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具体管理行为的思想基础.单一的"经济人"或是"社会人"或是"文化人"的人性假设,都不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发展水平.从我国的现实状况出发,在企业管理中把员工按照"经济人"来关心,按照"社会人"对待,按照"文化人"来培养,即三位一体"人性假设"是较为理想的人性假设选择.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共同人性寓于阶级性之中,只能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我认为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尽管它也承认阶级性之外还存在共同人性,但绕了一个圈子,实际上还是没有跳出“人性=阶级性”的公式。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见解,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在阶级社会里,人是阶级的人与人类的人的对立统一。作为阶级的人来说,人具有阶级的特征即阶级性;作为人类的人来说,人又具有人类的普遍的共同特征,即共同人性。共同人性与阶级性各以矛盾的一方统一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身上。这种共同人性与阶级性的对  相似文献   

3.
“动物叙事”通过与动物相关的叙事,加深对社会、人性、精神文化等更深层面上的探求。王祥夫的小说运用“动物之镜”,呈现人与动物的生存状态,观照复杂多变的人性,映现传统自然家园的衰落。无论是对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探讨,还是对复杂人性的探究,或是对生态问题的关注,都传达了浓厚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从而使作品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作为传统儒家的一员 ,戴震谈人性时非常强调人性理论的现实功效。具体地说 ,戴震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思想 ,即要在全社会高扬人的“善”性 ,倡导“善”人的培养。这一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海外当代华文文坛,王鼎钧的散文,故事、人性、诗化,作品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作者将故事嵌入散文,上下契合,浑然一体,恰到好处;文中的人或是放在风口浪尖,或是放在历史风云激荡的漩涡里加以展示,并从生物人和社会人的层面加以挖掘,审美角度独特;其散文语言自然晓畅,奇峭凝练,让人流连忘返,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  相似文献   

6.
赵雨润 《人力资本》2009,(10):13-13
除了少数一些一辈子只在一个公司工作的“忠实员工”,几乎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写离职信的那一刻。或是三言两语,或是长篇大论,都是在离开公司那刻,想留下些什么。离职信是人性的展示,也是情商的破解,或高或低,显露无疑。  相似文献   

7.
《辽宁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了王磊同志的《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文,接着在第六期上发表了胡绳生、袁杏珠二同志合写的与王磊同志商榷的文章《也谈人性和阶级性》(以下简称《也谈人性》),读后令人振奋。人性问题,本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它同时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可是,近十几年,人们除了一味地把人性斥之为地主资产阶级的东西之外,再也无事可做。人们不得不象躲避瘟疫一样来躲开它,即使愿意思考问题的人们,也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正因为如此,所以重新提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弄清问题的目的,这里我打算把自己对胡、袁二同志的《也谈人性》一文的不同看法提出来,就教于学术界和读者。因为《也谈人性》一文是与王磊同志商榷的,所以我也将对王磊同志的某些观点作简单地评述。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史与思想史发展证明:人性是比社会性、阶级性更本质的东西。学术界破解人与人性之谜的研究,由来已久,争议颇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人为本,人与人性问题凸显,呼唤学术界对此问题做出符合时代的阐释。发挥学术引领人与人性问题的作用,唤醒人性在朝着改良,回归的道路上,彰显人性的光辉。人与人性的研究不但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现实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文学作品中人性内容的表现几乎贯穿全部,或是赞美或是批判."湘西世界"中生命、人性以自然自在的方式存在,而所谓都市文明社会中生命、人性却以畸形病态的变异生成.《萧萧》是这些作品中别具一格的,它把野蛮风俗与封建礼制压榨下的湘西人质朴的自然人性和人情之美从容舒缓地表现出来了.丑陋、残酷与宽容、豁达鲜明的对照之下更显人性之光的闪烁.  相似文献   

