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虏伯曾在其名震一时的大著《人类学》中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类学的时代”.哈佛大学华裔教授杜维明先生于1985年来华讲学时,也曾多次介绍说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是当代西方几个最热的学术课题之一.一个世纪以来,生物学、医学及所有传统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在尝试着与人类学挂上勾,致使人类学很快发展为囊括了人类起源学.人类形态学.生理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传播人类学、结构人类学等众多分支学科的学科群.解放前二、三十年间,我国学术界已开始关注人类学,北京猿人的发现、云南禄丰腊玛猿头骨化石的发现等,曾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惠祥著的《文化人类学》一书,也曾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注目.但是,解放  相似文献   

2.
§1 文化语言学在中国的勃生、兴盛与寂寞“文化语言学”在国内是个新生的学科名称,但在国际上并不新鲜。它习惯上以“语言与文化”、“文化中的语言”、“人类语言学”和“语言人类学”等名称存在于学术界。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是伴随着西方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包括文化人类学、文化哲学等)而兴起的。如果从博厄斯算起,它在学术舞台上已发展了约一个世纪.假如追溯到摩尔根、洪堡德.则历史还要长一些。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来强调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变迁过程,分析比较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或各国家文化的异同,弄清同各种异文化相处之道的学科。社会人类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类型,侧重其组织、结构、制度、功能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可看作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广义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民族学则分三个层次,一可等同于人类学,二可等同于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三可作为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的一个小的分支学科。最后作者对中国民族学的现状和发展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4.
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多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解的密切关系,依据语言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从语言与文化的空间差异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制约关系、语言与文化的结构层次差异关系、语言类型与文化类型的分布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多学科基础关系等多个维度、多个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可以说明语言是如何反映文化现象的,以及文化现象是如何在语言中留下痕迹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影视人类学已有50年的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影视人类学的内涵和意义、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孰轻孰重、拍摄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人类学影片真实性等问题是以往理论研究的焦点,对它们的梳理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国影视人类学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国影视人类学简述刘达成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影视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并用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技巧,对人类学研...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及学科理论,用了两个月时间对博州地区的语言使用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及录音,在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博州地区的语言使用特点,并深入分析了博州地区语言使用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地方性知识和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人类学创始以来,"文化"一直都是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现代人类学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来自于人类学所特有的文化定义和文化观.以地方性知识为线索,现代人类学形成了三大发展研究和行动的领域.西方人类学发展研究中缺乏来自中国的经验,在中国的发展语境中,需要考虑国家力量与地方性知识的互动影响过程,并推动发展研究从学理层面的反思争论向应用层面的效果作用迈进.  相似文献   

9.
文化建设: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搞好文化建设需要人类学这样的综合性学科发挥作用.人类学应该以此为契机,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具体应用中采取决策参与模式、辩护模式和文化策划模式,从而拓展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为人类对世界存在的意识反映的发生学原理,与文化人类学须从文学中寻找人类文化资源决定了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联姻,两门学科的科际融合丰富了学科研究的资源、视角与方法。鲁迅"故乡"题材作品文本"非语言活动交流系统"中所呈现的地理环境生态和族群文化质素,显现了作者故乡邵兴都昌坊口文化特质,它们共同描绘和构成了当地族群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特征。对鲁迅作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研究,不仅可以还原鲁迅故乡族群文化形态的象征性符号体系,而且丰富与拓展了鲁迅"故乡"题材作品的五四单一性启蒙价值主题。  相似文献   

11.
以人类学学科的视野观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不吝为学科理论前沿和人类学家参与国家战略的需要.人类学学科本身对传统文化的特别关注,以及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遗产运动的反思,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探索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而广阔的视野.以人类学者的讨论和共识,基于对人文价值的反思与再思考能够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是对当下我国遗产文化事业的反思,以人类学的眼光树立新的人类遗产意识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的具体科学,属历史科学范畴,它以整体、编合的观点,比较、科际(跨学科研究)的方法,置人类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于一体,研究人类体质与人类文化(广义文化),即研究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前者谓之体质人类学,后者谓之文化人类学。 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关系上,人类学界有把民族学等同于文化人类学,以及民族学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学科分类上的误解,应予辨正。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与发展阿图罗·埃斯科瓦尔本文着重考察了近几十年来人类学与发展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关系。70年代,发展理论的主流转向社会和文化思考,社会科学者更多地参与发展,于是在发展理论的范畴内有了“发展人类学(developmentanthropology)”。80年代兴起了对文化和表达的后结构主义批评,于是产生了另一个学科———“发展人类学(anthropologyofdevelopment)”。本文分别以人类学和发展为出发点,回顾这两个学科的概念、历程和困境。文章指出,这两个学科在今天已经很难保持泾渭分明的界线;人类学和发展正以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一批人类学家正努力在人类学与发展的结合处创造关于实践的新理论和对于理论的新实践。本文论述这些人类学家的工作,分析了这些新生事物。最后,文章讨论了人类学在全球化和后发展时代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应用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石奕龙一般而言.应用人类学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文化是不断向进步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和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人类社会文化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学科.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偏重于应用研究但也不排...  相似文献   

15.
魏良弢 《西域研究》2002,(2):103-106
民族学或称文化人类学,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国内的学术界都是门很热的学科.它不仅本身发展迅猛,而且其理论和方法向其它学科不断地渗透,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以至产生了一些新的边沿学科.  相似文献   

16.
李娅玲 《云梦学刊》2001,22(5):119-12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从文化人类学观点出发,探讨英汉语言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差异对英语听力理解,提高听力水平,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文光 《学术探索》2009,(3):140-141
本文从世界文化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学术前沿出发,从学科体系原创、理论观点原创、研究方法原创等方面,对《美学人类学》一书,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评论中包含着作者许多独到的发现和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生态人类学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类学是20世纪后逐渐形成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特别注重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样的研究取向在整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生态人类学家对文化与环境关系不同的表述和侧重构成了多种理论和观点。文章对生态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各种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为深化其实证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学科互动: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试图通过对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学科互动的历史回顾,揭示民族心理学和心理人类学的发展方向,以便把民族心理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变化和现实的需求,以及社会理论的发展,促成了社会语言学整合发展趋势,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整合,形成了变异社会语言学、交往社会语言学、交际民族志、会话分析、符号交往、语言社会学等分支的发展,在语言结构、社会交往和文化意识等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深入。整合受到当代社会理论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