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民族学刊》2014,5(6):2-F0002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博物馆之一,现有经堂馆、藏族馆、彝族馆、羌族馆、白族馆、纳西族馆等六个展馆,已收藏国内30余个民族的文物12000余件。本期推介的藏族馆有手工艺厅、世界级文化遗产展厅和世界级自然遗产展厅三个展厅。手工艺厅通过18个工艺门类展示藏族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其中包括泥塑类、铸造类、雕刻类、书法类、乐器类、车磨类、陶器类、马具类、纺织类、首饰类、家具类等手工艺品;世界级文化遗产展厅通过壁画和模型展示9个主题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热贡艺术、天文历算、人类起源、藏族面具、藏族戏剧、藏医藏药、藏族木刻印版、《格萨尔王》文化、布达拉宫模型等文化遗产;世界级自然遗产展厅展示藏区的圣山、圣水、圣湖。 相似文献
5.
6.
2011年5月30日,在西南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康藏文化研究论坛”在西南民族大学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7.
西南民族研究院前身为1952年设立的民族研究室。1978年在原民族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民族研究所,之后又陆续建立了民族文化史教研室、民族经济教研室、中国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002年5月,以原民族研究所及各研究机构为主体,正式成立了西南民族研究院。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自1951年建校以来经过70余年的积累,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成果体量庞大,且不乏精品,成为了羌族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可以划分为侧重点不一样的三个阶段:1951-1978年间以羌族社会历史调查为重心;1979-2008年间羌族研究多领域齐头并进;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以灾后羌族经济社会文化重建为重心。梳理这些过往研究之余,可以归纳出西南民族大学羌族研究的三个特点:紧扣时代话语,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坚守学理思考,经典论题的探讨不断深化;经过数十年的潜心治学,凝练出了西南民族大学羌族研究的优势领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不能以民族的边界画地为牢,要在区域视野下观察、思考羌族的社会与文化;更要自觉地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框架下从事羌族研究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4.
经堂馆是按照藏传佛教经堂的装饰和陈设风格布展的一个展馆。馆内所陈列的主要文物是原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先生于1951年西南民族学院(即今西南民族大学)成立时无偿捐赠的,主要包括一组长12米、高3.5米的藏汉合璧的楠木雕龙贴金佛龛,共耗黄金80余两,精雕细刻,全体用楠木制作,它是集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于一体的镇馆之宝;30余尊保存完整的明、清两朝的镀金佛像、一套完整的清代拉萨版大藏经《甘珠尔》、一对长号、以及两组护法神龛,神龛内供奉的分别是女护法神吉祥天母和男形如意轮白估主护法神。另外,除了刘文辉先生捐赠的文物外,馆内还陈列有佛塔、经卷以及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壁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5月30日,由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西南民族研究院筹办的"第二届康藏文化研究论坛"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有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西藏杂志社、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博物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藏学所、四川省甘孜州藏学所、四川省阿坝州藏学所、 相似文献
16.
17.
组建动物卫生防疫和心理调适小分队深入重灾区救助"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以来,西南民族大学各族师生密切关注灾情,情系重灾区人民。根据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命令,该校先后组建共有80名学生和4名教师参加的小分队奔赴灾区一线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办学方针,12月10日至11日,西南民族大学办公室主任石迎春,党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张立辉,科技处处长刘兴全一行来到湘西自治州考察调研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相似文献
19.
西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在国家民委和上级纪检机关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大力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三管齐下",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为学校和谐稳定和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纪律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