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用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是比较特殊且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它一般是被看作表示判断的动词,所以,过去有不少语法论著认为“是”字句就是典型的判断句,它的宾语或补语一定是个名词性的成分。但是,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复杂的,实际语言的复杂性带来了词的复杂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是”除了作动词外,还可以作副词、形容词、连词或代词等;“是”的后边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谈谈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其具体的用法。 需要说明的是:“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如“于是”、“但是”、“可是”、  相似文献   

2.
张成进 《江淮论坛》2009,(6):168-174
汉语中表方向的介词“向”由动词“向”语法化而来,介词“向”来源于连动结构中的动词“向”。“向”语法化的句法动因是进入连动式结构,实现了词性降类;“向”语法化的语义动因是语义的非终结性,在与连动结构里其它动词主次要地位竞争中处于次要地位,提供空间信息。“向”词性降类后形成的介词短语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而言具有处所状语的特点,不论其处于动词前还是动词后。  相似文献   

3.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语法成分 ,它们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复合动词 ,由于它们的构成成分之间结合的不是很紧密 ,中间可以加进一些成分 ,语法界称这类动词为离合词。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离合词已经词化 ,所以说补语总是对离合词中的动词性语素变成的词作补充说明 ,由名词性语素变化而来的名词是不能带补语的  相似文献   

4.
徐志敏 《殷都学刊》2000,(1):102-105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有”通常被看作动词。然而,通过运用切分组合的方法对其词类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进行分析,可以证实“有”还具有介词性。这样,现代汉语的封闭性同类——介词就增添了一个新成员“有”。  相似文献   

5.
说"诸"     
尹世英 《河北学刊》2007,27(2):214-218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后面的“诸”通常被解释为“之于”的合音词,我们通过对先秦典籍中“诸”的使用以及语言学典籍对“诸”的解释的调查,结合现代语言学合音词、韵律句法、语法和词汇的关系等语言理论,对动词后“诸”是“之于”的合音词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古代汉语中“诸”的词汇意义很虚,作为虚词,它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联结动词和它后面的连带成分,使前后两部分密合成一个整体,使动词的动作有所归属;在现代汉语中,随着汉语和汉字的发展,动词后的“诸”演变成一个意义更虚的词,它和“之”的最大差别是文言色彩更浓一些,使句子在能够完整表意之外,在节律上更趋向完美和流畅。  相似文献   

6.
持续体标记的形成,是一个动词进行系列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重点考察了汉语南北方言表持续体标记的本字和南北差异的成因,认为造成持续体标记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动词“到”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问(两汉)早于动词“着”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因此体标记“到”早于“着”产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较早的汉语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7.
介词“有”字三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有”字是动词。我们以为,现代汉语中不但有个动词“有”,而且有个介词“有”。吕叔湘先生说:“一般认为词类不同就算两个词。”因此,“有”字是同形异类。动词“有”广泛使用,语法学界共识已久,多有研究;介词“有”使用广泛,但尚乏共识,也应研究。 浅说特殊性 早在十多年前,宋玉柱先生就对“那块钻石有核桃那么大”之类句子中公认的“有”字的动词性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个疑问是很有学术见地的;而有的先生则以动词“有”的特殊性来抹煞介词“有”的客观存在,应该说,动词“有”确实有其特殊性,不少先生已有论述:但若特殊到把介词“有”与动词“有”“合二而一”,毕竟难免“方枘圆凿”。  相似文献   

8.
梁艳君  刘莹 《理论界》2010,(7):158-159
汉语动词"是"的出现频率及其用法争议颇多。本文运用翻译学、现代句法学和语法学的基本原理,对汉语高频动词"是"在不同句子和语境中的词性与功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例证解释了高频动词"是"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词类活用的鉴别标准是什么?有人提出: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而,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等等。比如:“出入相友。”(《孟子·滕文公上》)他们首先认定例中的“友”是名词,在这里它前边有副词作修饰,所以活用为动词。众所周知,具体的一个词,从古到今,不但大多数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在词性上也发  相似文献   

