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  相似文献   

2.
素食利养生     
我国有一首《西江月》,这样描述说: 谷气足以资神, 肉味不宜多食。 万病原是从口入, 此理贪夫不识。 但愿舌根三寸, 不念身躯七尺。 真是堪怜不堪情, 累及妻拏哭泣。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素食(或基本素食)是十分有利于养生的。对这个道理,即使物质生活至高无上的封建统治者,也已有所认识。据史书  相似文献   

3.
食泻:吃多一点就拉肚子,这是脾胃不健、消化不良的表现。用白扁豆炒食或煮食,可健脾助消化、化湿止泻。虚泻:肠子咕咕作响,头晕目眩,有时泻稀水,这是胃肠虚弱的表现。用桂圆100克,食肉后可食一小部分壳。桂圆有强心、健胃、补虚的作用。壳有涩肠止泻的作用。冷泻:因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流行主题,表达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的接纳过程,这一过程的描写成为衡量作品成败的关键。怎样写此过程,它需要场景渲染。场景渲染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决裂”场景建构。革命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革命者最终被革命阵营接纳,它必然有一“决裂”过程。“决裂”意味着新生,“决裂”意味着革命者成熟。但这一“决裂”过程是以牺牲革命者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为代价的。这显示出革命文学“决裂”场景的悲壮性。本文以《咆哮了的土地》《田家冲》《在医院中》《青春之歌》为评价中介,试图对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决裂”场景进行描述:知识分子革命者的牺牲有最终的价值取向,即重新确定他/她的血统和身份,变成真正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份。  相似文献   

5.
本来,是没有准备写这篇文章的,因为,对贪官已经见怪不怪了,也已有点无所谓了,说不说都是那么一回事。但,最近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上县,前后两任县委书记因卖官受贿,接连成为大贪官的报道,让我大为震惊,也深感责任,对贪官要抨击,对贿官要痛击,决不能见怪不怪,抱无所谓的态度。于是,也就有了这篇“也说”。贪官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利用职权,贪污、盗窃、挪用公款,一类是利用职权,受贿、敲诈、勒索他人钱财。所谓“贿官”,是特指那些利用职权受贿的贪官。这个(?)官,是贪官中的一种,它同一般的贪官有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可以单独一说”,值得单独一“说”。“也说”者,再认识也——这个贿官,怎么会那么多,怎么会那么贪,不是一个(?)个,而是为数不少的一群;不是贪一点,而是贪无数,动辄数以几十万几百万,往往(?)以千万,甚至上亿,到底该怎么防,该怎么治,该怎么惩?自然,抨击贪官,抨击贿官,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这篇“也说”也只能拣若干片(?)来说,说一点自以为比较深刻的话。  相似文献   

6.
孤愤     
[原文] 智①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②;能法③之士,必强毅而劲直④,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⑤法而治官,非谓重人⑥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⑦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⑧,不可两存之仇也。  相似文献   

7.
商朝宰相伊尹有一篇烹饪专著《本味篇》,被吕不韦收在《吕氏春秋》里: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这篇3500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六册《太阳的光辉》一文引《论语·子张》语:“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亻币)之.”江苏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学习手册》解释:“过,名词,过错.”这是可研究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比喻词“如”把本体“君子之过”和喻体“日月之食”联系起来,这就决定了“君子之过”与“日月之食”之间存在着可比性,喻体“日月之食”意即“日月被蚀”,陈述的是事;本体“君子之过”陈述的也应是事,意应为:“君子错”,或“君子有错误”,“君子犯错误”等.不难看出,这里的“过”具有“动词”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感兴是知、情、意、趣的综合表现,即人"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的精神情状。具有"随遇发生,随生而盛"之特点的感兴,实质上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对存在的领会的体现。知、情、意、趣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就是诗人之胸襟,也就是叶燮所说的"诗之基"。对于诗歌创作乃至任何文学创作来说,出而为情必显情之趣,出而为景必显知之趣,出而为事必显意之趣;而无论作品是重在为情、为景抑或为事,都必然是情、景、事浑然一体的,这就意味着,任何文艺创作都有知之趣、情之趣和意之趣灌注其中,也就是说,感兴之所以在文艺创作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就因为它是知、情、意、趣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0.
患过大病之后,一些老年人刚刚痊愈,就大食大补,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恢复作用,反而使原病复发,症状加重,这类现象中医称之为“食复”。 在人们日常生活及临床上常见的老人食复多为感染性肺疾患、肝炎、胃炎、胆囊疾病、肾炎、糖尿病、肠道传染病等。患这些病的老年人,在疾病恢复期,如不注意饮食,极易食复。 导致食复的原因,多为病后余邪未清尽,脾胃气弱,而强之饮食、盲目进补,使尚未复元的脾胃、元气受损,旧病重发。 防食复,首先宜辨证施食,根据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异选择性味不同的食物。如高热后必耗津伤阴,  相似文献   

