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备去世后的蜀汉政权存续时期可称为"后刘备时代"。以刘备精神内化作为政治动力、以"兴复汉室"作为政治旗帜,体现了"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的基本特征。刘备去世后给蜀汉政权留下了沉重的政治遗产。鉴于刘备在认识和实践上对于规划先霸业政权继而指向王业政权的蜀汉政权开辟道路的最高战略纲领——《隆中对》的理性考量不足,成为蜀汉政权衰势命运走向的直接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2.
蜀汉政权在不同时期,其军事力量的组成有所不同。刘备在荆州及初入蜀时期,主要由荆州兵和东州兵组成。士兵的来源主要由流民和将领部曲组成。其性质属于职业兵。诸葛亮时期及其后,蜀汉兵源主要依靠国家编户的丁壮。这一时期的兵制当为普遍征兵制度。此外,蜀汉政权注意征发人、青羌、斯臾等少数民族为前线常备兵。这一部分军队常以部落或“家”为单位。  相似文献   

3.
蜀汉政权是三国时期实力较为弱小的一方,其用人政策一直为人所称道.然而蜀汉政权的用人政策由于任人唯亲、忽视后备力量的培养等原因从而造成严重的失误,对蜀汉政权的衰亡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蜀汉时期秀才孝廉的具体实例的考证,认为蜀汉时期秀才孝廉察举制度一直在实行,并表现出与曹魏和孙吴的异同.文章还对蜀汉"特重察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才能卓越,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人们心目中理想智慧的化身。但其后半生中,存在着在荆州局势决策上严重失误、错估大局,不能审时度势,不善培养人才,不善授权任能,赏罚不明,拒纳谏言等九方面的过失,使得蜀汉政权最先灭亡,可见蜀汉政权"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相似文献   

6.
关于蜀汉政权,史学界似乎形成一种公论,即值得称道的只是诸葛亮治蜀。至于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则往往轻描淡写,并给予了不太公正的评价。 这是值得商榷的。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此前的蜀汉仅存十三年(从刘备称帝算起),此后的蜀汉却达三十年之久。试想;如果诸葛亮死后的蜀汉继承者皆是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政权要维持三十  相似文献   

7.
"东州士"指汉末避乱入蜀依附刘焉、刘璋父子之人士及其后人。复杂的背景决定了他们在蜀汉政权中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他们与刘备嫡系荆州集团的微妙关系。本文从"东州士"入蜀汉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东州士"在蜀汉政权中的作用,分析"东州士"与荆州集团的微妙关系并探讨"东州士"最终走向蜀汉政权核心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备蜀汉政权的统治基础,由荆州、"东州"和益州土著三大政治集团组成.为巩固政权,刘备和诸葛亮对这三支政治力量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以荆州士人集团为依靠,极力笼络"东州"人士,使二者融为一体,成为政权的组织基础;对益州人士,则笼络利用和戒备打击兼而用之.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益州的目的.蜀汉政权的具体构成,完全服从于刘备、诸葛亮制定的基本组织原则.作为蜀汉政权组织路线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诸葛亮在具体的人士安排上,表现出"用士惟诚,国事惟和"的"贵和"的思想和道德准则.这一方针的长期坚持,保证了蜀汉政权长时期的稳定和安宁.  相似文献   

9.
建兴五年,诸葛亮伐魏前上《出师表》,详细规定了刘后主与辅佐大臣各自的职责所在和应遵守的政治伦理秩序,设计了蜀汉统治政权的权力架构及运行方式。次年又上《后出师表》,对一年来军国大事的实际状况作了全面的说明和解释,提出了辅佐大臣应坚持的道德操守,确立了蜀汉统治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两份《出师表》是蜀汉建国后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0.
蜀汉政权在三国中首先灭亡,流行的看法是把责任归咎于后主刘禅,“扶不起的阿斗”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然而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并非昏主,蜀汉之所以灭亡,其最根本的原因乃是蜀汉在资源、人才和地缘政治等综合国力上天然的劣势。扶不起的不是阿斗,而是蜀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集权政治的愈益发展,对监察制度之依赖程度必然不断加深。有明一代,随着专制皇权统治向其巅峰状态发展,导致政府的运转对监察制度的依赖程度超过历代王朝,以各级官吏为对象的监察活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可以说,明代以分权制衡为基础的国家行政系统的有效运行,是以无所不监的双轨制监察体系的同步发展为条件的。监察制度为专制皇权服务的根本政治功能,更体现为皇权对监察权的严重制约,并随着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变得更加绝对。明代监察官向专制皇权之附庸的急剧蜕变已不可抑制。  相似文献   

12.
四角号码法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角号码法是汉语辞书最优秀的排检法之一,方案一公布即被图书馆用于馆藏检索,1964年经文化部汉字查字法整理工作组推荐为四种标准查字方案之一,当前又在境外汉字信息处理中用于汉字输入。本文针对四角号码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优化个别规则、增加附号位数和调整笔形代号以减少重号和空号等具体措施,可望把四角号码法优化为能兼用于辞书排检和汉字输入的汉字编码法。  相似文献   

13.
信贷集中于国家和银行是现代国家的一般金融政策和法律原则,非金融机构的企业间的相互借贷弊端甚多。要解决企业间的相互借贷这一问题,既要正确把握其存在的现实社会基础,又要理性地看待其社会经济功能。企业间的相互借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单纯地依法宣告其为非法或加以明令禁止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并无实效。相反,改造相应的社会基础,并适度、适量地允许企业间的相互借贷,对以国家和银行为中心的信贷制度加以补充才是有益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制度重于泰山:C公司留住优秀员工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员工与企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优秀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支撑。笔者在调研C公司过程中,针对C公司用人制度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了制度设计,指出应通过完善聘任的刚性制度、立体弹性的制度设计,多方建立员工成长通道,谋求公司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析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丽  曲燕 《东方论坛》2002,(5):124-127
法治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好的制度选择 ,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分析这种局限性必须把法作为一种制度存在去关注 ,也就是把法作为一种实然的制度存在放到整个社会中去观照 ,才具有现实意义 ,否则 ,任何的论说都只能是“舍本逐末”。而认识法律的局限 ,则是为了更理智而清醒地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6.
法官释明权是诉讼法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行政诉讼法学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法官释明权作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应有之义,更作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必要"补丁",其价值在现今两大法系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彰显。在倾向职权主义模式的行政诉讼领域,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官释明权已经存在,法律规范也在其解释功能的缝隙中透露着释明权的生存空间。因此,在理论上厘定和梳理行政诉讼法的法官释明权体现出一定的急迫性。  相似文献   

17.
保辜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中一项独特的法律制度。它在中国延续几近千年,在中华法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至唐代保辜制度正式入律,并且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引入了比较完善的保人担保制度,从而使唐代的保辜制度从立法到司法都取得了较高的成效。而保辜制度的实施对人际关系修复的效果对我们今天的立法思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行政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财政支出制度的改革 ,这不仅是建立现代公共财政的关键 ,而且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制度存在不少问题 ,迫切需要改革 ,而且 ,财政支出制度的改革将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及其动因的综合分析,阐述了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期以来,学者对中国教育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考察教育学有没有必要中国化的认识状况;分析以往中国教育学探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教育学的若干问题———中国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独立性依据、实现的途径或方法、诞生或成熟的标志———进行具体考察,不仅有利于理出中国教育学清晰的发展"线",而且更有益于中国教育学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