10.
介词是汉语中一个封闭的词类,它的绝对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它在语法中起到的作用却很大,被动式等很多特殊的语法现象都无法绕开介词。而上古汉语体系中,词的兼类现象是很常见的,像“于”字这样的一个单音节词既可能是动词,又可能是介词或是是助词。因此在铭文释读的过程中对于介词的把握是正确释读的一个难点。本文以最具典型性的介词“于”字为研究对象,在《金文今译》中收录的423篇铭文材料范围内作穷尽性的研究,将金文“于”字的介词性语法功能作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对前人的研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中的动词重叠及相关句式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中的动词重叠及相关句式考察张鸿魁按照习惯的说法,动词有“态”的区别是汉语语法的特点。其中短时态是近代汉语才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形式在现代汉语里表现为所谓动词重叠,本文记作DD,相应的已然形式是D了D,研究者多认为DD是由D─D发展来的。《金瓶...  相似文献   

12.
余贞皎 《殷都学刊》2002,(1):107-110
对诸家认定的各个形容词进行——考辨,分其为十大类,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形容词只有三类,共有24个,其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其次是作状语和谓语,其中“宁、吉”后面还可跟一个名词性成分。语法研究应注重语言事实的充分观察,否则不足以提出科学的语法理论。  相似文献   

13.
“到”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在现代汉语里兼动词和介词两类。作介词时是为动作提供处所或时间位置,而“到”虚化为介词前这是介词“于”的功能之一,“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实际上是“到”后“于”的消失过程。一般认为“到”单独用作结果补语时是动词,事实上也经过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成为了表示动作结果的一种常见的附着形式了。  相似文献   

14.
张新艳 《中州学刊》2012,(4):197-199
汉字中的成字构件在表意和组合能力方面与语素有大致相同的性质。汉字成字构件能够表示语素、能够记词的特点,促使其表达出一定的汉语语法信息。汉字构件对语法信息的表达主要表现在:1.不同词性的义符对确定形声字词性有一定影响,动词性义符与形容词性义符更容易与所构形声字词性一致,名词性义符构成的形声字词性较复杂,主要原因在于名词性义符多是表示人或物体的指称字;2.汉字成字构件之间,特别是形声字义符与声符之间表现出丰富的语法关系,主要有联合、偏正、补充、主谓、施受、支配等。不少复合汉字浓缩了汉语口语的语法逻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进行”、“给以”一类动词所带的宾语的性质。 1.宾语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名词性宾语和谓调性宾语两类。根据所带的宾语的性质,可以把述宾动词分为两类:一、要求带名词性宾语,不能带谓词性宾语的;二、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包括要求带谓词性宾语的和既能带谓词性宾语又能带名词性宾语的。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说到“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时,  相似文献   

16.
"管他"是一个至今未被收入虚词词典的连词性成分。在现代汉语中,"管他"虽然没有词汇化为一个词,但它是一个经过句法上的并入操作而实现的韵律词,比"管"更有资格充当连词性成分。"管他"语法化为连词性成分首先是语义条件,即"管"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心理动词、代词"他"的意义虚化,其次是语音条件,即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自然音步模式。此外,"管他"语法化为连词的直接语境是反问句,相关语境是否定句。  相似文献   

17.
罗山县朱堂话的“得”作时态助词时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时态助词“着”、“了”、“过”的语法功能相近 ,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完成和将行 ,是一种体貌标记。本文对“得”的几种语法功能作了较详细的描写 ,旨在较深入地探求罗山县朱堂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受事+被+动”句式中“被”的词性辩析郑献芹“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句式。它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受事+被+施事+动词’;另一种是“受事+被+动词”。也就是说,“被”字后边的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当“被”字后边的施事出现时,“被”是介...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副体结构李润桃副词能否修饰、限制体词性结构(此处的体词性结构包括名词、代词、数量短语、数量名短语和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历来争论颇多。绝大部分现代汉语语法著作都认为,副词可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而不能修饰、...  相似文献   

20.
现代白话文中,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和词性并不固定,与句子的谓语性质、句子的否定式、句中做状语的副词等因素有密切联系。弄清句末“了”字的用法,有利于准确掌握和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