11.
从艺术本质上讲,中印两国“味”论从总体上看都属于艺术鉴赏论,都强调了艺术美感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要经得起玩味、寻味、品味,强调艺术要带给人美感享受。但中国“味”论更突出地强调了艺术的“味外之味”,即艺术美感的多层次性和广泛持久性。而印度“味”论则更强调艺术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可体味性。从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上看,两国“味”论都极其重视艺术情感的传达和表现。中国文学一向就有重情的传统,中国诗论也很注重情感传达的论述,而印度“味”论则更是以情为核心,对艺术表达之情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但总的来说,印度“味”论更提倡“艳情味”,而中国“味”论则更强调“平淡味”、“冲淡味”。  相似文献   

12.
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组报道,也就有了这篇"也说玩官"。这句话是:官员自律至少要三戒--戒贪,戒色,还要戒玩。一位老干部说的。这组报道是:不能以红色旅游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新华网上发的。这个戒玩,当然是指戒公款之玩。其实,此戒本属当今官员自律的题内之义。不知什么原因,不少官员似乎没有想到此戒,以至公款游玩之风屡禁不止,甚至还扛着红色的名义出游。所谓"玩官",是特指用公款外出游山玩水的官员,或者用别人之钱外出游山玩水的官员。也许是"人之性,本好玩",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眼下玩官似乎有点挺流行的,这个面到底有多大,恐怕没有人能说得上来,但说这个面不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说,官员动用公款旅游,已经成了官场的一个痼疾。既有顽症,就得针砭,非治不可。尽管玩官不同贪官、赌官、色官,但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病官",且与那个先进性格格不入,也甚有必要来几句点评。  相似文献   

13.
说盗人未有甘心而为盗者也,必不得已而始为之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彼为盗者,未尝不知之为乐也;知其为乐而不之享者,良亦有不得已在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吸风餐雨,掠十得一。彼为盗者,亦未尝不知之为苦也;知其为苦而必为之者,良亦大有不得已存也。天下太平之时无盗,纷乱之时多盗,岂盗为纷乱之时所必有者欤?良亦有不得已而有之者。非迫于饥寒,即迫于罪过。大好男儿,铤而走险,致委骨穷尘,而为祸一世者,岂无故哉!原  相似文献   

14.
审美心理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墨子、非乐》)这说明,一旦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审美这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使人们不再满足于局限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而足要求不断扩大审美领域,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需要正是旅游活动不断发展并迅速  相似文献   

15.
释“一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南唐后主李煜这首《浪淘沙》词中的“一晌”,注家多注为“片刻”,笔者未敢苟同。“一响”固有“片刻”之义,于此却未为贴切。若释“一晌贪欢”为“片刻贪欢”,此连上句“梦里不知身是客”,意思即为:我做梦糊里糊塗竟不知我现在已是亡国贱俘(客),居然在梦中还当了片刻皇帝,又贪了片刻之欢。此解不能说完全讲不下去,但它未能突现李煜亡国后那种厌见春花、厌见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的无比哀伤恨怨之情。而且,还给人个错觉,好象此刻的李煜还不是“往事只堪哀”(《浪淘沙》)——深悔自己早先那种已造成亡国后果的贪欢荒淫;而是眷恋它——极嫌其梦之短,其欢之暂(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范畴、概念、术语都是诗性感觉体验的隐喻式表达。色、声、臭、味等概念,本来是人的感官的日常体验,引之以论文,似乎文学也视之有色,听之有声,嗅之有香臭,尝之有滋味。根源于这种感觉体验趣向,文学审美也有类似诉求。如追求文采飞扬,喜好妙言妙曲,崇尚味外之味,总之要求文学色、香、味俱全。这种体验性的表达最富有原始感觉,也是最富于诗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17.
又到了跳槽高发季节,面对着空荡荡的座位,管理者应该看到员工离去的积极一面。人们一直认为员工的跳槽意味着一个公司的损失和另一个公司的获利。想象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关系网和他们的身影一起消失在大门外,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古诗形式短小,语言高度精炼,学生不易理解,因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究竟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这是因为:第一,古诗具有特殊的句法规律,省略多,跳跃性大,欣赏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予以组接、补充,才能形成完整而具体的画面。第二,诗资含蓄,在艺术表现上讲究以少总多,以小寓大,虚实相生,具有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体会到。第三、古诗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此类诗大都有一定的寓意,若要真实准确地把握之,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但是,…  相似文献   

19.
俭以养德     
李杰 《山西老年》2011,(4):13-13
"民以食为天",但讲究食之美德也同样是必须的。 无论在家,还是在饭店,常有把吃剩的饭菜要么整碗整盘地倒掉,要么食之一半弃而拂袖离去的现象。据说理由有四:吃剩饭不卫生;吃不了兜着走寒酸;公款吃喝与己无关;生活水平提高不在乎这点。说白了,都是为浪费这种行为作辩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声巨响,我听到一个老人用命令的口气大声说:“小子过来,这土底下有东西,小心!”接着就有两个人小心翼翼地把我从地底下一点一点地往外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