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哲》2015,(6)
言语交际中的对话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涵义关系",即只要交际各方的各表述之间存在涵义上的关联,则无论空间相距多远,时间相隔多长,都应视为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与一般言语交际中的对话关系相比,文学交际中的对话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它是一种间接的对话关系;其二,它是一种隐形的对话关系;其三,它是一种三重交错的对话关系。与此相应,文学交际中的话语似应理解为由作者、作品中叙述人和人物、读者发出的三种声音的混响交合,亦即由作者创作、作品文本、读者解读三种表现形态组合而成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陈鸥帆 《东岳论丛》2007,28(6):110-112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读者和他所理解的文本之间进行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实际上是在读者的前理解和文本之间发生的,其本质是问答,它是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伽氏认为,语言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真理只有经由对话才能显现,使理解达成;在对话中,读者要始终保持"善良意志"并积极参与问答,这样才能分享意义,实现成长。伽氏关注传统和对话之间的关系,传统既是对话的平台,也由对话得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艺术创作是一种话语现象,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来进行创作,欣赏者运用约定俗成的艺术语言进行接受和再创造的对话现象。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与多重对象不断进行对话与潜对话的复杂过程。这种对话分为四个方面:艺术家与世界对话;艺术家自我的内省与驳诘,即多重自我的对话;艺术家与作品的对话;艺术家与接受者的潜对话。  相似文献   

4.
汪正龙 《学术研究》2001,2(12):140-144
20世纪文学意义讨论经历了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到对话的文学意义观的转变.文学意义应该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共生体,是作者、作品、读者进行多维对话的产物.对话意义观的兴起,是在文学领域重建人文意义系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根据新批评的原则,笔者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个三位一体之中,作者是作品存在的前提;作品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而读者则是作品最后的评判者和创造者。一部作品一旦得以完成,它就中断了和作者的关系而开始了和读者的关系,自成一个独立的世界。在作品和读者这一对最后的、推一的永恒关系中,读者对作品的任何赋予只要能和作品相契合,便都是可以成立的并且具有再创造的价值。因此我们的研究只以英国古典小说《呼啸山庄》为推一对象。在具体分析之前,必须指出两点: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个诗人;该书处于西欧小说发展的主流之…  相似文献   

6.
小说集《大教堂》是美国杰出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晚期代表作,共分11篇,分别讲述各自独特的故事,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遵循着严密的布局,无论是作者与作品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还是作品篇章之间都遵循着对话的原则,对话使得整部小说张力十足。  相似文献   

7.
在协商多声性介入视角下对学术书评语篇对话性语用策略和语义资源的研究发现:第一,学术书评语篇在书评作者、书籍作者及假定读者开启对话空间和抑制对话空间的两大语用策略实践中构建对话关系,实现人际意义协商。第二,低值情态资源和中立性转述动词多被用来引入书籍作者或学术同行的声音,开启对话空间,而表达显见或情理之中、否定或意料之外的副词,表达让步或转折关系的连词及"第一人称(单数)+认知性动词"的语法构式等语义资源常被用来抵制协商可能性,抑制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8.
论编辑工程系统中的四维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丹沁 《北方论丛》2002,(3):121-124
编辑工程系统中的四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作者、审者、读者之间构成互为存在的前提,缺一不可;四者彼此之间受思维方式、编辑原则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又相互制约;编者(审者)通过文稿的交流,就是在扶植、引导作者,作者、读者对编者也会形成反作用力,以相互促进;四者间密切联系,共同提高,是完成编辑系统工程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功能语法对人际意义的论述为理论框架,通过查阅分析了50余部英文作品的前言,来了解前言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的特点.对查阅结果的分析表明:模糊限制语在前言中的人际意义主要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它们体现了作者对待学术的严谨、客观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尊重同行、读者的礼貌态度;表现了作者愿意就自己所讨论的内容与读者进行商榷的对话倾向;同时还体现了作者自我保护的意识.论文同时还指出模糊限制语在前言中的作用与意义就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前言的人际意义,提高了作品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0.
“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文学的审美接受是作家所创作品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所创作品提供的信息与接受者所获取的信息,常常表现为不尽相符的有趣矛盾:文学作品本无此意,而读者却读出彼意,甚至是极富创造性的“误解”,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这便是文学审美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一“误读”接受是中外文论史上一种非常普遍而客观存在的共相,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为中外文论家所共同认知。同一个哈姆莱特,在歌德看来,是一个具有艺术家的敏感而没有行动力量的悲剧人物;在柯尔律治看来,是一个像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对话中的方言使用,指出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中的方言是一种语域,作者在小说中安排对话除了要构建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外,还要引导读者进入到文本构建的情形中,在宏观层面上与读者进行"交谈"。  相似文献   

