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成语境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理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意识形态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后,便逐步成为阐释文学本质特性的主流话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这一理论被再一次强调,甚至被一些学者推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1]对该理论的质疑遂成为文艺学界论争的一个焦点。然而,由于对“意识形态”范畴的阐释与接受的多元特征,  相似文献   

2.
与五四新文学呼唤、追赶现代性的时间诉求不同,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空间焦虑.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焦虑来自于东西方"冷战"而形成的空间对立,其政治化想象、权力的集中与话语的统一、社会主义话语与民族主体性话语统一的追求,体现了与西方文学对立抗衡的姿态.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是全球文化的综合趋势与各民族文化独立发展冲突的产物,在文化问题超越了政治问题的语境中,寻根文学表现出一种民族现代性的文化身份焦虑,"寻根"的空间焦虑陷入现代性的时间尴尬境地.90年代以来,在相对主义的语境中,现代性从历史进程中被提取,呈现为一种空间结构性的存在,文学的"现在进行时"状态,透露出失却历史价值支撑的焦虑与无奈.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余年,这场学术讨论的出现实际上是遍布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代性焦虑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上,其现代性焦虑表现为:在追随西方现代理论话语以进入思想现代性殿堂与保持本土化的文化身份之间、在革故鼎新以张扬现代性的新异原则与辨析古代文论的历史原貌之间、在重构古代文论元话语以强化其阐释有效性与维持古代文论的典雅文化地位之间、在划定古代文论学科属性以赋予其现代知识类型与尊重古代文论的前学科性意义形态之间,我们难于抉择又急于抉择.我们越是接近现代性.我们就越发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性在文化功能上的两面性,所以当现代性在中国展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便日益明显,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题之所以提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中国的两种现代性内涵及其话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有两种现代性话语在清末和五四前后传进中国。一种是文化普遍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话语,即以一般的西化、现代化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和文明;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话语。两者皆被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真理性话语而接受和引进,并采取不同的话语策略使其揉进和变成本国话语,用以对中国社会历史结构进行结构与秩序的重新阐释、组织和叙事,从而达到组建现代民族国家或革命建国的现代性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语境中,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现代性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然而,审美现代性研究有其阐释的一些基本前提需要确立:第一,从时间、审美意识与艺术表现、审美价值与审美功能三个维度来考察,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规定"可以表述为"现时性"、"审美创新性"和"审美反思性";第二,在西方话语与中国言说"双重视阈"的观照中,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现代性有其复杂情形,但新型的现实关系和审美关系铸就了其内容、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题材体裁与艺术表现以及批判性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历史具体性";第三,借助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图式,我们可以获得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审美现代性研究的多重"表现层面".  相似文献   

6.
自从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审美范式以来,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从传统绘画为主的“光晕”语境中,走向了以媒介视觉为主的现代性“惊颤体验”境遇。视觉文化的审美话语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化的革命性转向,目前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转向”“图像革命”“视觉转向”的理论维度出发,辨析视觉文化理论的生成谱系以及审美向度,并结合本雅明关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论述,以此寻找其审美路径。本文主要以视觉话语的构造形态来书写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经验意涵,并试图在视觉话语的审美空间中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的寄喻结构与阐释阀限,从而明确视觉文化理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饶先来 《南都学坛》2012,32(4):55-59
作为一种指向价值和认识的实践活动,文艺批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特征和话语形态。当代批评话语的特征主要呈现为批评写作的表述方式、文体结构和思想指向;文学批评的话语形态则是生动性、形象性和逻辑性并重。这种特征和形态使得当代文艺批评既具有了"感人"与"服人"的阐释力量,同时其结论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视阈下的文学理论场域,凸显出一种对传统视界理论话语的突破。借助理论涵义的突破与新媒介的合谋,文学理论实现了整体话语形态的颠覆。首先,文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化阐释,在体现当代人性本真与现实性统一的场域方面,完成了话语增殖。其次,在非意识形态的文学理论场域方面,通过"图像理论"、"叙事理论"、"意象理论"等的探索掘进,促成中国文学理论的本质、构成蕴涵的相应转换。总之,后现代视阈下的文学理论场域针对现代性的理论症候,向后现代涵义的文学理论研究转换,这种转换注重宏观逻辑与文学自身话语身份的研究,注重文学理论的涵义研究,将深化和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如何建构具有民族特性,又能有效阐释当代文学实践的理论话语,是文艺理论领域至今仍未解决的课题。本文论证了"现代性"追求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深刻影响,认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主要资源应是当代中国与西方业已形成的各种理论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直面当代中国文化的变化发展,确立强大的实践性品格;二是超越狭隘封闭的本土主义立场,拥有更为开放的现代性视野;三是立足于现当代文艺理论,有机吸纳并改造民族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话语、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诗学话语与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三峰并立,进而探讨作为个体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过程与现代性早期萌发状态的时代语境关系。本文区分“现代概念”建构的三大维度,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以现代学构成的三大基本问题意识“社会的公义”、“自由的秩序”、“欲望的个体”为核心,追问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方案的危机症候;并由此凸显歌德、席勒所开辟的“古典图镜观”的重要思想史意义。突出“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即“歌德-席勒 VS.康德-黑格尔”,尤其通过作为代表人物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这一个案分析,提出“现代性的文学话语”概念,揭示他们对“现代人”建构的重要理念,从而彰显作为非主流现代性形态的“古典思脉”的思想史意义,为解决“启蒙——一项未完成的计划”提供另类进路线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革命话语形态的不断演变,充分地解读赵树理40年代文学创作与当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叙事规范之间的矛盾与成因,旨在说明作家的文学现代性探索与时代意识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论争源于评判标准不同,有效评判必须触及文学理论话语的生成机制.政治文化、学术体制与教育机制的变化使得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范式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文化转型。在这种文化转型语境中,中国本土绘画艺术面临着现代性诉求与焦虑、现实生存的两难处境,进入21世纪后,将现代性与中国的本土化结合起来是中国现代绘画的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中西诗学(文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内在价值理路及其知识学进路三大环节的理解,以及时下"话语-模子研究"范式的方法论残缺及其"泛文化"危机倾向,提出将"异质性话语理解"、"诗性阐释"与"现代性审视"三者结合起来的方法论新范式,粗略勾画并说明了这种"异质话语的诗性阐释及其现代性审视"方法论具体运作的三个内在环节.  相似文献   

