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台湾原住民类别的界定以日据时期为界,可划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明清时期的民间与政治性分类,其施动者主要是文人政客,类别的结果显得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后一阶段是日据以来的学术性分类,其分类者是学有专长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类别的依据为语言、文化、体质等民族特征。学术意涵浓厚。  相似文献   

2.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吞并了中国台湾。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从台湾征兵共20万人。由于日本人将台湾原住民称为高砂族,便将从台湾原住民中8次征兵所有的2万多人称为“高砂义勇军”,这2万多人被派往马尼拉、新几内亚、拉哇鲁。高砂义勇军上了战场后在日军中地位极低,给日军打杂挑担,被日本人称为“苦力者”,没有地位,也没有军阶,最后能活着回来的,只有三分之一。就在这三分之一中,多数还是伤残。日本战败后,少数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将在战争中战死的高砂义勇军的灵位放在靖国神社中,还宣称“台湾人是爱日本的”、“台湾人愿意做日本人”。而事实上在日治时期的台湾原住民,是被日军或胁迫或利用下被迫或少部分自愿成为“高砂义勇军”的。本文从原住民祖灵信仰的角度,研究高砂义勇军,探讨他们悲剧性命运的一个成因。  相似文献   

3.
“台独”分子宣扬台湾原住民与大陆无关的“南来论” ,是对原住民“马来”种族、“印度尼西亚式”文化属性和“南岛语族”语言范畴的主观歪曲。作为台湾原住民“南来论”依据的“南岛语族”东南亚起源论 ,在民族考古学与比较语言学实践中都忽视了华南大陆的材料。在这一学术缺陷下的“结论” ,有悖于自远古以来亚澳间海洋地带土著民族文化发展与空间传播的历史事实。民族考古学的新进展表明 ,台湾原住民和“南岛语族”及其文化主要起源于华南大陆。  相似文献   

4.
客籍、闽籍、外省籍、原住民籍相杂共处,这是众所周知的台湾现有居民的结构特色。然而,80年代前的一部台湾文学史,在叙及原住民文学时,往往黯然失色。台湾共有泰雅、赛夏、布衣、曹族、排湾、鲁凯、卑南、阿美、雅美等9个原住民族,长期隔绝居住于山地,统称为高山族。其文化、素不为人所知,而  相似文献   

5.
台湾古史钩稽李藻华一、“夷洲”稽考台湾的史前文化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印纹陶文化同属一脉。自秦汉至三国时期,台湾称为夷洲,偶称东和澶洲。追本溯源,“夷洲”其名的本义,就是指我国古代东方夷民聚居的岛屿。“夷”是我国远古华夏族对东方诸民族的通称。《周礼·王...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使用“高山族”作为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也沿用这一称呼至今。但台湾方面1947年就以“山地同胞”代替“高山族”来作为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正式名称。1994年8月,台湾立法机构修订“宪法”,将“山胞”改称为“原住民”。陈水扁当政时,煽动民族情绪为他搞台独服务,刺激了台湾少数民族的“正名”运动。目前,台湾已正式把原住民划分为16族。两岸对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称谓的差异有愈走愈远的趋势。今后应全面深入开展两岸民族事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政治互信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台湾南岛语民族的分类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南岛语民族自古代至明清时期被泛称为"夷"、"番";日本统治时期,被称为"蕃"、"高砂族"。学术界开始有六、七、八、九、十、十二等族的人类学分类。1945年以来,民族分类有新的发展,除有"山地同胞"、"原住民"等官方颁布的称谓外,"九族"分类得到确认,邵族、赛德克族重新被认定。历史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平埔"族群也将逐步被识别和认定。  相似文献   

8.
尝试透过文学批评理论的后现代、后殖民的概念视域,思考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作为"少数文学"与"少数论述"的可能构成要件,及其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时值愈来愈多新生世代原住民的文学书写、创作朝向网络视讯、影音及数字化空间移动,也就意味着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定义容量必须重新思考,进而探讨原住民网络数字符化的超文本书写、创作类型是否可能牵动族裔文化身份构成∕构造的增殖性、流动性、游牧性或虚拟性的相关命题。  相似文献   

9.
台湾原住民族有语言无文字,一切象征性和纪念性的事物,皆以雕刻铭志。原住民族的原始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表现题材、表现手法和构图结构均特殊,造形粗犷,色彩强烈,充分表现了台湾原住民族的艺术才能和精神生活的多彩性。  相似文献   

