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八十年代初期文学现代性话语建构和修辞指涉.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文学话语总体趋向与修辞特征,在现代性语境范畴内清晰的体现出与"现代化实践方案"互为指涉、相互渗透的意义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从互文性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和互相交融,认为每个0文本都存在着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国古典诗歌中充满着互文现象,把互文理论引入到诗歌翻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互文现象及其翻译策略,提出译者不但要能充分认识到诗歌中的互文指涉,更要采取适当策略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3.
语境顺应是指语境和语言之间需要不断相互适应,即不断作出相互选择。语言与语境之间的顺应关系是双向的,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语言要顺应语境,即对话语发出者来说,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要想表达得准确生动,除了遵循语言结构规则之外,还要注意语言策略的选择,运用一些巧妙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话语接收者产生共鸣并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语言也在改变和重塑语境,不同语境决定了词语的不同意义。语境对言语交际中某些语言现象可以起到帮助理解、辅助说明和补充意义的作用。理解话语意义只有依托相应语言环境才能得到确切解读。从语境顺应角度,通过语料分析如何运用语境进行语言选择和解读,旨在阐明语境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意义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注和研究汉语语境下的中国新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崭新命题和课题.一方面.汉语语境遭受到西方诗歌话语的冲击,导致当下诗歌呈现出某种病态的"欧化"特征;另一方面,当下诗歌贬低和摒弃民族文化传统,背弃了汉语语境,造成与汉语语境的隔膜与疏离.为此,当下诗歌要面向时代文化的精神高度,自觉接受汉语语境的限定和制约,不断创新民族诗歌的审美特质,逐步消除与汉语语境的隔膜,实现与汉语语境的融合.同时应看到,单靠技艺上的"雕琢"和突破,难以使当下诗歌走出低谷.重建诗歌标准,必须重归于汉语语境下,在各自不同主张的探索与追求中,经过长久的磨合与历练,最终找到共通的诗歌语言和诗体范式,以促使中国诗歌逐步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5.
隐喻和反讽不仅是诗歌语言与思维的基本原则,更是诗歌本体结构的核心要素。一首诗能否"借助矛盾和限定条件来表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讽、隐喻携带的张力以及相互间的作用。隐喻能促成一定语境中意义要旨的相互联系与融合,构造张力关系的各成份。反讽因语境压力形成的悖论能"修改"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固有意义,挤压出潜藏于文本各处的深意,或维护文本与语义的矛盾性悖反,以构建诗歌结构应有的层次。  相似文献   

6.
在古诗词的翻译中,专有名词的翻译是一大难点,由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特殊性,需要根据不同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涵义,作出最合乎整首诗歌思想内涵的解释和翻译。  相似文献   

7.
在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时代语境中,"十七年"朗诵诗生产、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系列独异现象。在建构一种"大众化"的"可听性"诗歌文本总体目标的规导下,人们从诗歌本质特征、诗体建设、诗歌传播和诗歌接受等维度,对朗诵诗和诗朗诵进行深入探究和大胆尝试。"可听性"诗歌文本生产与传播,一方面有力地推动"十七年"诗歌"大众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被不断"化约",诗歌文本"厚度"降低和形象受损,朗诵诗最终难以壮大为当代诗歌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体,有其独特的语体风格和语言结构形式。诗歌难译,主要难在文化语境的移植上。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研究诗歌翻译中由于文化缺省而引起的语义模糊现象,寻找其处理方法,旨在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保罗·德曼的修辞学批评看来,里尔克的诗歌是运用修辞手段玩弄的语言游戏,语言的物质性和自主结构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诗人的自我意识则是缺席的。因此,这些诗歌包含的许诺并不真实。德曼的寓言式解读既富洞见,又具盲目。应该看到,里尔克的诗歌确实描绘了它自己的解构,但是,里尔克也借助自我克制的"观看"来激活和重置语言与物质指称之间的关系,将语言的"失败"嵌入诗行的行进过程,从而建构出一个中介的空间,让语词和事物在这个空间里互相指涉。这恰恰就是里尔克诗歌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0.
诗歌生成过程所发生的语言选择与交流使诗歌批评对语用顺应论得以敞开,即诗歌生成是诗人与隐含读者进行交际,在不断形成的动态认知语境中关照隐含读者的认知水平与审美诉求,进行语言及文学策略选择的过程,而诗人语言与文学策略的选择使诗歌携带了文学顺应性.若从文本逆向审视诗歌生成,通过分析诗歌的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以及以文学策略为载体的顺应意识度,便可实现对诗歌文学顺应性的讨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汉语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唐诗语言研究亦逐渐得到重视。不过,从总体上看,其研究仍显滞后,这直接影响了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白居易诗歌为例,其语言通俗、语料丰富可靠,且出现了大量新语词。这些语词或可增补《汉语大词典》未收词目,如"分诀"、"荒狂"、"静尽"、"寄问"、"妓席",或可添加其未收义项,如"第一"、"大采"、"破漏",或可为其提供或补充书证,如"騃童"、"道程"、"肝家",或可纠正其不确释义,如"故故"、"轻欺"、"饶"、"新蝉"、"云碓",因而在唐诗语言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但传统的研究多把语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形式因素,故对于语言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其认识及评价就非常有限.朦胧诗在20世纪80年代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诗歌语言的敏锐,使其思维和表达充满弹性和活力.朦胧诗以其大胆的批评精神和新奇独异的语言特质,为诗歌及整个新时期文学开辟了新的景观.本文以朦胧诗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朦胧诗的两个语言特质.  相似文献   

