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市场强势"下,传媒生态极其脆弱,随时可能严重污染而失去平衡。传媒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加健全、健康的舆论生态机制,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的舆论环境。总体上看,传媒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综合的制度全息安排,国家需要建立一整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传媒框架。建立传媒生态补偿机制必须遵循整体原则、差异原则、适度原则、互动原则,并将这四个原则有效地运用到政府与媒介的良性互动、媒介与受众的协同进化、媒介与媒介的共存共进及媒介内部协调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是媒介的基本功能,舆论监督生态是在媒介生态视角下研究舆论监督与其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舆论监督生态平衡对媒介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舆论监督生态应遵循限制性因子规律与独立性、依存性规律。目前,我国舆论监督生态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公众和媒介自身都有必要增强环保意识,优化舆论监督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舆论监督生态。  相似文献   

3.
量大质低的新闻转载成了一种媒介病态现象,破坏了媒介生态的平衡,遏制了媒介生态的发展。针对新闻转载的负面影响,各媒介要找准各自生态位,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媒介融合,走高质的资源共享之路,以期形成一个平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论构建媒介生态文明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为媒介生态的文明构建提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思维与视野。媒介生态文明是一种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以自身文明状态实现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实现媒介、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媒介伦理形态。媒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应着力构建媒介生态文明的“三重境界”:信息通畅,多样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平等相待,正确认识的媒介生态环境;理念形成,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5.
学报作为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运作和传播过程,既受到传播场内部信息资源环境、把关人和受众生态环境的影响,又受到传播场外部社会生态环境媒介的制度、政策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制约.媒介的传播行为及其传播现象只是传播场各种生态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调节学报与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消除那些控制学报发展的内在与外在的不利因素,建立有利于学报健康发展的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当代企业伦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企业伦理与生态伦理日益紧密地相互交融、渗透,从而形成了企业生态伦理。两者交融互动的原因在于企业活动对生态环境构成了非常重要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两者交融互动的结论就是以企业生态伦理规导企业行为。规范层面的企业生态伦理包括生态效益和生态友好两个原则,清洁生产、绿色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四个规范。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建构离不开媒介生态环境的优化,平衡、协调的媒介生态系统无疑将推动和谐乡村的建设。从武陵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田野调查,可知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功能与结构方面严重失衡。因此从政府、媒介、农村受众三方面构建媒介生态优化的策略,不论对国家发展战略还是民族地区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规划的立法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以生态城市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因为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而这一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也遵循着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和规律.生态城市规划的立法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城市发展的生态承载力原则,城市的生长性(演替性)原则,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原则,城市设计与自然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存在于一定的传媒生态环境中,社会构成了媒介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为传媒业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的生态环境。本文旨在以媒介生态的视阈全面分析、反思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寻传媒业科学增长规律,建构传媒业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构建传媒业科学发展的系统观、创新观、和谐观、全球观和人本观。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文化调适来实现生态平衡。在传统文化、生态意识、文化调适三者互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恢复生态系统的某种平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土家族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