10.
论利他性     
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的活动的最深刻的内在动力。因此,基于人的内在需要的合理欲求就是合乎人性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二个结论:人的行为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是合理的,同样,人的行为的利他性也是当然合理的,是合乎人性的。本文试就第二点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11.
做壶与做人     
李丹崖 《社区》2011,(32):1-1
壶是器皿界的儒者,它最能通人性。 常见人在书房里把玩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细细摩挲,或是两手把壶托在手心里,捂热壶身,宛若细心呵护一个娇弱的情人。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代小说中人性话语的叙述由于战争的影响从战争初始阶段的隐匿逐步转向积极干预现实,这种呈现的方式的转换既承续“五四”关于人性话语问题讨论的精髓,又在此基础之上有了更为深广的延展。同时,由于政治力量条块式的存在,对战争的体验与经验使得对于战争初期统一文学制式的认识逐步消解,文学有了对不同政治力量的服膺或是反抗而产生的对于人性问题关注的不同,进而呈现出的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席勒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人性在现代社会的被摧残,又从人性的恢复完整的途径的角度谈美和艺术的功能,所以,美和艺术的功能首先就是它的批判功能,即批判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对人与人的关系的隔绝等等。在席勒那里,这就是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换句话说就是,席勒认为,他所处的时代的状况(现代性)是令人忧虑的,必须进行批判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或反映、表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或反映、表现人化了的自然,都不能离开人。因此,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性的巧史发展情况是怎样的,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又如阿,就不能不是文艺理论中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性问题的一系列观点,对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新的人性观出现以前,欧洲理论界、文艺界在人性问题上的流行观点有二:一是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它是固定不变的,普遍永恒的;人性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这种人性观可以卢梭为代丧。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赤裸裸地写道:“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  相似文献   

15.
姚允涛 《成才与就业》2012,(Z1):113-114
近几年,笔者经常到高校、职业院校讲课,或是参加创业项目评审,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在和一些有创业梦想的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毕业后创业到底行不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什么那么低"。的确,社会上有不少人对青年创业,尤其是对毕业生创业持怀疑态度。在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1.研究人的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人?这就涉及到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这是解决其他一系列人的理论问题的核心和基础。对人性问题,古今中外思想家历来有各种说法,如著名的人性善恶、理欲之争。当代各种哲学和社会学思潮也都热衷于谈论人性,或者以对人性的某种假设作为自己立论的出发点,推敲起来,都有一定的根据,但不是失之抽象,就是陷于片面,失误之处在于考察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的伟大贡献在于彻底批削了旧哲学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主张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应该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论课程设计的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问题是贯穿课程设计始终的根本问题 ,人性论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传统的课程——人性观以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社会本位主义为典型代表。现代课程的设计则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人性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 ;在现代社会中 ,人性集中表现为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性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根本动机和理念 ,是现代课程的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关注健全的人性既是马克思主义,也是弗洛伊德主义关注的问题;力求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的弗洛姆,同样关注健全的人性问题。弗洛姆拷问人性,从询问什么是人性开始,并由此展开对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质询。而弗洛姆对人性善与恶的讨论,是建立在对基督教信仰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这是弗洛姆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所谓"人性",一般指有别于动物的人的基本特性。它是研究人学问题和人文现象的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他处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经由社会、文化的造就才使人成为人的,为此确立了一种科学的人性观。因而"人性"不是人的自然本性(生物属性),更不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此外,在探讨何谓"人性"问题上,要避免将"人性观"与"伦理观"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人性观"根本上是要说明一个"是"(人是什么)的问题,故而对其的评价应采取事实的、科学的态度;而"伦理观"根本上是要说明"应当"(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故而对其的评价应持守理想的、价值的尺度。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现是当代科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对此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把它归为逻辑理性范畴;二把它归为非理性心理学范畴。本文从二者的结合谈科学发现的问题,认为通往科学发现的道路是一条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性、客观性与人性的融合之路,科学、科学发现问题与人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