10.
台湾原住民的抗日斗争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斗争方式以武装反抗为主,情形十分惨烈,不屈不挠,其实质乃是日本帝国主义政府对台湾原住民族的战争行为,同时也是台湾原住民争自由、争解放、争取早日回归祖国的英勇斗争。  相似文献   

11.
浦忠成的《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史纲》,注意原住民文学的特点,处处让人感受到与汉人殊异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模式。三本“台语文学史”将方言文学看成是台湾的特有文化现象,将台湾文学研究扩大到很少人问津的领域,但认为只有母语文学才是台湾文学,这就有排他性。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区域文学史编写,以人文地理或历史地理为标尺,文学史在名称上多用“县”或“市”而少用“地区”,这便受到视野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东学”一词是清末学术界对日本思想和学术的较为普遍的称谓。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的迅速崛起,不仅为张之洞在国内兴办洋务提供了事实支撑,也使得日本成为张之洞心目中学习西方文化的首选对象。这种以日本为中介“师法西方”的速成途径,不仅反映出张之洞的功利主义心态,而且对东学根基的误读以及对传统伦理的固守,也使其本人的思想始终没有迈进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13.
晚明是华夏第一次对西学大量译介和争论的时期,晚明士人对西学分类的认识、以及西人介绍西学时的策略皆能体现中西文化最根深蒂固部分.晚明西学分类的次第观念为文学(教育之用)→医学、海学等等→理学→天学,只有本土理学、天学才是正统.晚清士人受此影响并参入新因素,即在“学”与“理”中间加入“政”,形成器物之学→制度之学→文化之学的递进关系观念.在此基础上,晚清传入“神话”——这种外来“知识”仅关乎古希腊等异邦的“神”之故事,它既无法对应中国的“天”之内容(历象、人伦、物理、祭祀、五帝、祖先等等),也无法抵达“格物穷理之大原本”,仅有启迪民心的教育之用,从属于“文学”.受此观念影响,中国神话学逐渐从属于文学研究.尤其在当下学科建制中,神话研究者基本集中在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学科,这促使学界需要更深层反思中国现代学术史观念,以及“神话”及神话学何以能更贴切本土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台湾高山族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台湾高山族的分布与现状,将其研究的历史分为四段过程,并从学术和行政的意义上就民族群体的划分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松冈正刚的《方法日本——幻影、推移的文化》一书为例,对近年日本文化研究中"方法日本"这一学术取向进行了介绍分析,并围绕"方法"一词,从历史意识与感情记忆的角度展开了反思与批判。以牺牲历时性鲜活事件为主要特色的符号论式的研究,隐含着将历史的牺牲、历史的遗忘转化成一种无主体的自动生成式文化惯习的危险,因此,所谓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有主体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人龙舞”形式内容、功能特征和价值意义的社会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龙舞”的起源、结构、功能特征和价值意义.研究发现“人龙舞”具有中原“龙”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特征.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功能、人的社会化功能和健身娱乐功能;其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强身健体、推动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古苗疆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南边陲云南与内地之间一条交通大动脉,并且也是由国家权力强力主导开辟的一条“国家走廊”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空间,对曾系“苗疆腹地”的贵州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上“古苗疆走廊”的形成过程的回顾.探讨了其“国家化”特征、汉族“移民文化”与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间的“整体性”与“多样性”之关系;并对贵州文化的“主体性”缺失和建构、文化的“族界化”现象、文化的“地域整体性”等问题也进行了若干反思,并就今后展开“古苗疆走廊”研究提出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功驱荷复台后,近二十万汉族移民成为台湾人口的主流,汉文化在台湾迅速传播,使台湾文化向福建文化靠拢,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其时汉族移民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平原,汉文化也主要在这一带传播,尚未遍及台湾全岛,而海峡两岸的分裂和对立,又阻断汉族移民的继续入台,严重地妨碍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闽台两地的文化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施琅统一台湾,并力促清廷将台湾保留在祖国版图之内,为海峡两岸的往来扫除了障碍。随着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的大量入台,大陆特别是福建流行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广泛传播于台湾各地,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文化日趋一致,终于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施琅在促进闽台区域文化形成方面的贡献和积极作用,应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民族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学界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况、文化保护、社区建设、民族关系等问题而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