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永国 《东岳论丛》2022,(11):59-66
山田敬三在搏斗中走进了鲁迅研究,并以不同于以前日本鲁迅研究的“异见”提出了“存在主义”的鲁迅。但山田敬三的“存在主义”是基于鲁迅活在当下的“无意识存在主义”,并非哲学概念上的存在主义。山田敬三的鲁迅研究首先提出“存在主义”解读视角,拓展了日本鲁迅比较文学,是日本鲁迅研究之研究的奠基者。因此,在日本鲁迅学史上具有新变的价值,同时对今天的鲁迅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 ,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鲁迅那样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动中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也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像他那样获得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以致使“鲁迅学”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一门显学。尽管在这个进程中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叽叽喳喳的议论 ,但鲁迅研究的成果是巨大的、无法否定的 ,需要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及理论层面的抽象概括。为此 ,早在 1 981年 ,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彭定安先生就曾率先提出过创建鲁迅学这门学科的建议 ,并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反响 ,彭定安先生本人也一直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3.
卢家明 《河北学刊》2001,21(6):85-86
多年来 ,张梦阳致力于鲁迅研究的史料建设 ,同时潜心鲁学 ,精心著述。今年 ,撰写了三卷本《中国鲁迅学通史》 ,已出版的第 1卷从宏观上描述作为 2 0世纪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鲁迅学的发展史 ,从学术哲学的高度反思鲁迅学研究中的认知逻辑、思维方式和学术范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鲁迅研究向何处去? 这个问题,近几年一直在鲁迅研究界的上空萦绕。有的人说:鲁迅研究已经到顶了,很难再有什么突破了,没有什么可搞了。有的人说:鲁迅根本就不值得研究。后一种说法显系出于无知,近七十年的鲁迅研究学术史已经作出了最有力的批驳。前一种说法,虽然并不正确,然而却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鲁迅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完备的境界,本体研究、即鲁迅著作、生平、思想的资料整理、注释解析和理论研究,已经攀上了一定的高峰。沿着这条路线再往新的高峰攀登的确相当艰难了。因而在鲁迅研究工作中出现了相对的“极限感”。 鲁迅研究果真到了“极限”,没有什么可搞的吗?不是的。列宁说过:“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巴人是一位产生影响较早的鲁迅研究者,早在1926年就发表过正确评价鲁迅的论文《鲁迅的〈徬徨〉》。此后发表了不少对于鲁迅研究有影响的论著。他对鲁迅学建立所作出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参加由许广平与他共同主持编辑第一部《鲁迅全集》,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他对鲁迅研究既有较大的成绩,也有某些失误。总结他的得失,有利于鲁迅研究的开展。 (一) 巴人没有写过关于鲁迅思想研究的专论,但他为了研究鲁迅杂文和鲁迅治学精神,也研究过鲁迅的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鲁迅思想发展问题的论述进一步具体化,侧重于从政治立场、政治思想来划分鲁  相似文献   

