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把大批机制棉纺织品向中国倾销。过去往往强调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破坏了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一面,忽视了促进中国棉纺织业机械化的一面。其实破坏与促进交织在一起,促进当中又有阻碍,构成外力冲击对中国棉纺织业近代化的历史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演化过程,任何的简单化都将带来片面性。本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向同志们讨教。  相似文献   

2.
18世纪英国社会时尚特别是服装时尚的变化,造就了棉纺织品日益广大的消费市场;当时英国棉纺织业技术落后、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且导致对外贸易被动失利。两者之间的反差使棉织技术革新势在必行。经济利益的吸引和英国棉纺织业易于革新的先天优势,促进了工业革命最早发端于棉纺织业。  相似文献   

3.
"过密化"理论是黄宗智评价和分析中国小农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用来解释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内"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一悖论现象。"过密化"状态也同样影响着明清以来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风险及其防范机制。对分析当今小农家庭风险行为逻辑、政府制度安排也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原始工业化逐渐兴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其主要表现是乡村家庭棉纺织业的快速扩张,包括为乡村家庭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种植量和棉花产量、棉布的产量及其远程交易的商品量、从事乡村棉纺织业的人数都有大幅增加。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欧的原始工业化一样,存在着许多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这些历史积淀为后来的乡村工业腾飞奠定了原始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尽管中国传统农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其显著特征是"过密化"或"内卷化"。即单位土地上承载了太多的人口与劳动力,这种"过密化"从1300年代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了大量的非农就业,开始了我国农业的去"过密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2.3亿人,极大地缓解了农业的"过密化"。但是,我们要看到,由于耕地面积的有限和减少、人口的增长,我国农业的"过密化"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就是要求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以非农就业、农民的市民化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17世纪英国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人们竞相购买进口的亚麻布和棉布服饰。进口服饰导致大量黄金外流,重商主义者和清教徒为抑奢奔走呼号。至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本土已具备生产丝织品和棉纺织品的能力。这些曾被称为"外国奢侈品"的服饰,急需开拓海内外市场,崇奢观念应运而生。到18世纪,关于服饰的奢俭观冲突在生产和消费领域渐渐减少,转而在政治和道德领域活跃起来。贵族男子通过简朴的着装树立远离奢侈品的道德模范形象,为其排斥王室而统治英国增添合法性和正统性。贵族的这种策略后来被中间阶层吸收和改造,简约服饰成为他们抨击贵族统治和要求参与政权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7.
<正>经济史学家通常认为,工业化的起源或秘决可以在18世纪的英国找到。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工业大师其实是中国,而不是英国。中国"工业奇迹"的发生有1500多年历史,并在宋朝大变革时期达到了顶峰——这比英国进入工业化阶段早了约600年。因为正是宋朝,中国许多技术和思想上的重大成就的传播,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在江南以松江为中心的一些地区,不仅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已经开始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下面我们将就此作一些初步的考察。一、木棉的种植与纺织工具我国开始种植木棉(明清时期的木棉即今之棉花),据历史记载,时在宋元之际。俞正燮《癸已类稿》说:“宋时,中国稍自为之,……元时,则植渐广。”丘浚《大学衍义补》亦谓,木棉“宋元之间,始  相似文献   

9.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以来,许多国家试图利用外国资本发展本国工业,以期完成经济起飞,但其结果都不尽然。从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已人所共知。在利用外国资本问题上,俄国人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今天,在落后国家如何适宜地利用外国资本的问题仍未解决。因此,了解并分析俄国的外国资本问题,不但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常被作为不同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的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的证据.笔者认为它们仍属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中的织的范畴,是自然经济的必要补充,没有发生性质的根本变化.这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总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是我国棉纺织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五省的棉纺织业的兴起晚于江南地区。它始于明,发展于清。就其发展的进程而言,在时间上晚于同一地区的棉花种植,在地域上由南向北推移,在技术上采用的是南方的纺织技术,但在实践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棉布及其制品。从明末开始,到乾隆年间,北方五省自产的棉纺织品行销于北方各地城乡市场,为民众所欢迎,从而打破了宋、元以来南布北运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印度工厂棉纺织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印度工厂棉纺织业的兴起,是以中国作为其最大海外销售市场为其前提的.在中国市场上,印纱对英纱形成激烈竞争并迅速排挤土纱.同时,印纱的大量输入加速了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一定程度上对英美棉布也起着很强抵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江南家庭经济为代表的中国小农经济,由清朝中期斯密型动力的"男耕女织"模式,向19世纪中期农业过密化的蜕变,是中国步入近代的标志性特征之一.19世纪50年代以后,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日益被西方帝国主义金融国际贸易体系所支配,为中国经济史打上了又一近代印记.太平天国起义是对前者的直接反应,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明显加速了后者的演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近代的意义还应该从中国王朝兴亡周期律这一更宏大的历史规律中求得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王梦 《山西老年》2014,(9):50-50
黎锦,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制作精美,色彩鲜艳,花纹图案多样,黎锦的服饰主要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等,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珠宝、云母片、贝壳片等装饰,堪称绝美。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工艺分为四大类:纺——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工具为纺轮。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原料。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的家庭农场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职工家庭农场,但一直到2008年以后才获得较快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上海松江模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上海市委开始推广"松江模式",这标志着松江模式逐步成熟。松江地区的实践表明,家庭农场发展应具有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农业人口减少且土地流转顺畅;二是政府有效的财政扶持与政策引导;三是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与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7,27(1):97-103
“过密化”假设提出后,中国学界的回应形成三种类型。数字分析派主要以农民家庭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作为评判标准。“过密化”假设认为,农户的经营目标是亩产量最大化。“过密化”假设的致命错误是它和“农村经济变迁”假设结合在一起。“农村经济变迁”假设构思的三种状态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演进过程,如果三者之间不能找到一个恰当的过渡点,“农村经济变迁”假设就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过密化”假设对需要用到的经济学理论,对人均产值长期没有得到提高这个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进行研究。衡量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规定一种统一的定量属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转型初之苏曼殊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轶 《南都学坛》2004,24(4):61-62
苏曼殊作为"五四"前夜革命文学时代一个"异数",他的小说创作兼顾了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重尝试,其努力正是中国文学在现代转型早期探索文学如何在政治化、艺术化、娱乐化以及"中化"与"西化"的拉拔中如何保持小说创作独立品格的比较成功的实践。同时,他笔下人物已有现代意义上对于人生个性自由自觉地向往和追慕。从这个意义上来谈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真可称得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相似文献   

20.
武侠小说在20世纪中国命运坎坷,根本原因在于满足"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的社会下层青年民众想象性抚慰的武侠小说,本质上是幻想文学。这种幻想本质使武侠小说元语言与作为20世纪文化大势的"现代化"元语言形成了"动制分途",由此导致其在20世纪现代中国文化界因对"现代化"的态度变更而经历了曲折的历史沉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