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子诚版《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典范教程,其在治史实践中体现的优势与缺憾具有反照学科优劣所在的功能。透过洪本当代文学史可探知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存在涵盖面偏狭、经典缺失、学科内部存有分裂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史写作个人化虽是一种具有激进主义色彩的主张,但就当代文学学科在今天的发展状况而言,却有较为充足的现实基础与学理依据:一方面,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个人化顺应了重写文学史以来对传统的当代文学论述模式的解符码化之需,另一方面,也与当代文学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自性、开放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吴秀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是他多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研究理念与方法的思考总结。它既有立足学科前沿的问题意识和高屋建瓴的理性剖析,又有自成一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念和编撰的经验心得,更有借鉴中外当代生态文学创作实践以及相关的生态批评理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格局的探索,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所谓"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这一概念的生成是多种历史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合法性不断遭受着挑战,"当代文学"的名称、归属、"当代文学史"的书写等问题都成为了学者们质疑讨论的对象。有学者指出"当代文学"应仅用来指近十年的文学,之前的文学内容划入"现代文学"范畴;有的则认为"当代文学"应当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概念,指当下、当前的文学;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用"现代中国文学史"来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 11届学术年会围绕当代文学史写作和 90年代文学考察这两个中心议题 ,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前者对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实事求是地交换了意见 ,对写史与学科建设提出了种种构想。后者涉及市场经济下的文学走向、文学全球化、诗坛分化、批评标准、网络文学、诺贝尔奖、个人化写作等诸多热点问题 ,以及对若干题材、文体的探讨和作家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6.
雷世文 《东方论坛》2006,(5):126-127
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整理与出版的成绩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出版显得步履蹒跚。这种情形很可能是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有关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当代人”的视野中还够不上“过去”,因而也就难以唤起人们的“修史”激情。另一种相关的可能性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当代文艺期刊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这反映出当代文学这一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期刊的阅读和史料的爬梳,打破单一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批评化"的研究状态,从而将当代文学研究向"历史化"的方向推进。河南大学武新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已经结项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当代文艺期刊研究的新收获,是一个通过文艺期刊进行文学史研究的成功个案。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当下指涉性、无可摆脱的政治相关性。进入21世纪已有八九年时光,现今作为《当代文学史》课程接受者的大学在读学生生长于上世纪90年代迄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对当代文学史中所提及的大部分文学现象缺乏亲身感受。如何吸引、诱导他们对当代文学的审美、求知欲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而又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研究、撰写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些进步,不仅表现在教材的数量上,也表现在编撰思路的推陈出新上。以具有代表性的三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当代文学史写真》及《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为例,可以看出编者在文学史观上各具特色的介入方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学院批评在上世纪90年代的崛起,当代文学研究逐渐开始向纵深发展,并且初具学科规模。这一学科化的标志,当然是以近年来一些文学史著作的陆续面世而为其象征,比如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丁帆、许志英主编的《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等等。正是文学史的撰写,带动了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并为此打开了诸多的研究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中,研究者发现的,不仅是极为开阔的研究空间和灿烂的研究前景,同时,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随之清理。这些问题可能在于如下几个方面:l.如何看待“十七年”以及“文革”文学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史写作自"重写文学史"浪潮兴起后,就一直是文学史研究的热点话题。由于时间上的近距离,当代文学的历史书写一直存在着变动性乃至对于书写者的挑战性。从当代文学本身的历史、现状出发,并结合已有的文学史写作,进而对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从女性视角介入中国当代文学 ,不仅能够以男性不能企及的女性经验弥补传统当代文学史书写的诸多局限 ,而且能够构成迥然有异于传统文学史观的意义体系 ,便于我们从另一个重要的侧面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变的脉络进行梳理。从焦灼书写“空白之页”向构建一种宽容的言说氛围的转型———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新世纪里呈现给我们的值得期待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陈思和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把"共名"作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进行解释。本文对"共名"一说做了考证,发现早在1956年,何其芳先生就在《论阿Q》一文中提出过"共名说"。陈思和先生对于前人使用过的名词,提出一个相同名称、不同含义的概念,并且写进《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而不加任何注释和说明,会造成文学史研究中概念的混乱,作为教材,于后学不利。  相似文献   

15.
一如何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呢? 学中国文学,从事古典文学史研究,或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途径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史包括了当代文学史。因为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很难截然严格分开。  相似文献   

16.
以洪子诚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相继出版的3部环环相扣的学术专著--<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为例,从中可以看出他在90年代以来业已成型并"建构"起的当代文学学科话语体系--"靠近历史"的研究态度、"一体化"的文学观以及"价值中立"的知识学立场.在探讨他20多年的学术研究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历史上的意义的同时,透视出他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贡献影响及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房福贤  吴辰 《东方论坛》2015,(1):123-126
伴随着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讲,这个学科已经"不再年轻",而种种迹象也表明了一个事实:这个学科正在"走向成熟"。[1](P502)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学科开始学会了反思,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文学史重建的构想和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文学史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轨迹。这条轨迹背后所蕴含的,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认识的深化,在看似清晰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史的体例布局上,各种古代或现代文学史通常以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为结构主线,但近二十年的七十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在重读历史语境时,却主要突出题材、思潮、论争和现象,而不是以作家、作品为章节题目。这或者是因为价值观念系统混乱和文学史书写距离太近导致当代文学正典化的困难,又或者是由于中国当代文学特殊生产环境的主要创造物,首先是现象思潮而非作家作品。本文试图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文学体制、80年代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合作与冲突之互动关系,以及近二十年来文学史写作者及当代文学评论者的学术背景变化等三个方面,来讨论当代文学史的这种重现象思潮轻作家文本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一直以来处于相对薄弱的局面,截至目前只有《中国当代民族文学史稿》(李鸿然,1986年)、《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吴重阳,1986年)、《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特·赛音巴雅尔,1993年)等3部著作出版,因此,2004年11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荣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一书对研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杨义先生认为该书的出版“使这个学科在知识含量和学理深度上都有所创获,甚至开拓了一个新境界”(《光明日报》2005年5月20日)。李鸿然先生所著…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末,一些学校先后开设了中国新文学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个学科进入了草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文学史作为大学中国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总体上由原来的个人撰史转向合作治史.1985年,"20世纪中国文学"构想的提出,意在打通近代、现代、当代的界限,影响了文学史的编撰.随着学界对于此构想的质疑与反思,酝酿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