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枭阳新考     
理 ,名曰苗民”。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后 ,苗人在其首领蚩尤的率领下 ,由甘青高原东迁 ,沿着黄河北岸东迁到冀中 ,因争夺肥沃的华北平原的控制权 ,与黄帝族激战 ,经涿鹿一役 ,被击败 ,蚩尤被擒杀 ,苗人被迫南迁江汉和赣北地区 ,俞伟超先生认为 :“把洞庭湖、鄱阳湖之间 ,北抵伏牛山麓 ,南达江西修水一带的以屈家岭文化为中心的三大阶段的原始文化推测为三苗遗存 ,应当是合理的。”[5]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 ,中原民族不断南下 ,经尧、舜、禹的几次大规模南征 ,三苗被征服 ,四处逃散 ,一部分西迁 ,“窜三苗于三危” ,《大荒北经》和《神异经》…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诸葛亮与五丈原》(刘宏岐著,三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发现109—112页罗列了五丈原得名的四种说法后指出“四种说法只能作为参考,各有疑问”。其中110页谈到“五丈原”就是“五状原”即第三种说法时,引述持该种看法者的立论理由是:至于“五丈原”的“丈”字,因为在关中西部方言里一直将“丈”和“状”不分,都读作“zhang”,读音相同。这种将韵头“u”丢失的现象是关中西部方言中一种普遍现象,是古代汉语语音的遗存。就因为“丈”“状”读音相同,因而古人在书写时将“状”写作“丈”也就有可能。读了持第三种说法者关…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论坛》2011,(7):122-125
客:中国有“古文字”说法,没有“古典文字”说法。“古典文字”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古文字”和“古典文字”的含义,区别何在?主:“古文字”是历史概念。汉字的“甲、金、大小篆”都可称为“古文字”。“古典文字”是类型学概念,说法来自西方。初指丁头字(楔形字)、圣书字和汉字(“三大古典文字”),后来加上玛雅字和云南彝字。他们外形彼此不同,而内在结构基本一致,都是自源文字,有意符、音符和定符,能用“六书”说明,都表“语词和音节”,都是表意兼表音。在人类文字史中,他们是“原始文字”和“字母文字”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关于徽剧的起源问题。史论界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徽剧起源于安庆、石牌。它应该姓“安”或“石”。如《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称:“徽剧,亦称徽调或乱弹……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俗曲为基础,于安庆石牌、枞阳一带发展而形成”。并认定“石牌是徽戏发源地”。第二种说法是。徽戏起源于徽州、池州的“徽州腔”、“池州腔”,它应该姓“徽”,而不是姓“石”。  相似文献   

5.
“五帝”葬地考扶永发我们中华民族是炎、黄的子孙。炎帝和黄帝是“五帝”中的第一、第二位。炎帝和黄帝及“五帝”中的其余三位的葬地问题,历来说法很多。本文的讨论将揭示出他们的葬地的真实位置,以给国人提供一个凭吊和祭祖的确切场所。本文的讨论,完全与现今的滇西...  相似文献   

6.
对于“陵川七状元”的说法,通过引用大量史料进行考证辨析,笔者认为武明甫、武天佑、赵安时、赵安荣有可能确实是状元;而李俊民是经义第一,武天和也有可能只是经义第一,但当时政府已明确规定经义第一不能算状元了,民间不了解这种政策变化,仍误称他们为状元;至于说宋代的崔有孚是状元则无法找到史实依据,也许他只是在地方选拔试中考过第一,被民间误称或戏称为“状元”,后来就以讹传讹了。  相似文献   

7.
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目前国内有三种说法:一是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简称“三一”说);二是以1937年的“七、七”事变为起点(简称“三七”说);三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国侵略波兰为起点(简称“三九”说)。后两种说法占主要地位。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需首先弄清世界大战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周绍泉 《中国学术》2001,3(4):183-220
在中国明代史的研究中,人口史研究似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不要说在通史著作中,就是在断代史著作中,也很少提及。甚至在专史著作中,如明代经济史著作中,对人口问题亦语焉不详。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一种所谓的“不丁不籍”的传统说法有关。这种传统说法始于何时,一时难以考究。  相似文献   

9.
司马攻少年时代受中国文化的哺育,定居泰国后又得到泰国文化的熏染。这种独特文化背景,使他既对传统文化精神产生了汉同感和归属感,又对泰国文化滋生了感情U融汇,因而他的作品“能从一种历史跨度和人类文化视角去审视泰华社会的现实生活即从一种历史时空、地域环境、传统民俗呼揭示人的生存景况和人生世相”,①从而林成了别具风采的文化意蕴和人文精神。“我的文字只是我心灵和意识的流露其中有很多篇是写我过去的往事,是属于怀旧的文字”。②诚如作家所言,他的那些“怀!日”的作品大都写得感情真挚、悠远线长,以质朴的笔触表达了…  相似文献   

