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莎士比亚的大悲剧《麦克白》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追溯,其重点在于研究中国对《麦克白》及其主人公的批评和舞台演出的评论,因为对《麦克白》的批评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自约瑟夫.弗兰克等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后半叶提出叙事空间理论以来,空间批评日益成为有效解读文学经典的一种新视角、新范式。莎剧《麦克白》中精心设置的战场、荒原与城邦三大原型叙事空间,不仅有效地帮助读者跨越主体局限直接体验故事发生的动乱恐怖的历史语境,而且通过空间的再生和转换,深化了英雄麦克白如何因权力意志而弑杀君王,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名裂身亡的悲剧主题,反映了莎士比亚对英国文艺复兴后期重建道德、信仰与人情的深切渴盼。  相似文献   

3.
雷蒙·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乡村和城市的意象,对英国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制度、权力关系、文化现象等作了一番深入的思考。该书继承并修正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是20世纪生态批评和空间批评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4.
《麦克白》所讲述的并不仅是一个野心家最终覆亡的单纯故事,而是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反思。麦克白从思想和行为上一步步与人文主义相背离的轨迹从侧面体现出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艰难的发展道路。麦克白最终灭亡的结局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即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道德社会的渴望、对破坏人文主义的恶势力的诅咒——颠覆美好人性的人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5.
作为批评家的钱钟书,对中国现代文学却一向甚少评说。但从早年对《落日颂》的批评,到《围城》等作中的"小说中之谈艺",再到20世纪50年代围绕卢弼诗评价的书信往来,以及晚年奖掖后人时的"语多夸饰",亦可见出一种曲折的批评心理和批评策略。中国现当代的文学批评,常摇摆于美学原则与某些特定的伦理要求之间,自其摆脱简单的比附政治要求之后,各式各样的人情困扰渐成陷于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钱钟书始终是现代中国坚持将美学原则放在第一位的人,虽然亦不免屈于语境、多有曲折,但他在各种场合中对"谈艺之公论"的坚持,对当代批评如何突出人情之围,有效维护批评标准的美学有效性与绝对性,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艾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9世纪美国文坛上著名的评论家、诗人、小说家及哲学家,《乌鸦》(TheRaven)是他的经典诗歌代表作。本文试图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简析诗作《乌鸦》中的主要意象及影响爱伦·坡诗歌创作主题的因素,赏析该作品。  相似文献   

7.
《麦克白》一剧中推动剧情发展的因素王晓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一剧中,诸多因素起着推动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作用。这些因素可被分为三种:即集身于麦克白夫人的人的因素;女巫、鬼魂等超自然现象;及雷电、阴霸、黑暗等自然现象。在《麦克白冲,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典...  相似文献   

