Ethnology”翻译成“人群学”或许更贴切一…  相似文献   

16.
学了“毛著”心眼开,胸怀租国望世界;人生在世不为己,誓把革命干到底。学了“毛著”头脑灵,香花毒草分得清;糖衣炮弹炸不倒,革命道上步不停。学了“毛著”志万丈,移山琪海意更坚;脚板踏平‘穷’和‘自’,双手巧绣好江山。“毛著”越学越想学,千遏万遥不算多;活到老来学到老,革命全靠它掌舵。革命全靠它掌舵@潘爰莲!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17.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8,9(6):51-58, 114-116
基于文化遗产理念的土司文化定义,实质上说,“土司制度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其认知基础,这是中国土司文化历史存在的史学学术根基,不容漠视;而中国土司文化所具世界遗产普世价值的阐释,正是我们现在探讨土司文化定义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以狭义土司制度文化为其历史文化的本体属性,同时纳入中国土司文化所具世界遗产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学阐释,应该是广义土司文化定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是学校教育问题 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办学校最早,教育也最发达。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汉族文化。相传五帝时已设有大学,名叫“成均”。舜时设有“上庠”、“下庠’,即大学、小学之分,大学老师称“国老”,小学老师叫“庶老”。夏改庠为序,商除庠、序,还设有“瞽宗”,以学礼乐。西周设立国学、乡学。国学由大乐正总共事,下设小乐正、大  相似文献   

19.
春初,我参加了民主党派“智力支边”挂钩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代表们的发言中,知道经济战线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势头正在兴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大物博”,但经济文化落后。为了改变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现象,那里现在已经开始向科学技术伸手了。千百万农牧民中出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科学技术人员被当成“财神爷”受到热烈欢迎。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作为农工民主党的代表,我在这十天会议期间,仿佛每天都看见有数不清的服装绚丽多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进程中四川藏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状态总体较好,但亦存在一些突出情况:女性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状态好于男性,各族居民对族际通婚的接纳度明显偏低,较高文化层次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状态要优于低文化居民的状态,未婚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状态总体上要好于已婚居民。基于此,提出工作建议思考:一是,从优势视角理论切入,实施“青年女性”新居民工程;二是,以社区教育为抓手,实施“两学一做”新市民提升计划;三是,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论,建立健全“身—心—灵—社”四位一体的嵌入体制机制;四是,试行混居福利房政策,适时适地推进“多民族混居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