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家族傩仪面具象征性审美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傩仪面具作为远古巫风的遗存,与原始象征艺术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土家族傩仪面具通过造型构成,形象的暗示,色彩的指会功能等种种造型的努力,使形象的象征表现与装饰意味交汇合一,形成一种混沌状态的内在和谐。土家族傩仪面具表现出来的种种象征美感,体现了土家人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的精神.它是土家人群体意识的象征,这就是土家族傩仪面具的象征性审美所体现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2.
贵池傩戏面具在贵池傩文化中占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位置,贵池傩文化如果失去了傩面具,将不复存在。同时贵池傩戏面具是非常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具有深厚的民俗内涵。贵池傩戏面具大多是用柳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可分为正神、凶神和世俗人物三类。责池傩戏面具反映出责池本土重生利命的民俗内涵和“万灵崇拜”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傩戏研究热,召开了各种规模的傩戏学术讨论会,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傩戏面具展览,出版了傩戏及傩文化论文集,影响甚大,引起海内外学者对傩戏的瞩目。傩戏以其特有的面具艺术形式,展现了原始文化遗俗,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重视,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根据对傩戏的表演形式的考察和研究,从傩戏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形态来说,傩戏音乐在傩戏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傩戏音乐不仅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数千年来的音乐成就,而且对中国傩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傩戏是由傩、傩仪(祭祀、各种法术、原始歌舞到)的不断发展形成。今天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有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傩戏,并有一条从原始神巫之戏到有现代人文性、审美性内容的傩戏的完整链条,并且有多样的平行表现,所以,这样的傩戏文化表现,是阳戏类型学,以及贵州傩戏类型学的坚实基础。我们在贵州省傩戏类型丰富表现的背景下,展开了阳戏的类型学研究。贵州有六种大类的傩戏,而阳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的意义是有着与“傩堂戏”系统完全不同的神性背景,是贵州省学界关注得比较少的一种傩戏。也是一种处于中间发展状态的傩戏。  相似文献   

5.
傩戏是古代戏剧的"活化石",通过对傩戏的研究,可以揭示我国古代戏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该文主要采用的是仡佬族傩戏资料,虽然它不一定能够代表所有的傩戏,但至少是傩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揭示我国古代戏剧产生和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原始演剧形态,傩戏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景观与美学想像同现代戏剧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文章以贵州省各种类型的傩戏为分析文本,论析了其美学特质的几个层面:傩戏的戏剧结构体现了碎片与连贯的辩证法则;张扬着生命本质力量与生命觉醒意识的群体美是傩戏的审美本性;用大量象征符号建构的傩戏面具蕴孕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气韵...  相似文献   

7.
贵州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傩戏的演出中。贵州的傩戏主要是一种酬神戏,它的演出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神性空间。在贵州,普遍存在的傩戏一般而言有三种类型:一是威宁的原始傩戏撮泰吉;二是铜仁地区以土家族为主的傩堂戏;三是安顺市以屯堡人为主的军傩地戏。每一种傩戏所建立的神性空间性质不同,并且与其傩戏的性质相吻合。在这些神性空间实现时,一般都依赖的是一系列的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由于傩戏的种类不同,其仪式与神性空间的关系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城步桃林的苗族傩戏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它独特的艺术形态与原始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它的具体艺术表现形式、所展现的面具、表演过程中的音乐表达等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之上,结合面具文化所固有的基本性态,提出了面具文化保护的基本模式,即:面具文化的保护要切实可行、运转协调,必须以面具文化为中心,以面具文化的有机载体--傩祭、傩舞、傩戏、傩俗为基础,以面具制作艺人和其载体的传承人为重点,以面具文化的文化生存空间(或叫场域)为依托,建立起一个相互链结的不可分割的保护模式.在具体实施保护的过程中,按照上述模式做到"四个重视":重视面具本身的保护工作;重视面具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重视面具文化博物馆陈列收藏和展出工作;重视面具文化的文化空间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恩施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傩文化的深度分析与阐释,有利于深化对傩文件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加强对土家族文化心理的认识。面对傩文化日渐萎缩消亡的现象,必须加大保护与传承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傩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延续至今已数千年。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 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傩戏誉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价值, 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包括传统工艺、民族艺术等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正面临后继无人、管理混乱和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 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十分必要和紧迫。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博物馆的建立进行了全面评估, 对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2.
黔东北地区土家族传统文化傩仪“过关”的象征结构主要通过傩坛的空间结构和傩面具的分类体系以及傩仪操演过程得以展示,傩仪的象征结构主要表现为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但其核心结构是二元结构,其它结构都是二元结构的派生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在举行傩祭仪式时一般都要进行戏剧表演,分"正戏"和"插戏"。正戏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佩戴面具表演;戏神必须从桃源洞中请出,分别担任领兵、押兵、开路(开山)、驱邪、镇坛、搜魂、判案等职责。傩坛正戏表演的各个环节和角色都充分体现了象征的意涵。  相似文献   

14.
傩面具是人类生命活动和内在精神的符号化的呈现,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傩面具可以为我们观照和理解原始先民的生命情感意识和审美心理特质提供依据,还可以为现实人类情感提供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当地政府给予了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以多项扶持措施,使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蓬勃发展。目前,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亟须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要做好产品宣传、拓宽销售渠道、加快品牌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般认为高丽末李穑写的《驱傩行》一诗的后半部描述的是百姓,而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其实不然,它实际是以神道为中心的假面戏,是一种高丽傩戏,并深受中国唐宋宫廷傩礼和西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创作与傩文化关系密切,在多方面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傩祭仪式和傩戏是沈从文创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表现为塑造神巫形象、写信仰傩神的俗民、给人物取有“傩”字的姓名以及采用与傩相关的语汇写人物。沈从文创作的情节设置、神秘风格与小说的尚“三”特征也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千姿百态的辰州傩面具,以其各种造型展示出威猛、英俊、和祥、滑稽、靓丽之美,又以色彩的配调不一,具有神武、庄重、凝重、活泼、欢快、斑斓等不同的审美特征。还以线条的疏密繁缛、曲直、粗细、劲柔等,具有复杂多变的线条美。  相似文献   

19.
摩与傩     
摩教作为布依族的传统宗教,与以驱邪纳祥为主要内容的傩仪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又有明显差别。在部分地区摩教仪式活动中,也有傩仪表演。这些傩仪有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两种。原生形态傩仪除出现时间较早这个因素外,其基本内涵与摩教教义完全吻合。次生形态是引入的文化因素。无论属于原生形态还是次生形态,这些傩文化因素都被纳入了摩教信仰系统,成了摩教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傩俗事象、傩事人物形象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他的文学理想与追求、气质品性都说明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与傩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