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已把伦理学置之死地。前些时间,《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召开伦理学座谈会的消息,报道会上揭发批判了林彪、“四人帮”在道德领域的破坏活动,讨论了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以及开展伦理学的研究,使之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等问题。这确是打倒“四人  相似文献   

2.
探寻从行为“实然”到道德“应然”的中介 ,是应用伦理学的重要使命。“适然”是连接“实然”的世俗性和“应然”的超越性的桥梁。“适然”是从“应然”到道德“实然”的可操作性体系。它包括转化系统、接收系统、决策系统、评估系统等四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面。因此 ,应用伦理学的研究有两条可供选择的思路 :伦理学的应用和应用伦理学。前者的弊端分析表明 ,后者才是优化的选择。加强后者的研究 ,是当代中国伦理学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3.
全国伦理学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道德在改革中的作用,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伦理学研究如何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学科体系等问题。一、当前改革与伦理学工作者的任务。同志们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于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伦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但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同当前改革的形势要求,差距很大。在伦理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上如何服务于时代方面,尚未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概括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分析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对剥削阶级腐朽的道德观念的侵蚀,对一部分人日益滋长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思想行为,没有作出有力的抵制和批判。伦理学本身的研究也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和理论深度。伦理学应当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为改革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当前的形势为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同时伦理学研究要适应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4.
2004年11月27-2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及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河北经贸大学和天津社会科学院对此次会议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协助。大陆及台湾共有八十余位伦理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的主题为“中国传统伦理与家庭道德”,徐惟诚、罗国杰、张启泰、程天权等在开幕式上致词。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邓小平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和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阐述和论证了有关伦理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辩证地解决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实现了新时期在伦理学基本问题上的拨乱反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总的说来,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人类道德的发展,一步一步跟随着经济上的需要,它确切地适应着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意义之下,可以应当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从我…  相似文献   

6.
在举世瞻目的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耀邦同志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全面开创这个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先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经济建设推向前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论     
我国现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曾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983年,他又题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  相似文献   

8.
一002的新局面是不可能的。 哲学社会科学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历史任务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宏伟的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1883—1983)  相似文献   

9.
林丽婷 《阴山学刊》2012,(5):16-22,9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道德危机。目前国内对科技伦理学的研究还仅仅是个开端,需要进一步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科技伦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科技伦理的基础问题;2.科技伦理学的建构;3.我国古代有关科技伦理学的论述;4.现代科技发展的困境;5.我国科技伦理研究的现代转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伦理学的对象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弄清它,对于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伦理学的对象就是道德现象的客观规律。为了研究道德现象的客观规律,有必要首先弄清楚“道德”这个词的内容与含义。“道德”一词,在哲学教科书中,它被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合。因此,把它和政治思想、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等并列在一起。在这里,“道德”一词,不包括人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活动,它仅指一种思  相似文献   

11.
百年伦理学研究回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伦理学是中国伦理文化的创世纪 ,拥有五千年悠久伦理文明的中国 ,直到20世纪才真正拥有了学科化和系统化的伦理科学。20世纪中国伦理学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从1900年至新文化运动为形成阶段 ,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第二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底为第三阶段 ,此后为第四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学科体系 ,(2)道德的本质和类型 ,(3)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 ,(4)中国伦理向何处去及其道德建设等问题。总结20世纪中国伦理学百年发展的历程 ,给予我们许多历史的启示 ,其中最深刻的启示有三 :一是开放的时代需要也离不开伦理学 ,二是应当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伦理文化遗产 ,三是伦理学必需面向社会道德生活的实际 ,为现实的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一) 大机器工业发展起来以后,教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特别是生产已经“智力化”的今天,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外国有的科学家说:今天的教育情况可以决定明天的科学水平;明天的科学发展可以确定后天的生产水平与性质。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的经济建设时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今年八月,他在会见澳大利亚弗雷泽总理时又说:我们的国家很有希望,现在关键是培养人才问题。没有知识办不好事情。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苏联的斯特鲁米林对列宁格勒的工人作了抽样分析,发现这些工人增高一年教育水平比增加一年工龄提高的“工作单元”为2.6:1,他得出的结论是:“国民教育是非生产领  相似文献   

13.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则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又是对新时期总任务的精辟概括。这一总任务的提出,是对长期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也标志着党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出现的新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现,就是两个高度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孟俭红从四方面论证: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基础.②我们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③邓小平在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上,提出了“两个飞跃”的理论.④强调人民群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力量的源泉.作者从学习邓小平著作中体悟到,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来管理农业.农业科技装备程度和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5.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肯定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重视知识分子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应有的地位,这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将起重要的作用。过去“四人帮”借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法否定了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从根本上否认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疯狂地反对四个现代化。对他们的谬论进行严肃的批判,是非常必要的。但  相似文献   

16.
道德变迁是指道德结构中各因素的变动,这种变动既有新的道德因素的生成,也有原有道德因素的丧失。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变迁理解为道德内容的量与质的结构性变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道德变迁是文化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摩尔的《伦理学》一书问世,一大批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以反对“自然主义”伦理学为借口,对道德的文化机制的研究保持缄默的姿态,专心于伦理学语言的语言学分析,他们所关心的是伦理学的理论语言的合理性,而不关心伦理学理论是如何被运用的。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文化危机的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出现了道德危  相似文献   

17.
朱贻庭教授等撰写的《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导向》是近年来伦理学研究中不多见的富有开创性的学术专著。 对“道德价值导向”作出理论定位是该书的重要贡献之一。“道德价值导向”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存在的,但是过去的伦理学尚未自觉认识到这一问题,更谈不上揭示出这一概念并就此加以专门研究。朱贻庭教授于1990年初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并在同年第八期的《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当代中国的义利之辨与道德价值导向》一文,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道德价值导向”也逐渐被接纳和认同。《导向》一书从价值论入手,阐明道德价值导向的实质、功能,道德价值导向与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关系。这一系统研究的直接理论意义就是为伦理学拓开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是邓小平自1975年主持起草《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直到去年南方讲话以来一再申论的基本思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含义,目前人们主要从二个角度加以理解:其一,从生产力内部构成要素的角度,将科技看作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第一位重要性的主导性因素。例如,有人提出这样的表达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二,从科学技术的功能和社会价值的角度看,这一命题意味着科技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速度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二种理解本身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统一在同一命题的理论表述中。不过,从邓小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时关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一系列相关提法来看,他提出“科技第一”命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本文中的简略表达式,下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生活中,当人们处理公共资源以满足个人需求时会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立场和选择,这些不同的价值立场和选择构成了中国伦理学史上的公私之辨。公与私这一对道德范畴,在先秦到两汉、在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及其近现代伦理学中,其理论形态是不同的。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伦理学史上的公私之辨对于人的道德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中的公正程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超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的理论“流派”之争,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形态”,既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是对这一课题的初步尝试,其内在逻辑和理论进路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梳理诸理论“流派”内蕴的精神“形态”发展逻辑,实现研究范式从“流派”到“形态”的转换;其二,澄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道德生活的精神内涵,探寻内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的伦理道德精神形态的总体性特征;其三,深入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启蒙道德思想传统之中,阐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新启蒙道德”的精神谱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