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论     
一、恩格斯的论述和有关争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管理体制,通过“指令性计划”和“统购派购”的形式,给社会主义生产涂上了一层“国家色彩”或“革命色彩”,即“为革命种田”、“为革命做工”、“为国家多作贡献”等等。为此,宣传媒介一直向人民群众灌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老黄牛”精神。大力提倡“甘当共产主义的铺路石”和“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每个人都应当做党的‘驯服工具’”。这样,“国家”与“革命”就变成了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对象,而人民群众则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生产的“老黄牛”、“铺路石”和“螺丝钉”了。这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本质是相矛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人民群众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而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不可能把自己当作“会说话的生产资料”来看待。  相似文献   

2.
在胡锦涛总书记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拜人民为师"是其中一大亮点;历史也表明,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拜人民为师"就是做人民群众的学生、拜人民群众为老师、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学习,这是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做好群众工作最根本的方法。因此,学习胡锦涛的"拜人民为师"理论内涵及其要求,在态度上和行动上实践"拜人民为师"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理论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哺育和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80年来.我们党以人民群众为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从而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政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着手,阐明党只要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多为人民群众着想,多从人民群众那里获取经验,多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党群、干群关系就会融洽,群众就会支持、拥护执政党,党的执政根基就会坚不可摧。  相似文献   

5.
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党员只有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特质。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是党依靠和服务的对象,毛泽东同志准确界定了人民群众的范畴,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群众史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人民群众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怎样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认识的理论形态。李大钊基于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人民情怀,以唯物史观为认识工具,以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进程为现实基础,以人的平等、自由、富庶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构建起属于马克思主义谱系的人民群众观。在"Democracy"的多种汉译词语中,李大钊主选了"平民主义"。在李大钊的语境中,"平民"一指集合意义上的人民,二指占社会成员或国民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三指平等、自由之民。李大钊"平民"范畴的多义性决定了其"平民主义"意蕴的多维性。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的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的思想主张主要有:爱民忧民重民生,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亟需教育、组织和训练,没有妇女的解放就没有人类的解放,知识青年须走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等。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新型人民群众观的开创者,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8.
夏俊 《南方论刊》2014,(11):46-48
作为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陈云在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对深入党的群众工作开展进行艰辛的探索,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群众观。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依靠人民群众,虚心向人民求教,广泛听取人民意见;发动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争取革命建设的胜利;一切为了人民,关心人民疾苦,努力为人民谋福祉;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利益诉求。汲取陈云群众观的思想内核,对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全国执政后的重要理念。在"执政为民"理念指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创造的治理模式,都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贯彻和落实,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目的是要依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这些探索和创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之后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承认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思想,有助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1.
黄韶 《南方论刊》2009,(6):72-73
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群众的工作,我们必须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必须“以人为本”,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应该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工作,通过办实事、办好事,获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在办实事当中穿插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确立了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宗旨,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基本的行动准则:着重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与代表人民的全面利益的统一;向人民负责,坚持人民标准观。同时确立了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利益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林萌 《南方论刊》2021,(1):45-47
疫情防控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全民战、总体战,关乎着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发挥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主体作用,能够及时构筑起防止疫情扩散的屏障,切实打通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为防疫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之力.本文从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意义出发,针对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主体作...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共产党人来自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人民群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正确地引导人民群众,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从根据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地位,使中国的社会面貌为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共六大在探索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工农群众主体地位的巩固和能动作用的发挥,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政权建设中的群众思想。其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形成了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政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潜能为推动政权建设的内生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为政权建设的着力点;始终坚持群众思想、践行群众路线为政权建设的根本路线方针等为主体内容的群众思想,对当代政权建设中的群众路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6,(5):159-160
习近平改革本质论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无疑,“人民”是改革的本质属性。“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  相似文献   

17.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都紧紧依靠人民,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不断突破瓶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积累的历史经验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  相似文献   

19.
馬克思主义者認为,人类社会历史是物質資料生产者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馬克思主义者坚信人民群众的偉大創造力量和智慧,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同时,馬克思主义者又認为必須承認个人的历史作用。人类历史的进程,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社会运动的必然产物,但“历史的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构成的。”馬克思主义者还認为能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体現人民群众意志、站在历史斗爭的前列、坚决地领导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满足了唯物史观的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人民至上的乡村振兴战略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成果由农民群众共享,最终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