10.
李文军 《中文信息》2006,(11):116-143
泰国,可谓东南亚最具异国风情的国度,泰国被世人称为“微笑的国土”拥有无数令人赞叹的名胜.独特的文化和持续相传的风俗习惯,真诚好客的泰国人民随时随地热情款待外国友人到泰国旅游,从而即是友善之邦.又是逍遥胜地.不过,最最吸引人的,是她处处弥漫着香艳的味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不但“蜀身毒道”属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而且“蜀安南道”、“安南通天竺道”、“茶马古道”等所有当时中国西南地区对外交通、贸易的通道皆应属于西南丝绸之路的范围。回族是一个擅于商业贸易的民族,长期往来于云南和泰国之间,为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回族马帮商人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在云南、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活动带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对西南丝绸之路北连“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接“海上丝绸之路”,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网络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人始祖后稷弃是什么时代的人?古代文献中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弃为尧舜时代人。此说以今文《尚书·尧典》为代表:“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2.弃为夏末人。《礼记·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3.弃的活动年代经历了唐虞夏三代。《史记·周本纪》谓帝尧时,“举弃为农师”,帝舜时,封弃于邰号后稷,“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这些说法是互相矛盾的,于是自古以来的学者们不断地试图解释这些矛盾的说法,也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中华法系罚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据历史记载,早在夏禹的时候,中原地区就采用了苗人的五虐之刑.苗人的五刑,就是“劓、刖、椓、黥”和大辟.到了商朝,五刑演变为墨(即黥)、劓、刖(也称作剕)、宫(即椓)和大辟.在五刑之中,大辟是死刑,其余四种刑罚都是残害身体的肉刑.这些刑罚,或伤害肢体,或破坏生殖机能,是很残酷的.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如汉文帝就认为:“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①不过在阶级社会初期,作为统治者对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学的性质,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可称为“人学——科学说”,认为人学是关于人的综合性的科学理论。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是很难解释所谓“综合性”。在科学史上,已发展出一系列以人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学是不是这些学科的总和呢?持这种观点者最后不得不把人学定义为“一门社会科学”。他们说:“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但由于自然属性只是人的自然前提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且人的自  相似文献   

15.
六盘山的得名,共有四种说法:一、《汉书·地理志》谓此为“略畔道”,音转为“六盘”;二、因古代山上多鹿,传说有人曾沿着曲折山路追赶小鹿,因而有“鹿攀山”之名;三、因山路迂回曲折,古盘道六重始达山顶,故名;四、因“金人开洛盘道,故名”。以上说法中,第二种是近年才整理发表的传说,不足为据;第四种载于《甘肃新通志》,但遍查《金史》,得知金人开的是“六盘山水洛城”之路,此时六盘山早已得名,故此说也不能成立。现在要仔细分析一下第一种说法。因为它已被近年的一些著述广为引用,而且有《汉书·地理志》为证。经查,《汉书·地理志》的略畔道为县名,列在北地郡下。而六盘山当时  相似文献   

16.
关于屈原《离骚》写成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离骚》作于楚怀王中期,即屈原遭谗被疏以后。这是自司马迁以来传统的说法。在文学史专家当中,陆侃如、冯沅君、林庚等先生也持此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楚怀王早期也曾想任用屈原,和他有‘成言’,答应屈原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怀王周围的许多大臣都是一些代表反动势力的守旧派人物他们伺机陷害屈原,怀王后来竟听了他们的谗言。屈原在被排斥之后到了汉北,写了《抽思》和《思美人》。接着他又愤而写《离骚》。”实际上也是这种意见。  相似文献   

17.
针对《红楼梦》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这两种说法,本文从说法、人物及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探求曹雪芹的爱情雅俗观,阐述了“木石前盟”不敌“金玉良缘”的社会根由,揭示了《红楼梦》的爱情内涵对后世的启示意义以及作者对爱情、理想、生命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8.
关于刘豫被废原因,史书论述不一,有人认为刘豫被废是“宋人施行反间”的结果;有人认为是宋人以向金称臣为条件与金人所达成的“幕后交易”;有人认为是刘豫对金已经无用因而被废,等等。实际上,上述三种说法都不是刘豫被废的主要原因。刘豫被废,主要是因为刘豫被金人拥立为伪齐皇帝以后,卷入金朝派系斗争之中,得罪了宗翰一派以外的大臣,特别是得罪了完颜昌、宗磐一派人物,等到宗翰一派失势,宗磐、完颜昌一派掌握了朝中主要大权的时候,刘豫灭亡的命运就无法避免了。至于“刘豫对金无用”的说法,不过是金人废弃刘豫的一种借口而已。如果说金人的这一借口在金人废弃刘豫的问题上也起到一点作用的话,那也是与“宋人施行反间说”和“宋金幕后交易说”一样,最多不过起到一些加速的作用而已,绝对不会起到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幽灵在徘徊     
“死去的灵魂,在一定的意义上,那就完全是废物。”——在《死魂灵》里,果戈里笔下的马尼洛夫这样说。可是故事里的另一主角乞乞科夫却并不同意这一说法,他意味深长地应道:“不完全是废物!”看来,乞乞科夫的观点是被西方世界的头目们所赞同了,他们正在为死去的幽灵招魂,要幽灵为他们永远达不到的目的而服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三年之丧”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齐鲁学刊》1988年2期黄瑞琦《“三年之丧”起源考辨》一文,辨析了“三年之丧”起源的各家说法。从东周以来人们把它当作三代古制而尊奉、宣传,被载入封建社会礼仪的最高法典——《仪礼》和《礼记》,但它又是不断遭到质问的争议性问题。清末学者曾以孔子改制为由否定其为三代古制,近又不乏当作古代定制的说法。古代究竟实行过三年之丧没有?它由谁首先提出?它产生的历史和思想根源是什么?本文试对以上问题作一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