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多年前,鲁迅在《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一文中留下了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同两位年轻的作家沙汀和艾芜的一次通信的珍贵记录。当时,这两位青年作家曾就小说创作的题材问题求教于鲁迅。鲁迅在回信中首先指出作者本身如果是战斗的无产者,那么无论写什么题材都会是有意义的。接下去鲁迅写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几十年来,沙汀遵循鲁迅的这个指示从事文艺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大凡各类"中国现代文学史",都要把沙汀、艾芜列在同一专章中加以论述。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两人在同年同月出生于同一个四川省,又是同学并在上海同受鲁迅先生的培养的缘故吧。其实,只要我们拜读了他们的作品,便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小说无论是题材、人物,还是结构、语言等诸方面都有着迥乎不同的风格。本文仅就《在其香居茶馆里》和《山峡中》两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试比较他们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1沙汀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基调为主,而艾芜的小说则以浪漫主义的风情见长。而这两个不同特点的形成与他们各自的经历和出身以及气质的差异是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左翼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截然区别于其他左翼作家,从而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独树一帜。可是,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4.
巴金、阳翰笙、沙汀、艾芜是我们四川籍的四位老作家。他们都是年过八十高龄的老人,他们的文学生涯也都在半个世纪以上,他们在我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上都是有贡献、有地位,有影响的作家,是久经风雨,成绩卓著,风云文坛的老将。特别是巴金同志,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尊重和热爱,就是在国际文坛上也是产生了巨大影响、享有崇高声望的文学巨匠。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二年上海辛垦书店(一家以出版哲学社会科学译著为主的书店)破例印行了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作者沙汀,文学界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人。这本书立即得到文学界的重视。茅盾以敏锐的艺术嗅觉,首先肯定了沙汀的艺术才华,称赞沙汀“实写的手法,很精细地描写出社会现象,——真实的生活图画”。甚至那位常在《现代》上发表文章,一心“等着大天才”的苛刻的批评家,也承认沙汀“从皮肤到心脏都是新的”。就这样,二十八岁的青年作家沙汀,以他那新颖的艺技格调,进入了三十年代吵吵嚷嚷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沙汀是一位擅长于讽刺小说创作、成就卓著的“风格”作家。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一再把他归入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列。沙汀的讽刺小说创作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讽刺文学传统,既不消极地展览社会的丑恶面去吓唬读者,也不以调笑作幌子去引入逃避严酷的现实——如鲁迅所说的“将屠夫的  相似文献   

7.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有别于其他左翼青年作家。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登上文坛的中国作家无论是谁,都正值他们的头脑最机敏的时期接受了“五四”的洗礼。本文所研究的艾芜,也毫不例外,他为了继承“五四”精神,孤身一人踏上了流浪的旅途,与边陲大众一起体验了苦难的劳动生涯。所以。艾芜的青春足迹,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培育(新人)的实验典型,通过它了解“五、四”所指出的道路的真谛,假如说,高尔基是一个先从苦难和鞭答而后又通过读书来体尝人生辛酸的话,那么以  相似文献   