13.
代绪宇 《南都学坛》2004,24(4):46-53
讽刺诗是20世纪汉语诗歌中重要而特殊的品种。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大动乱,讽刺诗几乎成为社会改革甚至政治革命的工具,具有激进尖刻的文体风格;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相对平稳,讽刺诗回归本体,具有保守节制的文体风格。但是仍然具有直面社会的写实风格和与政治及现实既对抗又和解的中庸风格及谐隐怨刺而又节制宽容的讽刺传统。20世纪在民间还存在大量具有游戏性质的讽刺诗。尽管自由诗是20世纪汉语诗歌的主流诗体,但是讽刺诗采用的主要诗体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度改良了的格律诗体。讽刺诗采用格律诗体,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同时期汉语诗歌在诗体自由化上的极端,保证了汉语诗歌的格律传统在20世纪的被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
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始终占据首要位置的文学体裁,早在十六世纪就被翻译介绍到了英国及其它欧洲国家。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不仅使得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学、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对西方部分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早的古诗翻译,大都由西方学者完成,十九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加入了这一文化传播的工程。本文旨在通过对由许渊和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创作的《游子吟》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试图阐释中西不同文化影响下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诗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提出"信达雅"历经百余年,文学翻译评论家成仿吾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两种方法,以庞德为代表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实践,以卞之琳为代表的英诗汉译,都在不同层面上追求忠实于原文。优秀的创造性翻译(改写)的汉诗英译,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采,并影响了美国诗歌创作;以似致信的英诗汉译法,忠实地再现原诗格律形式与意义,发挥汉字在诗歌表达上所具有的意象和音律上的优势。中西译诗的成功案例均展现了原诗精髓:以诗译诗,气韵神采,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于“新诗”、“现代汉语诗歌”中语言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成为创作和研究界一个重要的话题。论文对其中三个问题进行评述,一是关于“现代汉语诗歌”与汉语语言变革问题的反思,二是诗歌口语与口语诗歌问题,三是“字思维”问题。世纪之交这场关于诗歌语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引发了诸多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艾青的诗歌创作是相当突出的。对他的诗歌作现实主义的分析和定位已成为流俗。如果从启示美的思路来考察艾青诗歌,可以提供全新的视角,对于理解艾青诗歌也更全面。同时,循此思路观察20世纪中国文学,也会获得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离愁历来都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翻译则是以口语或笔语的形式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转达出发语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目的在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之间建立某种等同,因此翻译并非语言本身客观僵硬的再现,而是在译者参与下受社会文化语言影响的再创造。所以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文化传译便也成了诗歌形式及内容传译之外的又一重要使命。文章结合汉语及英语语言特点,以中西方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中国离别文化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在范围、形式、影响和理论探索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在西方汉学领域确立了坚实的地位。从历史发展与现状、主要译作简介、译文评析、对现代美国诗学与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对20世纪中国与西方在文学文化的译介与交流方面的重要活动与成就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