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女性文学先驱,多丽丝.莱辛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女性文学主要书写者,被公认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两者在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本文试图从作家的主体性、女性人物自主性及女性文学审美视角等方面分析伍尔夫和莱辛文学创作的相似性,从而揭示出不同时代女性作家之间的延续性以及女性文学影响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2.
女性人格的整体特质在能力、气质与性格三方面都具有共同性。古希腊神话的女性研究一般多专注于女性形象分析,没有深入女性的本质研究。其实,古希腊神话的建构过程也是女性人格的重塑过程。女性从最初有创造一切的能力,演变成人类负面精神与气质的代表,随后被改造成人类一切灾难的源泉,最终形成了多疑、残忍等等负面为主的性格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男性完成了对女性人格的改造,并且最终这种改造被女性自身所接受,进入女性的自我意识领域,使得女性在感受自我体验时,往往有着自卑、自怜的情感表达,而这与人类文明初期所体现的女性人格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意识流小说中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通过对人物意识流动的描述,展现了人物找寻自我的 历程。本文分析了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讨论了她对个体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余思洋 《云梦学刊》2012,33(3):113-1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到灯塔去》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小说中两位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拉姆齐夫人和莉丽是两种人生的代表。拉姆齐夫人是传统男性心中完美的理想女性形象,莉丽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创作实践中,通过在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上的突破性书写,大胆解构了男性价值秩序,建构了女性主义叙事的新模式.在她笔下,爱情、家庭模式的改写,女性角色对传统的突破,以及摒弃性别歧视,超越性别对立的双性同体幻想,显示出女性写作的反叛特征.通过隐含于角色与情节的反叛,伍尔夫改写了男性权威,释放出女性能量.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学中大量文本以对女性身体的想象为枢纽支配整个叙事的进程.革命指令下,从性感身体到革命身体,从身体自我到自我的异化,从女性气质到气质"雄性化",这都充分表明革命对女性身体既解放又规训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澳门女性散文有着鲜明的个性气质、女性气质和文人气质 ,它们构成了澳门女性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8.
石双华 《理论界》2014,(4):106-109
《老子》一书不仅思考世界的起源、万物的根基,更是在这种思考当中,体现出了雌性、母性的特点,具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早期中国哲学的女性气质,这从根源上受到了生殖崇拜观念的影响。老子哲学的女性气质在其论"道"的过程中有所展现,并且以对偶性因素展现出了"阴阳"之意的和谐共生。老子哲学不仅具有较强的母性关怀的气质,并且从形而上的角度为现实女性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哲学依据。老子哲学的阴性特质明显区别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阳刚哲学的气质,两者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却又殊途同归,都是阴阳和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子哲学的女性气质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宽宏善韧的哲学根基,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董金平 《江淮论坛》2007,(2):146-150
具有建构作用的话语塑造或规训了女性气质,即建构了女性的身体、思想和行为.话语的建构作用来源于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话语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介建构着女性的形象.不同时代话语代言的社会背景不同,所以造就不同时代的不同的女性气质.中国二十世纪以来女性气质的变迁主要包括:二十世纪中上叶——文化话语对女性气质的建构、建国以来至文革结束——政治话语对女性气质的建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话语对女性气质的建构三个不同时期不同话语下的女性气质.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都市美形男"这一社会时尚风潮愈演愈烈,对传统男性气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男性气质的重建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以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相互融合为核心的双性化构想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女权主义解构主体性使主体性陷落,不利于女性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后现代女权主义解构主体性否认男性的主体性,不利于两性关系的和谐;后现代女权主义解构主体性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追溯为语言的构建是去本质化。参政女性主体性重建的路径则是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来武装头脑,加强对自身女性身份的认同,用实际行动赋予女性气质新的内涵,使其积极融入他人和社会,增强政治使命感,进而推进女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武是中国古代男性气质的核心,是男性气质的重要体现。宋明话本小说中的男性气质书写呈现出了明显的偏重性、阶段性,实为一个持续构建的动态过程,与不同阶段的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联;而女性气质书写乃至女性形象塑造则更进一步地受制于男性意愿,在相当程度上实为基于某种男性需求而对当时的男性气质、男性形象所做的有益补充,是为男性意愿下的进一步"被书写"。受制于文化形态的男性气质书写、男性形象塑造与进一步受制于男性需求的女性气质书写、女性形象塑造彼此搭配进而构成了这一时期文本表现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性关系模式,并在两性关系的构建上体现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选择与男性意愿。  相似文献   

13.
男女两性在气质上存在天壤之别,这可以从生理角度找到科学的解释。美国《今日心理》杂志最近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科学家已经发现充足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章认为,探索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有助于人类认识自身,特别是有助于探明男性和女性为什么容易分别患上不同的精神疾病。比如说,成年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而男性则更容易患上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文章指出,“男女在抑郁症患  相似文献   

14.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关爱自然,而男性气质以自然为敌,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是由男性造成的,并且对发展持质疑态度。从男性研究的视角看,男性理应认同“传统男性气质”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同时还应该指出,父权文化是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它塑造了传统男性气质并使男性和女性同样受害。男性研究可以对生态保护作出贡献,鼓励男性颠覆父权文化的压迫,与女性携手保护生态。中国的生态与环保政策制定,应该对生态女性主义和男性研究的成果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阶级视阈出发,审视二三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革命知识女性形象,这类女性的阶级认同常伴随着其对"女性性别内涵"的重新确认和对女性解放的追求,具体从阶级趣味与女性气质、阶级意识与叙事模式、劳动意识与性别重建等三个方面,呈现阶级话语对革命女性的性别重建和文学书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沈黎 《南方论刊》2008,15(4):94-95
本文引入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研究以及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为早期女性主义者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切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在解析文本的基础上,对一干人物形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透视、探讨和重新阐释,着重分析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揭示其超越时代和社会性别的"双性"人格特征,从而展现了作者曹雪芹卓越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7.
荒野是女性处境的隐喻,荒野是女性抗争的隐喻.双性同体作为女性主义中的重要概念,指出了每个人都兼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而其最佳状态就是这两种气质达到平衡;这一概念应用到社会中不是为了使女性压倒男性,而是要使两种性别和谐相处,达到一种平衡境界.解读<愤怒的葡萄>中的荒野与丰饶的隐喻及双性同体概念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品精髓.  相似文献   

18.
有些父母在对男孩进行早期教育时,忽略了性别角色培养,使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女性”的气质,有的长大后产生女性化的心理变态,从外观到内心都进入女性角色。这一切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杨柏岭 《学术界》2006,(3):130-136
龚自珍有较为明显的两性文化观念,男性世界已经工具化,失去了生气,于是他的批判对象主要是男性世界,而乐于通过描绘女性世界承载他的人性启蒙信息,由母性教育强化童心体验、由美女形象谱写爱恋体验、由女性气质张扬自由价值,直至借助女性安顿失落情绪。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女性写作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从一开始,女性心理便成为女作家们注目的重点。本文对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主要是小说)中所反映出的若干心理症结作出梳理,对文学的性别问题、女性爱情观与价值观、女性气质、女性幽闭心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勾划出80—90年代女性文学的心理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