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20世纪 60年代至今 ,为了应对日益动荡的外部环境 ,企业战略理论完成了从试图使企业适应环境到力争完善企业能力的发展过程 ,出现了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学习学派、结构学派和企业能力学派等理论流派 ,按照其发展逻辑推断 ,企业战略发展的未来趋势可能是在新的信息经济条件下如何控制战略对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有些理论研究表明表扬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而另一些理论则证明了表扬对内在动机有损害作用。JenniferHenderlong和MarkR.Lepper引入了五个概念变量(conceptualvariables)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整合与提升,指出自主性、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真诚性、行为标准和期望是影响表扬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些都能够促进对本领域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面向2035年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和动态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该如何更好地作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俱乐部属性,集体成员社区封闭性和实现路径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图,重点剖析发展中政府强势干预与市场自由运作的博弈、内部资产经营方式与外部要素管理机制的结合以及收益分配与集体积累中长短期利益的平衡。认为面向2035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将呈现出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融合、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以及动态演变、与时俱进的发展形态。对此提出应制定发展远景规划,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科学确定收益分配政策以满足发展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信任和声誉是一对既密切相关又显著不同的概念。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实现合作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和谐运转的前提之一。信任的"在场"不仅能够减少达成合作的"摩擦力",而且起到了拓展人的"场域"的作用。声誉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信号机制,良好的声誉可以增加承诺的可信度。同时声誉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本,能够给其载体带来更多的潜在信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良性互动,通过对信任和声誉的定性逻辑探讨,得出了信任是声誉的源泉,声誉是信任产生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我党两代领导核心的国家文化安全观的内在逻辑演进既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毛泽东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为新中国的文化安全建设确立了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邓小平既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又克服了其中的不足与缺点,把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现实的文化建设中落到了实处,体现出我党国家文化安全观与时俱进,不断趋于科学、合理的发展态度。  相似文献   

6.
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各种考试压力致使学生有充分的外在学习动力 ,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 ,造成动机失衡现象 ,影响了学习效果甚至导致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因此 ,要重视内在动机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提高内在动机 ,以期取得更加有效的整体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科层悖论"为讨论对象,以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话语为讨论背景,通过梳理社会学研究中"唯名论"和"唯实论"理论传统关于社会行动动因的不同研判,运用法兰西学派组织理论所建基的方法论和主要命题体系,不仅批判了传统社会学关于社会行动研究的二元论断,并且将其融入到行动者及其行动体系的分析范式之中.这种向度的研究为讨论依据"管理(规则)是如何可能的"提供了一种更富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和范畴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从交互到共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表征和走向,具体表现在文旅融合的产品、业态、要素、市场、价值五个维度。各维度间形成了互促递进的关系,构成了由表及里的融合型生态系统。该系统以价值共创为核心,进行共生性的动态演化,塑造了文旅融合的演进逻辑。从交互到共生的演进揭示了文旅融合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文旅融合的现实需求,契合了共生系统演化的理论逻辑。由交互向共生的演进中,文旅融合呈现出融合界面持续优化、融合关系逐渐增强、融合价值不断彰显的总体趋势。一体式产品融合趋于常态化、多业态跨界融合日益显著、市场多维共生态势显现、价值创新逐渐主导文旅融合进程是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把握生态文明的概念体系及其内在逻辑,是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依据。论文主要从党的文献角度对相关观点进行了理论梳理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所在;经济与生态协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建设"两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导;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源于内在动机的激励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内在动机重要性的论述和对个体内在动机的特征进行数理分析,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企业在员工的不同任职期所应采用的主要激励方式,为企业的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是一个以竞争为标识的世纪。在竞争中,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此间竞争性教育也做出了不可否认的历史贡献;然而,竞争性教育也因自身的弊端而造成了诸多问题。当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之时,人类为了生存而竞争,更应在竞争基础上共生。为此,现代教育也就必然面临一个竞争向度调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儒学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它在坚持其“一贯之道”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变自身形态而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其强调个人修养的道德梢神、以道德责任感为基础的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精神、普遍和谐的观念以及以道德立法的思想等都有可资现代社会借鉴的价值。在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学已没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但因其思想中包含的许多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精髓,而仍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陕北人口:历史嬗变和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国以来,陕北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并且变动幅度较大。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但是,陕北未来人口形势并不乐观,人口素质的总体水平仍较低,出生性别比极度失衡,老龄化问题也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4.
结合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进行逻辑分析,认为以效率性报酬为基础的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要素同样具有产权性质。将其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纳入一般经济分析框架中,构建出人力资本增长与效用关系函数,指出在企业发展中,雇员的待遇与其人力资本价值之间的均衡会被多次打破,提出应推进企业制度框架结构持续演进,将资本人格化与人力资本化相结合,满足人力资本的产权激励需要,实现社会、企业和劳动者的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学的历史演进和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伦理观念源于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而提出,经过一个世纪的孕育和思想准备,从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区别于传统伦理的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生态伦理学,将伦理学从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在西方生态伦理学领域,非人类中心主义居于主流。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刘备从一介布衣平民最后成为三国鼎立中的蜀汉帝王,其过程其实也就是一部用人的历史。而激励又是用人的核心,刘备用人以“情”著称,其激励思想有着独到之处,尤其是使用隐性激励措施把其优势发挥到极致更是令人瞠目。挖掘刘备的激励思想,对我们深刻理解激励理论,丰富管理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环境治理既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奋斗史,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显微镜。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农村环境治理历经了政策空白、制度初创、领域开拓、全面加速和总体深化五个阶段。 贯穿始终的转换逻辑主线是,治理理念中价值取向从环保边缘转向美丽乡村、政策思路从碎片思维趋向系统工程;治理结构中制度设计从单一性到多样化、主体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合作、供给从项目建设到长效持续;治理技术中技术逻辑从工程主义到适用技术、组织方式从粗放管理趋精细治理。 下一步,要客观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挑战,理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政府投入与群众动员、设施建设与长效管护、末端治标与源头治本等问题,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背景下的降成本操作更具重要意义.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降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纵向上厘清了降成本与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内在逻辑;横向上分析了企业不合理负担的类型、成因与现状;最后,围绕降成本操作要坚持的"顶层设计与试点探索相结合"、"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与时俱进与包容审慎"、"理论联系实际与实事求是"、"统筹兼顾与统揽全局"等总体原则,提出了规范市场关系、推进税制改革、规范非税收入、转换政策支撑财源与营造法律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外生和内生激励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生激励与内生激励存在着概念、本质和功效上的差异。内生激励是指人们发现该行为本身有趣并且可以从行为中获得满足,而外生激励是指人们在行为发生之后,会从与行为本身无关的一些外界回报(如物质奖励)中获得满足,两种激励机制下的管理风格各不相同。外生激励对内生激励可能存在着“挤入”或“挤出”两种效应。随着个体对外部的认知能力提升以及自我的发展的需要,外生激励会逐步内化。未来应该在个体感知的外生激励信息反馈、外生激励内化的情景因素、外生激励内化的个体因素、外生激励与内生激励的组织实证研究这四个方向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