8.
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入手,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为历史背景,解析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如何体现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抑制并颠覆"西部观念"和"美国梦";参与"沙尘暴移民"激进话语的商讨与交流;参与历史意义的发展与建构。从《愤怒的葡萄》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可以证明该小说是"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史诗",斯坦贝克是一位具有伟大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十年不衰并渐成显学。虽然后殖民批评的主要"战场"在西方,最初讨论的对象也并非中国。但在华语文化圈,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借后殖民批评,对中国文学文化进行重建和再认识。从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出发,尝试为后殖民批评在中国的兴起寻找不同的原因。并以民国作家、中国侦探小说之父程小青的《霍桑探案》为例,阐释伴随着这股思潮产生的某些偏离与误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国外莎士比亚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学者们改变了以往分散、零散的单篇分析的方式,把10部英国史剧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连续性、主题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全面考察;同时,20世纪各种新的批评方法也涉足莎学,这些新方法的应用,使历史剧的批评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哈贝马斯的实践哲学主张,并结合《黄帝内经》原文和英译的特征,尝试从实践哲学视域建构起《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模式,提出针对《黄帝内经》英译应当分层次、按步骤,渐次开展有关“真”值、“效”值和“善”值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在《奥赛罗》和《麦克白》中,以两位传奇将军命运的逆转为主题,对荣誉、恐惧和命运进行了哲学思考。借其悲剧,莎士比亚解读了王朝更迭背景下英雄人物自身的矛盾内蕴:荣誉是具有欺骗性的自我,自我探究与怀疑的矛盾是最大的恐惧,而一切命运的悲剧,都源于自我欲求和社会秩序的失衡。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莎评流派中,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以其激进的政治特色卓尔不群。这种批评把莎士比亚文本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对人与社会的冲突、阶级斗争、种族矛盾、性别冲突等都进行了政治学的解读。相对于其他莎评流派,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更具有颠覆性和意识形态性,这样也导致了该批评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诗学体系的模糊性。文化唯物主义莎评尽管有其局限,但其激进的政治批评中包含着强烈的道德诉求,这也使其成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现代诗学"的理论视域,在"诗的新批评"之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持续深入展开的历史背景下,将朱自清、俞平伯、叶公超、程千帆、赵萝蕤等人以现代意识来重审古典,以新的阐释方法和语言来具体分析古典诗歌之词义、句法及深层意蕴的批评实践纳入讨论范围,以他们解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杜甫的《月夜》、李商隐的《锦瑟》等经典诗作的文字为例,来审视他们"新批评"的独特意义,以期由此个案分析,来展现包括他们在内的现代作家和学者群体,在促成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现代转化以利现代白话新诗的创作与批评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批评实践所具有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一直处于语言学领域的学科前沿,笔者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戏剧欣赏和批评,尤其是跨国戏剧欣赏和批评同样有着指导意义,并试图:1.运用典型理论论证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塑造的特点;2.运用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的理论诠释文化差异对戏剧欣赏和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降,大陆出身的欧美华人女作家纪实性自我书写文本在海外时有获奖并在国内外大量刊行,跨族裔、跨文化的身份与女性性别视角构成其文化立场、写作策略的特异性。鉴于此种创作现象已形成一定规模,新的文本不断发生,考辨其特异性,总结阐释,适当命名,建构起欧美华人女作家纪实性自我书写创作批评的整体框架,已成为文化批评与文学评论的必然。只有本着把握对象"本真意义"的批评原则,突破意识形态的批评模式,才能对相关误读加以勘正,达到对文本思想意义与艺术蕴涵的深入剖析,对创作现象的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国诠释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中国哲学经典的研究,尤其是儒家经典的研究。李善的《文选》诠释作为中国文学诠释史上最典型的诠释现象,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诠释立足点、诠释理念、诠释目标、方法、诠释态度及对于真理的认识等诸多方面,揭示李善《文选》诠释与中国经典诠释诸多截然不同的方面,目的在于揭示中国文学诠释传统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不同,并以此展现中国诠释传统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8.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界。读者反应批评学者认为文本不是孤立的自足体,它并不是确定了的意义。一个文本可以有诸多可能性的阐释,但它不会自我阐释,更不能自发地解答读者的问题,而是读者本身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阅读和阐释过程,填补文本的"间隙"和"空白",并在读者自身的"期待视域"指导下最终完成对文本的阅读和评价。《跨国的雪》讲述的是一对好朋友在欧洲滑雪的故事。读者的作用在海明威含而不露的写作风格下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将结合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跨国的雪》一文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李春林 《东方论坛》2011,(5):64-75,91
《商工月刊》作为满洲国时期在大连出版的杂志,自然带有满洲国的政治色彩;作为财经类杂志,在发表文学作品方面,职场题材就成为最重要者。而刊物为了招揽读者,对于情场文学也给予了相当重要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刊物在极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仍在一定程度上禀赋了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质素,同时又不乏消遣、游戏之内容。我们可借此一种杂志,窥测到殖民地文化生态下的杂志生存的某种样态,进而总结期刊的生存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学术思潮和本土文化语境的综合作用下,日本近代的《论语》研究者通过对经典的重新诠释,参与近代文化的构建。文章以学术文化思潮与《论语》学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拣选几种代表性论著加以分析,从怀疑主义文献批评、实证主义“原典批判”、原文及注疏的史料批判、孔子语录材料的否定、皇权论诠释等几个方面,把握日本近代《论语》学的新变及其内在特质,并就其是非得失作一学术观照和客观评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