15.
旧城改造,吸引了媒余的普遍关注和跟踪报道.在报道中,不同媒介所采用的话语资源、话语框架产制出丰富的媒介文本,形成了具有意义的话语实践,隐含着社会结构变迁和媒介角色转型的时代命题,为传媒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纵观不同媒介的报道,发现不同场域中的主体话语表达不尽相同:在当地媒介的媒介话语中,生产出将现代性规划隐藏在程序合法性的话语中,从属于现代性规划为中心形成的附属空间话语,形成规划空间管控下的话语集中化和权力规划下在执行过程中隐蔽在商业化的话语霸权的表达;而异地媒介和民间底层的话语中,形成一种支配与反抗的报道艺术,即“公开的文本”与“隐藏的文本”,利用日常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以创造自己空间的逻辑途径来抵抗支配性城市话语垄断的无言声明,隐喻的阐释旧城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形成着一种反力,形成以日常生活叙事为主导的民间话语表达.话语分歧的解决之道在于媒介应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平衡各方话语表达.实现权力机构与公众、权力机构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公众群体之间的全方位沟通,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共识、信任与合作、成为斡旋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实现多方共赢的第三方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是在西方现代性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开始自己的现代性追求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批判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但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超越西方现代性、吸取传统社会主义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现代性理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渐彰显出中国现代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庄首倡"虚静".这一学说对中国文学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结合的理论学说--虚静说,其形成之后便浓缩并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后经历代文人雅士的生发、阐释、改造、与完善,形成了对中国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美学意识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理论观念.  相似文献   

18.
构成中国法治主义叙事基础的现代性理论,受到了来自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本文梳理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思潮的理论诉求与认知价值;归纳了后现代法学的理论与旨趣,认为后现代法学的意义在于摧毁了事实、价值、制度、进步、本质、权威、主流的绝对性神话;描述了当下中国法治主义话语与制度建构基础的不确定性与前途的可选择性,及其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思潮间徘徊的内在焦虑与无可逃遁的艰难抉策,并相信后现代法学有助于中国法治主义运动在科学主义、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寻找定位和有效生长。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青年亚文化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而现代性焦虑、身份认同危机、多元价值观博弈直接造成了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风靡。当下,虽然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着积极影响,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遭受着来自青年亚文化的巨大冲击。因此,正视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倾力打造具有价值高度、情感温度、理论深度和辐射广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应对青年亚文化挑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张力关系中展开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诗歌观念的重要走向之一。这样的走向当中包含了对于诗歌观念与诗学理论的较为复杂的思考,而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在提供其强大的思想动力与观念支持的同时,本身也不同程度地处于被偏离与改写的过程中。这有可能指向某种本土化观念建构与诗学话语的独立和对于当代诗歌的历史本质的深度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