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共和向帝制转型时期的古罗马婚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转型时期,古罗马人的婚姻由"有夫权婚姻"向"无夫权婚姻"过渡,婚姻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但从实质而言,没有大的变化.在罗马人的婚姻中,重要的既不是爱,也不是欲望,而是忠诚.婚姻的实质就是生育合法的罗马公民,以巩固和延续帝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谭建华 《船山学刊》2008,16(1):186-189
罗马法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婚姻制度经历了从“有夫权婚姻”制到“无夫权婚姻”的制演变。在此过程中,罗马妇女的法律地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从罗马妇女在婚姻中的人身权、财产权、婚姻权的前后变化等方面可明显地体现出来,从中反映了罗马妇女法律地位不断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东周时期"烝"、"报"婚现象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亚虎 《人文杂志》2004,(6):138-144
东周时期的"癛"、"报"婚姻现象是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婚姻礼俗中的特殊现象,它虽具有古代转房婚俗的某些特征,但又与之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与后世儒家对两性关系中所谓的乱伦行为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它既非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合法婚姻制度,也不属于后世儒家所谓的乱伦范畴.在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的东周时期,这种婚姻现象只是发生在东周前期上层贵族中的一些属于个人伦理道德的行为,是存在于上层贵族内部的一种特殊的婚姻个案,已为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家庭暴力引发的犯罪日益增多,其中婚姻暴力案件占较大比例,且以丈夫对妻子的伤害为主,女性受害者占婚姻暴力受害者的90~95%。由于婚姻暴力多发生在家庭的内部,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不仅对妇女的生命、安全、人格、名誉以及人身自由权构成威胁,而且对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也具有较大的破坏力,极易诱发多种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的夫权思想,男女不平等的地位是产生婚姻暴力的根本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男强女弱、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夫权思想和大男子主义观念在一些男性的思想深处仍根深蒂固的存在着。这部分男性唯我独…  相似文献   

5.
西方政治理论界晚近出现的所谓"公民的回归"事实上是在复兴西方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古典共和主义传统关于公民身份有着非常丰厚的理论资源,它先后经历了古代希腊与罗马、早期文艺复兴城市国家以及法国大革命这样几个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和主义理论家为公民身份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要素。但是,总体看来,古典共和主义传统的局限使得这种公民观念在现代社会走向了衰落。在现代大众—官僚社会重振公民理想,必须正视古典共和主义公民理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深入对这一课题的讨论,笔者试拟此篇拙文,聊作一家之言,并躬请法学界的专家、学者指正。 一、事实婚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事实婚姻是指未进行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公开同居生活,群众也视其为夫妻关系的男女两性结合的事实状态。其构成要件是: (一)主观上必须具有以夫妻共同生活的故意。这是事实婚姻的内在特征,使得事实婚姻同通奸、姘居等不正当的两性行为相区别。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宪政思想之"变"主要表现在他对近代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上,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立宪,这反映了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理性思考 ;"变"的背后 ,"不变"的是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和坚持民主宪政、坚持渐进改良道路、坚持国民性改造的一贯主张."变"与"不变", 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为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进城的乡下人形象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形成了一种边际性人格.它直接反映在爱情婚姻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情感与功利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导致一场"婚变"事件.新时期小说作家套用我国传统文学的"负心婚变"叙事模式,演绎进城乡下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流露出作家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村道德立场,折射出知识者自身价值观上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9.
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传增 《中州学刊》2005,(4):224-226
"五四"和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两个高峰.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在创作姿态、创作立场、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等方面既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又有独到之处.在创作姿态上,她由"五四"时代的"逆女"变为新时期的"孝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她由"五四"女作家将爱情视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转变为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对人情人性和女性生命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村濑义益与方中通都是生活在17世纪的数学家."玉法根源"与"合破成立圆法"分别是他们两人的重要数学成果之一.通过对"玉法根源"与"合破成立圆法"两种求解球体积方法的比较,讨论中国古代数学所具有的内在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早期罗马妇女与传统的女性观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大庆 《天府新论》2006,(1):134-139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罗马妇女在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这与罗马历史早期妇女曾经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竖立的传统女性观念密不可分。结合有关史料,对王政和共和时代的罗马妇女和传统的女性观进行了粗略的描述,不难看出,罗马女性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因为她们的贤能和优秀,在家勇挑重担,在外热心国事,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中竖立起一种典范的女性形象。这也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相关,自我保存的需求也是早期罗马妇女的道德水准当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的宗法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缔结的原则和表现形式体现了彝族族权、父权、夫权的宗法性特征,分析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的宗法性,有益于彝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3.
共和时期和帝国前期,罗马在意大利和西部行省进行了长期的殖民活动。建立老兵殖民地成为共和国后期一些军事将领解决退役老兵安置问题的一种手段,这一活动在奥古斯都时期达到顶点,并一直延续到哈德良时代。大量的老兵殖民地的建立,有利于西部行省政治统治的加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西部行省政治的罗马化。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式。关注近代中国人对解决中国民族民主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五族共和”作为政治话语在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近代以来各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公民"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公民主体意识也伴随着它产生.后来公民一词为古罗马所沿用,罗马帝国灭亡后,公民主体意识在西方国家销声匿迹,公民的发展亦暂告一段落.直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公民意识才开始复苏.18世纪末开始,西方各国推翻了封建专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相继建立,纷纷主张对民众实施公民教育,这就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相似文献   

16.
"家庭"的概念需要摆脱包括婚姻在内的"亲属"这一限定范围的束缚,进行重构.本文提出了"广义家庭"概念,即家庭是以虚拟的亲密团体面貌出现的市民私人生活单位,其核心功能是将私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在广义家庭的视野下,家庭成员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以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为内容的亲属,可以是异性非婚同居者,也可以是同性恋者,或者遗赠扶养协议的参与方.一个完整的家庭法学体系在宏观上应当由婚姻家庭法学、非婚家庭法学两大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7.
父亲即教师是古罗马时期的家庭教育模式,它与父权制下的罗马人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密切相关。罗马共和中前期,父亲主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孩子成为合格的农夫和士兵。共和后期和帝国时期,罗马家庭教育逐渐被希腊式学校教育取代,但是"父亲即教师"的教育理念仍受到皇帝和贵族的推崇,并将之视为帝国稳固的理想根基。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偶然在北京一个小书店发现了一本书,它时髦的书名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本书名为<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封面上还写着"法学名家经典系列丛书"的字样,作者是周叶中、戴激涛,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共和主义是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一个较热门的话题,此书应该是国内作者撰写的第一本关于共和主义的专著.然而,令我吃惊的是,这一"名家经典"竟然大量抄袭了我数年前发表的两篇论文.  相似文献   

19.
刘戈  郭平梁 《河北学刊》2005,25(5):121-128
近年来,在汉代民族和亲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观点",认为汉匈和亲,并"不包含婚姻的意思",汉对匈的馈赠是经济"赔偿"、"赔款",汉嫁女与匈并约为兄弟是"政治赔偿".本文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辨明了汉匈和亲中的一系列问题,认为"新观点"的谬误在于以现代国际间的和平条约简单地比附汉匈和亲.应当从历史事实出发,还汉匈和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制纳妾制"并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绪芝 《中州学刊》2007,(3):176-178
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其基本原则之一,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给以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夫一妻制"原则却没有严格践行,实际上"一夫一妻制与纳妾制"并存却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常态.原始社会婚姻遗风、古代婚姻功能观、男尊女卑观念、最高统治者身范作用等因素对这种现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