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立自主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心一环明月一、独立自主原则的实施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电令第29军军长宋哲元就地抵抗,并调集兵力援助。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香月细目》的内容、《香月细目》的历史背景等 5个方面分析了宋哲元拒绝签订《香月细目》的原因。作者认为宋哲元对蒋介石的态度应该重新确认。  相似文献   

3.
卢沟桥事件初期宋哲元和谈述评肖立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作为华北前线29军的最高首脑,宋哲元在24日以前基本上是采取了和谈的决策。这个决策是宋哲元综合各种讯息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做出的。探讨进入宋哲元决策的讯息及其主观判断,将有助于揭示当时局势的...  相似文献   

4.
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0周年座谈会纪要刘大可在卢沟桥事变60周年之际,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社会科学院和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0周年座谈会”,于1997年7月7日在济南举行,省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省直有...  相似文献   

5.
蒋建国 《学术研究》2022,(5):106-117+178
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国内主要报刊的报道较为详尽。面对国难,报刊读者对于卢沟桥事变的阅读、思考与态度虽然有时空上的差异,但焦灼、愤恨的心情却较为相似。在“和”与“战”方面,读者的立场也有分歧,但随着战火的延烧,尤其是随着平津沦陷和八一三事变的爆发,持续一个多月的卢沟桥事变的报道,使许多读者逐步认识到抗战救国乃是必然的选择。通过政界人士、传统士绅、学界人士的新闻记载和事后回忆,我们可以从阅读史的角度探析这一重大事件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华北沦陷区的经济地位及日本统制掠夺之特点居之芬1997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0年祭。在60年前,日本所以要发动这场赌国运的大规模侵华战争、甚至不惜扩大为太平洋大战,其主要目的是要侵占和征服大而弱的邻国———中国,侵占她广袤...  相似文献   

7.
杨天石 《学术探索》2005,4(3):94-104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决定拒和、应战,发表了措辞激烈、坚定的抗战宣言。为了保卫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同时从战略上牵制日军对华北地区的攻势,蒋介石决定组织精锐部队进行淞沪抗战。淞沪之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烈的一次战争,时间长达3个月。其后的南京保卫战实际上是淞沪之战的尾声。淞沪之战虽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略战术失当、对国际力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失败,但淞沪、南京之战显示了中国军队、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短期内速胜的美梦。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决定调整战略战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抗战战略。  相似文献   

8.
冀察政务委员会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华北分治”政策与南京政府的对日妥协外交相结合的产物,而宋哲元的政治运作则是这一结合的关键。宋游刃于日蒋之间,一方面利用南京政府抵御日本压迫,另一方面又借重日本压力向蒋介石索权,从而在短时期内促成以他为首要的冀察政委会的成立,掌握了华北军政实权  相似文献   

9.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 1937年卢沟桥事变期间 ,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的特殊历史阶段 ,蒋介石为应对外敌入侵 ,在军事方面作出了自己的思考。本文根据蒋介石这一阶段的论著 ,概述了他对于未来战争的认识、他的国防理念、他关于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构想、他的军事教育思想 ,在此基础上 ,对这些军事思想及其历史作用 ,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四十年代云南社会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十年代云南社会学的发展袁方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不久,平津即告陷落。当时的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3校南迁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共有文、理、工、法、...  相似文献   

11.
甲午丰岛海战失败责任在李鸿章郑守正丰岛海战是中日甲午海战的序战,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丰岛在朝鲜酉海岸,因海战发生于该岛附近海面,故称丰岛海战。丰岛又位于牙山锚地以西约20埋,故是役亦称牙山海战。六月二十日(农历,下...  相似文献   

12.
上海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中心,蒋介石对其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从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到1937年的"八·一三"抗战,蒋介石基本是执行了"以战求和"的策略,但是仔细考察这一策略的前后,可以发现他两次"以战求和"的程度有所不同,1932年他对日策略消极成分更大;1937年蒋介石感觉到已经无路可退了.在仓皇中决心应战,虽然其策略依然是被动的,但已有积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陈史之争”透视彭思云,陈鸿建弹指一挥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五十周年。时值此刻,回顾过去中国抗战时期的“陈纳德、史迪威之争”,恐怕不难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解蒋介石在抗战紧要关头(1942—1944)对日态度以及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与对日作战之策略...  相似文献   

14.
蒋中正于1937年7月17日在第一期庐山谈话会第二次共同谈话对于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政府处理方针的报告,被认为是对卢沟桥事变的严正表示,宣示政府的立场,以及抗战到底的决心。除了1937年7月19日分开发表的谈话会讲词外,这份报告存在基本精神与立场相近但内容互有出入的三个版本:"速记录"、"致词"和《告全国国民书》,三者相互参看,方能进一步了解政府在卢沟桥事变初起时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由"讲词"发表过程中,蒋氏对于内容的斟酌,以及发表时间、形式的考虑,亦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领导者,蒋氏在处理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之重大决定时的态度与决心。  相似文献   

15.
1946年6月,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完成了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之后,悍然撕毁一切协议协定,以几十万重兵危及中原解放区,挑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内战。中国共产党没有被美蒋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毛泽东清醒地估计国内外形势;1946年7月20日,为...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辞办黄埔军校问题之考述曾成贵从某种意义上说,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发家的。然而,在创办军校的过程中,他却借故辞职,拂袖而去。考述蒋的此番去就行藏,对于研究国民党政治力量的分化离合,对于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和品格,都不无意义。1924年1月24日,蒋...  相似文献   

17.
蔡廷锴等主张反蒋抗日,得到了很多方面的支持,冯玉祥即是重要的支持者。蔡等废止民国纪年,废除国民党,联合共产党,又使不少支持者不愿接受。冯玉祥积极鼓励韩复榘、宋哲元举兵响应,韩等也未敢行动。蒋介石无后顾之忧,即动用大兵,将事变镇压了下去,使冯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18.
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民众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民众动员李峻史学界一般将抗战初期界定为从卢沟桥事变(1937.7.7)至武汉失守(1938.10)这段时间内。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国民政府认识到,以弱敌强的持久抗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民众...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时体制主要指政治体制和军事体制.国民党战时体制对抗日战争影响极大.它的嬗变与国民党的抗日态度、战略方针的变化以及中国政局的走向密切相关.国民党战时体制的嬗变经历了建立、调整和扩大三个阶段.本文拟将其嬗变的过程和利弊作一初步探讨.一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称之为“第一期抗日作战”.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怒潮的推动以及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在这个阶段中,国民党的抗日态度是比较积极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动员抗战的谈话,表示了反对日本扩大侵略的强硬态度.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明了国民政府对日抗战的立场.8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建立战时体制.与此同时,国民党确定的对日战略方针是:“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的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也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争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俟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具体口号是“以空间换时间.”为了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为了实现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方针,国民党迅速建立了战时体制.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时期的蒋介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与共产国际的微妙关系,对大革命的发展进程起过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他们之间的这段历史关系有必要加以系统综合研究。这里,我们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力图客观地描述这段历史,尽力科学地对这段历史的实际加以分析,以为大家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资料和认识。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之前,蒋介石与共产国际发生关系的起因与基础。蒋介石与共产国际早在1924年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前就有了联系。1923年秋,蒋介石作为“孙逸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