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学术思辨最终总是要同现实的人生发生关系,这是大多数人认同的道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认定,理论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其成果能够打动人、能够说服人,让人按学理指示的方向自觉行动;并认为,能够打动人、让人信服的理论也必是贴近现实的理论、贴近大众的理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于1844年,这段话因此可以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是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作为一代伟人,他不仅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而且对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作了精辟的论述,成为邓小平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搞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认真研究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理论来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源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1、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他们毕生的革命实践中.不仅创立了无产阶级如何夺取革命胜利的光辉学说.而且还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①1847年,马  相似文献   

3.
“真理没有阶级性”这一命题究竟是不是一个普遍命题,是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真理。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界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有的人说“真理没有阶级性”只适用于自然科学真理,而不适用于社会科学真理。我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无法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一所谓“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其涵义无非是说: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受着他们的阶级地位、阶级立场的制约,或者说,社会科学真理只能被某一阶级所认识、所掌握、所利用。因此,揭示这种真理的社会科学只能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表面上,这种解说貌似有理。但是,只要我们追根究底,就不难发现:由此概括出“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这一概念是不科学的。它把社会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和阶级性这两个不同方面的属性混淆在一起,因而推出一个荒谬的命题:“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4.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很奇妙:人们最熟知的对象往往并不真知,经常在讲说的事物恰恰最难说得清楚,“人”就是这样的对象,“哲学”也属于这样的事物。历来,“人”被人们看作最难理解之谜,“哲学”自己总在不断追问什么是哲学,这显然不会没有某种道理蕴涵其中。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其实是连理而生的一回事,一旦人的谜底被揭开了,哲学是什么也就容易说清楚;反之.如果哲学弄清了自己的本性和身世.也就表明人开始走向充分的自知和自觉,我把这叫做: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不过是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理论。这句话不只包含人和哲学有着…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与"硬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极富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集中的体现在他对理想形象的执着的追求上。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是 :“勇气是海明威的主题 ,是使人敢于接受考验的支柱 ,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 ,去迎接那看起来是难以应付的现实 ,勇气令人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海明威笔下的理想形象就是所谓“硬汉” ,一个“生来并不是被打败的 ,你可以消灭他 ,可就是打不败他”① 的英雄。海明威毕生的创作有两大主题 ,一个是勇气 ,一个是死亡。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斗争 ,当死亡临头时向着死亡直冲过去 ,誓与对手同归于尽。在海明威的作品中 ,几乎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一种理论除非彻底,否则不能为人信服。而理论彻底的关键在于语言表述是否恰当合理,偏执急躁的语言不能说服人,冗长赘余的语言使人厌恶。因此,同理论相得益彰的语言才是彻底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政治语言和科学语言,不能为喜好群众语言和艺术语言的大众所认识和理解。因此,要求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语言转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语言艺术正是这种转向的取向之一,因为语言艺术是中国共产党传播理论的优良传统,是契合人民大众接受心理和表述习惯的方式之一,更是理论实践的结果反馈。  相似文献   

7.
张之锋 《社会科学》2001,(10):39-42
人的利己欲望和社会整体利益所要求的利他欲望构成一对矛盾。弗洛依德的“游戏说”和儒家的“天命观”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两个思路。“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就像小孩做游戏一样 ,通过沉浸在幻想中的美妙世界而能使压抑的欲望得以宣泄。“天命观”认为只要这种矛盾是合理的 ,就应该积极地面对它而不是逃避它 ,并在正视它的过程中油然而生出一种“浩然之气”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状态赋予人巨大的激情和勇气 ,从而洗涤掉人的种种烦恼情结。两种思路各有其高明之处 ,都对后世有极大的启示与实践意义。一无论是从个人日常经验的感…  相似文献   

8.
权力产生“腐败”吗?——社会心理学的答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可能滋生“腐败”,这是大众和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共识。这里。社会心理学描绘了关于权力作用更加丰富多彩的图景。权力的存在和使用广泛地影响了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社会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些心理和行为既包含“腐败”的成分,也包含中性和积极的成分。对此,只要唤起当权者的责任意识,权力的“腐败”性作用就会受到制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权力与“腐败”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说服一直是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动机。发轫自中西方的不同说服实践各有其逻辑特点。从中西方对“类”这一概念的理解差异切入,在理论层面廓清中西方说服逻辑的分野,发现中国的说服注重推类,并利用“意象”完成推类的过程;西方的说服注重推理,依靠“形式”完成真理的建构。通过在中美两国大学展开的两次实验,对中西方各自说服逻辑的传播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人更容易被意象推类说服,西方人更容易被形式推理说服。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解释世界”的理论活动致力“解释”,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活动首先致力“批判”,其基本方式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它以作为资产阶级社会之“副本”的政治经济学为批判对象,以“描述”“揭露”为主要手段,目的是构建一种彻底的、能够掌握群众的理论来推动“原本”之改造。其具体环节是:通过对以往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学说的“描述”与“揭露”来发掘政治经济学规律的“历史路标”,进而在这一“历史路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原有理论的改造和新的理论的建构,最终构建出一种彻底的理论。这一理论通过掌握群众而参与人类历史进程,由此使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特质得以彰显、理论使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邵荃麟同志在文艺界大肆推銷他的“写中间人物”主张的同时,积极鼓吹“现实主义深化”的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吹得天花乱墜,认为只要“现实主义深化”了,就能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就能使斗爭的复杂性得到充分的反映,就能“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强大的革命浪漫主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他生前的著作、文章、讲话中,并不过多地使用“价值”、“人的价值”这一类的概念,他也没有专门地、系统地论述“人的价值”这一类的问题。这样讲不等于说毛泽东不关心、重视人的价值。只要我们对毛泽东思想稍加研究,就会明显地感觉到,毛泽东十分关心人的价值,并把他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为人民的利益和需要的工作中去,由此作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贡献。 一 毛泽东关心重视人的价值,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关心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核心,来讨论人的价值问题。围绕着这一核心,形成了他关于人的价值系统的丰富的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的作用来看,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至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研究要“超前”,一个是理论研究要为现实服务。这两个问题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既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作用,又使理论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理论研究“超前”,就是说理论要走到社会实践面前,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种超前的理论,应该是本学科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是揭示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同时也是预见事物发展趋向的理论。因此这种理论,不仅能够指明实践的方向,而且能够给实践者以鼓舞和勇气。我们所说的理论研究超前,并非凭空制造,胡思乱想,而是以社会实践和客观实际为基础,根据马列主义毛泽  相似文献   

