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瑞典传统的社会救济可以追溯到中世纪。1957年,瑞典政府废除了传统的济贫法,建立了新的社会救助制度。1982年,社会民主党政府又以社会服务法代替了社会救助法,为瑞典民众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充分有效的社会保障。无论是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前身的传统社会救济措施,还是作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补充措施的社会救济制度,在瑞典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变迁,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传统的救灾救济阶段、以城市反贫困为主的改革阶段和城乡统筹、逐步定型规范的阶段。在社会救助制度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制度名称从“救济”转为“救助”,制度内容从单一生活救助向综合救助过渡,获得救助从接受恩惠转为公民权利.提供救助从道义扶助转为政府责任,这些均意味着制度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仁慈逐步迈上了正义之路。然而,目前制度的发展完善还任重道远,但可以肯定的是正义作为中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根基和精神动力的终极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相似文献   

3.
张浩淼在《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在应对新生贫困等社会问题时,中韩两国都选择与实施了新的社会救助项目而放弃了原有的社会救助项目,即我国用最低生活保障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韩国用国民基础生活保障取代了原有的公共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4.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结束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碎片化"的局面。社会救助作为维护公民基本尊严的托底制度,理所当然需要严格监管。"张海超事件"的后续发展暴露出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中的监管机制存在着审查标准不够细化、执行程序过于简单、救济程序不完善等问题。《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作为临时性法律,只是从宏观层面上完成了社会救助的笼统性规范,却无法进行具体规制。为了更好地实现救助目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权,民政部门有必要通过行政立法对《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进行相关制度配套,从而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中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传统农业社会的家族救济机制以及单位、集体的保障逐渐弱化。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现代社会理念开始形成,而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未充分富裕,欠发达地区存在更多的贫困现象,这些地区对于国家的社会救助尤为依赖。但由于各种原因,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救助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实现救济功能。因此需要通过经济政策、法规建设、市场机制、管理引进、社会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救助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城市社会救助经历了从传统救济到现代救助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体现了城市社会救助工作从政府恩惠到政府责任、从单一济贫到综合救助、从无法可依到有章可循、从"输血"到"造血"的巨大转变。重新审视6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现阶段的社会救助体系,这对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弱势群体问题尤为突出的转型期意义重大。提出了从明确社会救助中政府的主导责任、健全综合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的法制保障和重视受助者的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不断完善当前的救助体系,使弱势群体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社会救助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与社会救济有联系也有区别。社会救济较多见于自然灾害、危重疾病等突发灾难给部分社会成员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威胁,是临时性、阶段性的救贫济穷措施;社会救助作为政府的责任,是政府采取的长期性的救助制度,是针对某个社会群体的救困助贫措施。作为政府责任对某个社会群体采取的长期性救助,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经济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文章从社区社会工作实务出发,对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社会救助的路径进行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贫困救助制度: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困救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最后一道安全网,它对赈灾救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这一制度也暴露出:救助理念落后、救助的法制化水平不高、救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据此,有必要更新救助理念,推进法制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并跟进相关配套措施,以是完善我国农村贫困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时期,社会救助发展将处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实现"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需要对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目标进行研判,提出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路径:按照补短板思路,从五个方面促进体系和制度优化,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备社会救助法制、建立救助服务制度、提高救助经办能力、建立...  相似文献   

10.
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体系,对被害人给予经济援助和精神抚慰,展现国家对被害人的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公正的全面实现。但是,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应该由谁来补救?刑事法律制度在救助被害人方面如何实施救济?这是需要社会各方面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学者查尔斯·A·赖希的"新财产权"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政府开始成为财富的主要源泉,个人的财富越来越多地依附于政府,由政府供给产生的新型财富已成为新的财产权类型,这种权利类型需要特殊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作为现代国家典型的物质给付行为,社会救助对传统的财产权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救助权与"新财产权"在形式和本质上高度吻合。国家承担的财政责任和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义的职能决定了国家应有所作为,社会救助的行动类型包括生活救助和急难救助,社会救助中的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会引起法律责任的产生,这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社会救助权的义务谱系。按照"新财产权"理论,社会救助权应通过宪法规范、实体约束、程序保障和司法救济来构造自身的法律保障机制。唯有如此,社会救助实践才不会因游离于法律规范之外而显得随意和不确定,才能使社会救助不是"道义和慈善"行为而具备法治意义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作为国家建立的特殊救济制度,主要针对因刑事损害遭受严重损失但又无法获得有效民事救济的刑事被害人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具有法理学和司法实务上的重要制度价值,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与保障。要通过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程序等方面的完备立法,进一步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救助:理论界定与中国的实践展开(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及其制度完善是转型中国社会和法制生活中的焦点之一,但纵观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社会救助实践,尚存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关于"社会救助"的界定及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等方面,或者在一些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中夹杂着诸多观念混淆甚至错误,或者制度构建中缺失对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及其转型背景的重视.通过重回"社会救助"的制度事实、价值理念和语词逻辑原点,对社会救助的理论做一些系统性思考,进而以此为参照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转型背景及其对社会救助提出的特殊要求,从立法体例、救助内容和管理体制等三个主要方面来检讨中国社会救助的现实制度并关照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作为国家建立的特殊救济制度,主要针对因刑事损害遭受严重损失但又无法获得有效民事救济的刑事被害人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具有法理学和司法实务上的重要制度价值,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与保障。要通过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程序等方面的完备立法,进一步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及其制度完善是转型中国社会和法制生活中的一个聚焦点,纵观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现实中的社会救助实践,尚存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关于"社会救助"的界定及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等方面,或者在一些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中夹杂着诸多观念混淆甚至错误,或者缺失对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及其转型背景的重视。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重回"社会救助"的制度事实、价值理念和语词逻辑原点,以期对社会救助的理论做一些系统性思考,进而以此为参照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转型背景及其对社会救助提出的特殊要求,从立法体例、救助内容和管理体制等三个主要方面来检讨中国社会救助的现实制度并关照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和法律完善,从而实现社会救助管理的法治化,是中国社会救助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提出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的理论范畴,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环境、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同时,中国社会救助事业要以社会救助的管理法治化为引领和依托,着力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以及事权责任明晰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此外,在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和制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建设社会救助和谐文化,促进社会救助的结构优化,努力打造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一词,有些也称为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面向由贫困人口和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系列生活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矫正"市场失灵",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产生、形成与发展都受到人道主义思想的浓厚影响,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是当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民族团结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兜底线"。变革立法模式,制定一部体系完备、操作性强的《社会救助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性选择。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使二者协调统一。社会救助作为一种特殊的准公共产品,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以社会为辅,二者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社会救助框架体系。在当前的约束条件下,我们需要转变救助方式,防止福利依赖,强化监督机制,避免道德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救助立法的最高宗旨,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非常时期确定的社会救济方针,突出强调"自救、自助、助人",政府的职责被原则化为"动员和组织人民"。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社会救济工作的指导方针,虽然存在不同表述,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强调"生产自救",政府只承担有限责任并坚持"扮演最后出台者的角色",即"辅之以政府(国家)必要的救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后,以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为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得以确立,昭示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自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的政策嬗变。21世纪以来,针对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国务院先后出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等一系列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但其在运行中仍存在救助标准偏低、救助覆盖面不足、救助配套政策缺乏、救助资源整合不到位、救助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为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和扩大农村社会救助范围,应从规范与整合救助项目、优化制度设计、增加资金来源、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