9.
艾芜是三十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打开他的作品,迎面走来的多是社会下层人物形象:贫苦的农民、瘦弱的轿夫、被迫辍学的穷学生、忍饥挨打的店伙计等等。这些形象在作家笔下都被刻画得生动饱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比这些形象更鲜明完整、更光彩夺目、因而也更能体现艾芜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却是另一类更为独特的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流浪者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南充地委党史办公室郭全同志曾就杨伯恺烈士的事迹访问沙汀同志,沙老于工作忙、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写了这份回忆录。初稿寄来南充后,沙老又嘱咐请任白戈同志校阅,任老阅后将原稿携往北京同沙老共商后作了修订,后又经沙老再次校订。感谢沙老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三十年代社会思想的珍贵资料,更为二位老同志对杨伯恺烈士的怀念之情和对历史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现将全文刊载于此,愿与读者、研究者共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巴蜀文化给予过强烈关注,将《蜀碧》视为“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并直接体现在对国民性的思考中。又在邹容《革命军》关于国民奴隶劣根性的批判中,找到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他对“五四”青年时期巴蜀作家群给予了充分地评说,并且大量编选巴蜀青年作家的作品。对巴金、沙汀、艾芜、周文等巴蜀现代作家给予过热情扶持。现代巴蜀作家沾泽于鲁迅甚多,他们对“鲁学”的建立,也贡献颇大。吴虞、郭沫若、敬隐渔等对“鲁迅学”的建构,都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把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艾芜早期创作的边地小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审美理想、创作目的方面的异同:他们的审美理想基本相近,都是努力发掘与赞颂人性的真善美;就创作目的而言,艾芜是紧跟时代的,他的边地小说比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而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却另辟蹊径,他把人物置于用“爱”幻化出的湘西来展现、讴歌人性的美,并在乡野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张瑞英 《东方论坛》2007,(2):38-43,53
作为巴蜀文化精英,李劼人、沙汀、周文、艾芜、罗淑等这些眷恋着也以批判的眼光谛视着自己乡土的巴蜀作家,各以自己的生命存在形式和作品人物展示、张扬着巴蜀不屈的生命意识.他们的乡土小说通过并不复杂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画廊,如横行无忌、油滑处世的地方官僚、军阀;豪侠仗义、粗犷蛮野的袍哥、土匪等,这些强势群体以其带有浓郁巴蜀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展现着让人钦佩的生命激情和令人瞠目的无法无天,充溢着蓬勃张扬的生命强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艾芜和许地山无疑是两位独特的作家。他们以新奇的异国风情表现自己对文学的热爱 和对祖国人民的关怀。然而,即使是近似的题材和视角他们在很多方面也体现出自己别样的风格,尤其在作品中人物的塑造 方面。文章对此进行比较,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出其不同点。这主要是从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塑造方式以及人 物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观这几方面入手。一位是故事的朴实叙述者,一位是曲折情节的编织者,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 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乃至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沙汀的创作,人们自然想起《在其香居茶馆量》《淘金记》等名篇,脑海里浮现出么吵吵,方治国、林么长子、白酱丹这一系列讽刺性形象。确实,三、四十年代,沙汀同志独辟蹊径,致力于国民党基层政权及其社会基础的各类人物塑造,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众多的讽刺性人物形象,这是沙汀为现代文学史作出的特有的贡献。但在对  相似文献   

16.
作者期婚 文学新近演出的几出川北灯戏的特点试谈司马迁对人物的褒贬孤篇横绝 —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巴金、阳翰笙、沙汀、艾芜的创作道路、 成就和经验沙汀年谱(二)辛亥革命的序曲,农民起义的颂歌 —浅论《草莽英雄》的艺术成就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读巴金的《怀念集》巴金《家》的版本变迁透视.构图·设色 —谈艾芜“南行,小说的“绘画美”姚合杂考谢那匕人品琐议贾谊《吊屈原赋》臆说钱起诗歌艺术风格初探道家思想与汉代抒情小赋“芙蓉姐”形象系列谈 《张澜诗选》读后记(代序)古代咏梅诗词漫话唐绝句的成就及研究概况 《棠棣之花…  相似文献   

17.
这些充满着戏谑而独创的幻想的新作,属于我们文学中最不平凡的现象之列, 沉醉若狂的读者们交口赞誉,是可以当之无愧的。——别林斯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的并不是“以创作丰富自乐”,而是写出属于自己所独有的风格的作品。沙汀同志在三十年代初开始创作的时候,就努力摆脱当时盛行过的“革命文学”神圣法规的羁绊,走自己的创作道路。虽然,这条道路艰苦曲折,但经过多年的刻意追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终于出现了属于沙汀特有的风格的作品,这是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胜利。  相似文献   

18.
艾芜: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蒋明玳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  相似文献   

19.
李辉英,对于内地青年读者来说也许是个生疏的名字,但却为年老的读者所熟知。一九八○年,丁玲曾在《关于左联的片断回忆》一文中,忆起李辉英创作的起步。她说:“我编《北斗》很重视读者的意见,我联系了不少读者……,沙汀、艾芜就是在读者座谈会上认识的……,李辉英、芦焚,都是从投稿中发现的新人。”李辉英的处女作《最后一课》,就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可算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天才。早期,他创作小说,他在小说中应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最为成功的。又编辑几种杂志,由他主编的《现代》杂志是三十年代初期最有影响的两大文学期刊之一;他还精通英语、德语,译了施尼茨勒的《妇心三部曲》等外国文学作品。中年,他先后在几所大学教授文学,培养研究生,又译出了苏联、东欧作家的大量作品。晚年,作家移情于古典诗词的创作和研究,和金石文字、古器物铭、鼎彝碑拓的研究考证与辑录工作,均卓有成效。象这样一位文学家,还不是一位天才吗?他的天才的呈现,有如歌德说的,就在于能够“去看去听”,并善于“去区分去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