14.
去痛片和止痛片都有解热镇痛的作用。人们在服用这两种西药时,往往不加区别,似乎“去痛”和“止痛”是一回事,只要能解除身体的一时痛苦就行了。其实,去痛片和止痛片在药物的组成和治疗效果等方面都有区别,服用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相似文献   

15.
一、理论的成熟、创新、发展,离不开争论、讨论、评论、批评与反批评,因而希望《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促进闹哄哄、热腾腾的理论研究气氛的形成。二、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现实,贴近现实,实现理论与实际的互相联系,因而希望《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成为对改革开放中各种“热点”社会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论坛,这样就能提高社会科学的社会效应,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使刊物成为广大订户的刊授学校。  相似文献   

16.
一、对“生产劳动”概念的再认识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生产劳动通常是指从事实物产品制造(即改变生产资源的物质形态),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经济行为。以此标准去衡量,只有制造工农业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社会科学研究和其他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被称为非生产劳动,工农业生产部门以外的部门就被称之为“非生产部门”或“纯消费部门”,拨给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经费则被称为“非生产性投资”。实际上,这种理论观点长期困扰着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被说成是靠物质生产部门养活的人,造成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拮据,人员编制和机构屡屡被压缩,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更加突出物质生产的作用和自然科学的地位,这就使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面临着更深刻的危机。所有这些,究其原因,都与主观上把社会科学研究视为非生产劳动有  相似文献   

17.
文学创作需要作家具有各方面的智能条件,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此历来十分重视,人们已经熟知的是他们对作家的“才、学、识”的强调,除此之外,古人常常提及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作家的胆量(即创作勇气),这在今天改革时期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明代袁中道评他人作品时曾赞扬作者能“随其意之所欲言,以求自识,而毁誉是非,一切不问,怒鬼嗔人,开辟天地,此真胆别也”。清代的袁枚曾经为自己“少年作诗颇有诗胆”而自豪。叶  相似文献   

18.
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迄今已三十年了;为富国强兵而上下求索、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从徐光启算起,西方学术传入中国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中国学人当前面临着相当多的机遇和挑战、问题和困惑。 这些挑战,从哲学层面说,表现为究竞如何才能彻底打破“中”“西”“马”间的森严壁垒,通过融会贯通而找到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向和道路、进而实现对现代文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从人文学术角度看,如何对'-3今现实生活之中的人生意义进行恰当的理解、把握、探讨和研究,而非停留于简单化的“引进”或者“集体失语”;而且,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说,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如何确定其学术前提、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真正恰当地探讨和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今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维度。 只要不再满足于完全唯洋人的思想学术马首是瞻、努力从“照着说”走向“我要说”,只要正视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所提出的各种真问题、力求使学术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原创性,我们就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彻底批判反思既往的学术道路、通过直面追问并厘清当今的学术困境和机制,祛除形形色色的伪问题伪学术和伪思想,才有可能正本清源,继往开来,探索并逐步确定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现实出路。 为此,本刊以“中国学术研究的问题与出路”为总话题,本期特刊王毅、唐磊《如何思考中国——有关“中国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对话》一文,并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本刊一概欢迎。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与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经济学正在努力挣脱形式主义的束缚,这已经成为最近十年经济学演变的趋势之一。这种趋势要求经济学把视野从单纯的“物的维度”拓展到社会科学的另外两个维度——“意义的维度”和“行为的维度”。从我们熟悉的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的批评角度看,这一演变意味着经济学将回归“古典”、摆脱“庸俗”、找回“人”及其“意义”。因此,读者不妨把这篇文章看作是我对中国学者们正在从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科学的“本土意义”的描写,这类本土性的研究,我们一贯地把它称为“直面现象的经济学”。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其实就是我所理解的“直面现象的经济学”所必须包含的全部三个维度——物的维度、行为的维度和意义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万军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本身发展这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道德建设必然获得新形式,即从修养论道德向制度伦理转变。所谓制度的好坏就包含着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评价,其根本标准就在于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本身全面而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