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了生态政治运动.生态政治的兴起并在全球掀起的绿色浪潮,已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最令人注目的政治现象之一.生态政治主张从政治的高度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传统政治相比,体现了哲学思维上的重大变革.生态政治为我们提供的哲学图景主要表现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哲学的"原野"转向以及对技术理性和科学技术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重新思考政治,重新划分政治的边界和底线,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政治的内涵,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构成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而且也促成了各种"后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社会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壮大,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图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催逼着理论家们去思考并作出回应。文章将以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为依据,希图澄清他们所阐述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逻辑,并从理论上对他们所提出的新政治构想给以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3.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差异政治理论对普遍主义的政治模式提出了质疑,强调差异性、多元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应受到平等尊重和承认权利.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其前提在于承认并解决多元文化社会的现实,通过公共协商解决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缺陷.然而,协商民主与差异政治两者表面的亲密关系却无法掩饰其实质性的分歧.二者背后隐含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内在悖论--是以无差别的个人主义抑或以有差别的社群主义为原则?该问题是协商民主理论领域内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一体化的20世纪50-70年代,认识论诗学占据了当代文论的核心.这一理论范式在外部受到政治工具论的文学观念的强大压力,在内部强调绝对理性对感性情感的主宰,结果严重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特性.80年代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当代文论的审美自觉,情感本质主义和形式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主导范式.相对而言,前者更注重人的感性解放,后者更强调文本的独立自主.90年代之后,市场化进程导致了传统政治意识的淡化、启蒙思想阵营的分裂以及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的兴起,"纯文学"开始面临生存的危机,于是作为超级学科的"文化研究"应运而生,有望成为新世纪文学理论的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5.
彭肜 《天府新论》2008,(6):11-15
新时期以来,四川乡土美术先后涌现了批判现实主义、审美主义和东方主义三种艺术思潮,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艺术史意义不容低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乡土美术的新进展对中国当代美术"文化身份"的确立和艺术意义空间的拓展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引人注目的左翼社会思潮,它是以"绿色意识形态"为其理论支点的社会主义流派,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力量.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生态运动,掀起了一股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要求建立一个符合生态环境、没有剥削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7.
政治波普艺术现象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艺术景观,这一现象引发了批评界的广泛回应,从质疑到辩护,各种代表观点都非常鲜明。对政治波普艺术的批评追踪能使我们站在一个更为冷静的立场来思考美术批评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西方绿色政治学:范式变化与理论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东南学术》2004,(2):33-40
绿色政治学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政治学学科分支或一种新的政治理论 ,它通过生态运动及绿党参政等方式迅速获得了实践支撑 ,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学中较前沿和具有活力的部分。本文分析了70年代以后绿色政治学的主要范式变化 ,指出绿色政治学的产生是对当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政治回应 ,成为一种超越绿党的政治理论。绿色政治学90年代以来进一步出现了从社会批判转向社会参与、从分散行动转向共同责任、从价值绿化转向政策绿化、从“非左非右”转向合作对话等重要变化 ,这表明绿色政治学正走向成熟 ,并将以其理论灵活性而在全球化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境政治在这里是指狭义上的环境政治。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步入工业社会的国家,最初的环境政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产生了。政府管制、议会立法和各种环境利益集团初具规模;到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相关条作的改变,现代性的环境政治始得兴起,并深入到政治生产的方方面面;从8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的环境政治开始加快发展,其政治生活出现了一股极强的绿色趋势。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的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语境下的政治发展理论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道路界定为朝着西方政治民主的进程 ,而随着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衰落和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很快摆脱现代化范式的理论困境 ,实现了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的语境转换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时代审美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伯飞  常新 《人文杂志》2001,(2):105-109
电子艺术的兴起是20世纪艺术领域内最令人惊叹的变革,尤为令人震撼的是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技术挺进人类艺术领域.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及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事实上也是美学本身的当代转型的根本契机,本文对这种转型作一些理性分析,以期使大家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转型.  相似文献   

12.
刘邦奎  周丽 《船山学刊》2008,(4):186-190
20世纪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是抗战时期政治意识形态渗透下的一场非纯文学问题之争,它的兴起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和时代需要,同时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本文回溯论争要点,结合实践情况,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从追求文学民族化的视角总结和反思了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的现代化研究,现代化语境下的政治发展理论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道路界定为朝着西方政治民主的进程,而随着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衰落和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很快摆脱现代化范式的理论困境,实现了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的语境转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了人的心理、行为对投资所造成的投资失误和各种市场异象.本文在分析投资者心理特征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科学的知识图景发生了变化.它的标志是行为主义革命高潮渐渐消退,而理性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兴起.这三派理论主张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理论的主流.行为主义并没有因革命高潮过去而从政治科学界消失,相反它成为当代政治科学进行专业训练的一个基本方法.从经济学理论中派生出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力图构建出一套新的解释政治现象的分析模型和框架.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发展非常迅速,是当前西方政治科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英国伯明翰学派而闻名的文化研究,实际上源起于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传统,并一直伴随着这一传统的发展而得以推展,在当代呈现出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18.
艾尤 《贵州社会科学》2007,(10):101-104
20世纪80、90年代的台湾女性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或叙事技巧上,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和美学风格,尤其是欲望书写的现实策略和文化建构欲望,更值得深入探讨.分析台湾女作家们如何通过欲望书写介入台湾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道德、伦理等各个层面,梳理这一时期台湾女性小说的欲望书写发展演变.可见,她们在解构男性权威话语的同时,借助叙述策略建构女性话语的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政治高压下,从齐鲁大地流亡到海岛台湾的山东知识青年中,却涌现出一批足以被日后中国文学史关注的优秀作家,其创作实践提供了文学与政治复杂纠葛中文学保存、发展自身的丰富经验。他们在传统的再出发中求新求变,以从乡土世界出发的形式、技巧的艺术实验坚守文学立场,从传统的、乡土的世界中发现"现代性";他们以文学自身的包容力、叛逆性突围出了国民党当局的政治高压,也以民间传奇性等构筑小说世界,为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注入了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葛兰西就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80年代关注的是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这一关注与80年代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紧密结合在一起。90年代之后,葛兰西的政治哲学思想受到学界的青睐,其市民社会理论构成了90年代国内市民社会一般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