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化是组织的灵魂,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本质,也是组织的力量源泉。近年来,在省纪委常委会的领导下,我们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当党的忠诚卫士、做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做“领导放心的人、同事信任的人、基层满意的人”为目标,切实加强办公厅文化建设,培育和塑造以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为办公厅发展带来了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坚持在边疆民族地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纷繁复杂的边疆民族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和谐民族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繁荣、和谐、科学发展的边疆民族地区,进一步凸显出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高度熟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理论背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诚善·5自德育”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吸收古今中外的价值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些价值理念,是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历经上下求索、经过补短板筛选形成的理想和信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坚定不移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基础,也是我们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朝着“中国梦”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规划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并强调要“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走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既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殷切期盼,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内涵发展的根基在学校,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与本质在于打造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践行“后发先至”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中,我在垫江县大石小学校时,坚持从大石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着力把握特点,切实发挥优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全方位开发和打造“善和文化”,较好地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广大基层群众。基层单位开展核心价值观观教育,应当始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努力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本文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阐述了群众工作、群众路线、群众生活在基层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全面认识基层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刘华 《经营管理者》2013,(13):293-293
大学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时代要求。本文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校园建设融合的必要性与基础,着力分析两者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制度文化反映大学的本质,表现为大学对外关联和对内管理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其基本核心是大学以人为本、学术至上、追求真善的价值观。制度文化有“德、能、勤、绩”四个人格化特征,认识和研究大学制度文化的人格化特征,对尝试用人文精神来指导和评价大学制度文化和财务制度建设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做出新部署,作为高职院校,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本文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探索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杨群红 《决策探索》2014,(24):18-19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2月24日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把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利用各种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两者在理论内涵、价值指引上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和拓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载体,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该文分析文化融入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存在困境以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阶段,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多样性的特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必须应对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消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搞好文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具体措施,也是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政型机关的必然要求。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就必须要认识、了解机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作用,强调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确定机关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原则,进而探寻在新时期如何重点加强机关党员干部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乐春 《领导科学》2020,(3):126-126
《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集》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如何将红色文化转化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含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崇高理想,还包含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等价值观念,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位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全党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一个关系到举什么族、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提出,既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重大进展,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江泽民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江泽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推进理论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整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更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清晰的道德导向和价值目标,因此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就已然成为了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描述,其核心是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和谐,特征是包容,途径是融合,当前,在全面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战略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特征、途径的认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文化”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二者的辩证统一。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都是企业文化本质的反映,也是人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