12.
对话参与小说文本建构,从话语层面展现了小说文本的美学价值。当代小说对话无限释放话语空间的“扩容”,使对话充溢着鲜明的时代标识。对传统对话形式的解构使对话充满了生机与张力。人物话语的屏蔽是对话主体的潜在置换,在显性交际对象之间呈零代码、零信息状态的屏蔽话语,开启了作者与读者的信息通道。打破二元对话模式的独白,作为对话的一种变异形式为读者审读人物提供了无界域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译文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翻译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译者感到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文学翻译探讨了"隐含读者"中读者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和译者对原文本的"具体化"。阅读是翻译的前奏,根据"隐含读者"中强调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作者阐明了一点,即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原文可进行再创造,但所译之文又必须基于原文;文中还粗略分析和归纳了译者对原文本"具体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邢联 《南方论刊》2008,(4):90-91
本文通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理论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分析,来阐述在其理论中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乃是一种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体与满足其需求的客体和媒介之间相互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艾朗诺借由《管锥编》与钱锺书就"翻译"与"打通"展开了跨语际对话。在翻译部分,艾朗诺一方面推崇翻译应当主信的理念,与钱锺书形成肯定式对话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因语言转换的非等值特征,认为部分内容需在翻译中显露译迹,并在实践中加以呈现,以此与钱锺书的"化境说"形成补充式对话关系。而在"打通说"部分,艾朗诺以两种方式构建与钱锺书的肯定式对话关系,其一是直接阐释"打通"说,其二是以"打通"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方法与追求。发生在艾、钱之间的对话,是中西文化深度交流的范例,在方法与学理层面给当代学界带来有益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词体的短小篇幅与抒情特质让人们在对它诠释时不得不向文本外求助,从而形成"外文本".外文本的形成途径略有两种:其一为作者本人陈述,包括词题、词序以及其他讲明创作缘由、作品意义的书信、诗歌等;其二为他人叙述,这种外文本又可分为在场叙述与不在场叙述两种,大量的词本事即属于不在场他人叙述.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在心里推导出一个作者形象即"隐合作者",此形象又通过对词文本的演绎被具象化为本事.在阅读中会有更多符合这一隐含作者形象的本事产生,并加入隐含作者形象的具象化编织中,影响读者阅读时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本事所逐渐勾勒出的作者形象代替了作者本身,使"作者"作为符号文本脱离真实主体,参与到二次叙述的"外文本"中发声.词文体在阐释过程中的"外文本"传统是"比兴寄托"形成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课程。"显然,阅读是读者和作者进行的情感心灵对话,碰撞的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杨方 《兰州学刊》2009,(Z1):186-187
宇文所安的《迷楼》中引用的中国传统欲望诗歌的数量很少,说明宇文所安认为中国传统诗歌专门描写欲望的不多,也昭示了中西文化关于"欲望"传统的不同:首先,中西读者阅读的欲望不同;其次,中西作者表达欲望的限制不同;第三,中西文化中"欲望"的来源与发展不同。但是宇文所安把宫体诗视为"轻度色情题材"而彻底拒之《迷楼》门外,这一方面显示作者坚守描写人类纯真欲望的立场,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作者对对宫体诗的误解,对中国传统欲望文化的某种隔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辨析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的四大不同点:涵义不同;性质不同;作者与读者的地位不同;与作品(文本)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是一个标举对话的时代,巴赫金、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哈贝马斯等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对话学体系。他们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倡人与人之间公正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其中,巴赫金与伽达默尔又分析了文学活动中的对话,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伽达默尔分析了文学解释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都把握了文学对话中的一个侧面。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对话活动,文学对话问题贯彻文学活动的始终,要建立科学的文学对话学体系,就应该从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关系的角度来全面看待对话问题,它应包含文学创作中的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