6.
经过长期的准备,辛勤的组织,由张效民先生主编,邀全国百十名专家学者撰稿的《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终于问世了。 从1913年算起,“鲁迅学”的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在这八十多年间,鲁迅作为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骄傲,早已家喻户晓;鲁迅的思想艺术成就,也随着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鲁迅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范围之广,从鲁迅的小说到书信的全部作品,以及所能发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鲁迅学“内篇”的成熟和成就斐然,鲁迅学“外篇”取得的成绩大为逊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鲁研界”似乎形成一种鲁迅学知识生产的“等级制”和“鄙视链”,鲁迅学“外篇”大致处于其低端。鲁迅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是鲁迅学“外篇”的重要内容,它至少包含八个维度: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对新时期文学的多样化影响,鲁迅作品文学“原型”的当代书写,鲁迅创作文学母题的当代再现,鲁迅式文学类型、文体模式的当代承续,鲁迅作品艺术技巧的有机借鉴与发扬,新时期杂文对鲁迅批判精神的继承,鲁迅作品在新时期的创新性改编,鲁迅与新时期作家作品的个案性比较等。这些维度学界虽有或深或浅的关注,但表现出碎片化、数量不充分、标志性成果少等特征,相对于“内篇”研究而言,“外篇”研究在系统性、深入性、理论性、成果影响力等方面尚有差距,与“内篇”相比严重失衡,因此,鲁迅学“外篇”需要更加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实地介绍了“中国鲁迅研究五十年学术研讨会”的成果 ,对陈漱渝、林非等专家的主要观点作了深刻地评述 ,进而对“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历史回顾” ,“鲁迅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鲁迅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向”作了鲜明的介绍 ,是对目前国内鲁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9.
<正> 一、启蒙期(1927—1946)美国的鲁迅研究历史是从1927年开始的,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只论述前二个阶段.美国的鲁迅研究,尽管影响范围从来有限,而且不象苏联那样有着相似的社会政治基础.但它也决不是随风偶然飘落的蒲公英种子.了解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对理解这一时期美国鲁迅研究的特点,总结海内外鲁迅研究以及文化交流的规律,都很有必要.本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正是美国历史上最显“红”的时期.美国一方面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竹内好写作《鲁迅》时的重要参考文献。“竹内鲁迅”的一些批评意见虽然受到李长之的影响,却又有别于中国鲁迅研究的正统观念,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回心”、“挣扎”、“抵抗”的鲁迅形象。它们影响了20世纪日本的鲁迅研究,也为中国的鲁迅研究提供了来自异域的文化批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走近先驱者     
近年的鲁迅研究颇有些沉寂,这与80年代几近“显学”的位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些曾经在这一研究领域跋涉过的人士也时有这样的论调:鲁迅研究没有多少嚼头了,新的材料已难出现,新的发现更难。就鲁迅研究而言,目前的冷沉是有益的,不然,将鲁迅比附来比附去,于鲁迅研究何干!于学术何干!而且,另一面的事实是,在冷沉的背后,鲁迅研究在坚实地前进,平实而有见地的鲁迅研究论著时有面世,颇有影响,其中,关于鲁迅与五四文化之关系的重新反思、关于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走向的研究、关于鲁迅心态和鲁迅精神结构的研究等方面都有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创立了“矛盾精髓说” 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这样提出问题,是鉴于马克思没有留下大写的“逻辑”,只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他有志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加以“说明和发挥”。但是,他也只是留下了《帝国主义论》的“逻辑”,也没有来得及在《哲学笔记》的基础上完成大写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精神界战士的还原与承传--读李新宇《愧对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研究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显学。可以这样说,在当下,如果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没有涉及鲁迅研究,多少都显得学术底气不足。因为“我们清点20世纪中国的精神遗产的时候,鲁迅肯定是最有分量的存在之一。”而且“他(鲁迅)在现代文化史上取得了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缺少对话者及缺少承传的孤绝地位。”在众多文学研究对象中,鲁迅确实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学存在,很有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味道了。众所周知,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鲁迅研究处于鲁迅研究史上最好的时期。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鲁迅研究冲破了“左”的束缚,开始打破“禁区”,拓宽领域,逐步取得可喜的进展。特别是1981年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前后,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观念更新及新研究方法的运用,一批中青年鲁迅研究者脱颖而出,他们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或择取新的角度继续探讨传统课题,或提出新的课题进行多侧面的探求,给鲁迅研究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玮(以下简称国):钱教授,您好。您的鲁迅研究在中国鲁迅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突破意义,在我看来,最简单的概括就是从外到内的转变。正如您自己所说:"我与鲁迅的关系,绝不是学院里的教授与他的研究对象之间的那种冷漠的(人们所谓纯客观的)关系,而是两个永远的思想探索者之间无休止的生命的热烈拥抱、撞击,心灵的自由交流。"最初与鲁迅在精神上的共鸣是如何转化成为您学术研究的动力的?民间经验和学院训练在您的鲁迅研究中究竟构成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对唐朝的兴衰史及其文化做过研究,很得些文史学家们“没有见到的话来”。他计划写作的《杨贵妃》,就是力图用文艺的形式展示其部分成果,以为现实服务。因此,鲁迅于一九二四年夏,利用给陕西省“暑期学校”讲中国小说史的机会,在西安做了许多实地考察。这些,不但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值得追念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因而,即便是完善的个性,由于缺乏前进的动力,也很难实现创富的目标。创立“心理创富学”的希  相似文献   

18.
杨义 《北方论丛》2015,(2):1-15
鲁迅研究突飞猛进,同辈的和新一代同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当我们回顾几十年的鲁迅研究,当我们携带着古今贯通的知识结构,重新返回鲁迅研究的时候,依然觉得鲁迅研究还存在不少可以深入开垦的思想、知识、精神文化的园地和土层。面对如此博学、深思、特绝的鲁迅,笔者以为,研究鲁迅应该在“五个维度”上用力,即更深一层地疏通文化血脉,还原鲁迅生命,深化辩证思维,重造文化方式,拓展思想维度。这五个维度存在鲁迅思想和形式的原创性,以及这种原创性的文化形态和审美形态。通过疏通鲁迅文化血脉,而不仅仅徘徊于接受外国思潮的研究,可以超越“半鲁迅”研究,回归“全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修正旧的形式逻辑、建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形式逻辑科学体系这个问题上,目前公开发表的意见(或方案)已经有了好几种。我们觉得这些意见中的某些意见,有商榷的必要。有一种意见,如刘丹岩同志认为:修正形式逻辑,就是创立辩证逻辑,也就是创立统一的逻辑。他说:“修改形式逻辑和创造辩证逻辑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修改了形式逻辑同时就是建立了辩证逻辑”。在修改形式逻加之外,“另外创立一个辩证逻辑”就是“把统一的逻辑割裂了”,“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时存在、和平共居”。为什么刘丹岩同志这样认为呢?原来是他认为  相似文献   

20.
刘泰隆先生的新著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富有学术创见的专著,它在总结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成果,检讨80年来鲁迅研究得失,探索鲁迅研究的新领域等方面作了扎扎实实的推进.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纯粹学术立场来看,鲁迅研究至今还是一门显学,这一客观情形决定了鲁迅研究不仅有一个丰富而深厚的传统,而且存在着多种理论分歧.长期以来,由于线性进化论和机械主义发展观的影响,人们习惯于认为总是“后胜于今”,同时又执迷于寻求终极真理,在鲁迅研究中,深思的学者们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